來五台山要了解的20種五台山元素,你知道嗎?

2019-11-03     五台山求願

1.文殊菩薩

文殊菩薩,音譯作文殊師利、曼殊室利、滿祖室哩,意譯為妙德、妙吉祥、妙樂、法王子。又稱文殊師利童真、孺童文殊菩薩。為我國佛教四大菩薩(觀音菩薩、文殊菩薩、地藏菩薩、普賢菩薩)之一。應化道場山西五台山,是釋迦牟尼佛的左脅侍菩薩,代表聰明智慧。因德才超群,居菩薩之首,故稱法王子。文殊菩薩在道教中稱文殊廣法天尊。文殊菩薩的形象,通常是手持慧劍,騎乘獅子比喻以智慧利劍斬斷煩惱,以獅吼威風震懾魔怨。文殊菩薩形象多變,依照其形象,可分為一字、五字、六字、八字文殊,其中最常見的是五髻文殊。五髻文殊是因頭頂綁了五個髻而得名,這五髻代表的是五種智慧。一般右手握「智慧劍」,左手持的蓮花上放置「般若經」。智慧之利劍表示能斬斷種種愚痴,智慧犀利如劍;青蓮花則代表純潔無染,花上放有般若經,作為智慧與慈悲的象徵。菩薩亦常乘坐獅子座騎,表示智慧威猛無比;或以蓮花為台座,代表清凈無染;或駕乘金色孔雀,比喻飛揚自在。五台山由東西南北中五大高峰組成,據說代表著文殊菩薩的五種智慧:大圓鏡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法界體性智;以及五方佛:東方阿閦佛,西方阿彌陀佛,南方寶生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中央毗盧遮那佛。

2.五爺

五爺,是東海龍王的第五個子,供奉於佛國五台山萬佛閣(五爺廟),民間傳說,龍王弟兄五人,這是其中的老五,故稱五爺。按一般慣例,龍王不居佛寺,當地龍傳說五台山龍王神靈顯赫,不安其位,寺廟不安寧,故在閣西建殿祀之。據說,佛、菩薩本來是不看戲的,可是五爺喜歡看戲,故在龍王殿對面修建一座戲台,這是五台山一座唯一像樣的戲台,專門給五爺唱願戲。由此看來,五爺就是與眾 不同,但究竟有哪些神靈顯赫的事例?

3.漢傳佛教僧衣

釋迦牟尼視世間一切富貴榮華為苦難的根源,拋棄了社櫻王位,在清凈塔前自我受戒,削髮為僧時,脫去俗衣俗服,穿上了表示出家的衣服。這種傳統,一直沿襲至今,成為了佛教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隨著佛教傳入中國,漢傳佛教的祖師依據實際情況對出家人的服飾進行了改革,以適應氣候與漢地的習俗。就三衣而言,一般漢地的僧人都穿三衣中的一件,搭在常服的外面。比丘的三衣有不同的作用:五衣叫作物衣,勞作時穿;七衣是禮懺衣,禮佛誦經時穿;祖衣是最正式的衣,當比丘於禮拜、乞食、講聞佛法、羯磨儀軌等聚會時,才可穿著。而近代太虛大師進行改革時,創造了小褂、中褂、伽藍褂、太虛褂等常服,這些改制的服飾都是對襟的,顧名思義,「小」、「中」之名都與衣服的長度有關,而太虛褂則與大褂的長度相當。伽藍褂則沒有衣袖,通常是冬季保暖之用。

4.藏傳佛教僧衣

藏傳佛教的僧人身著紅色僧服,頭戴紅色或黃色的僧帽,這種獨特裝束令信徒肅然起敬。佛教徒視僧人為三至寶之一,把僧衣視為佛衣,十分珍惜。就連一塊紅布頭都看成有佛氣加以供奉,絕不衰讀。現在藏傳佛教的僧服形成了用顏色來區分教派的傳統,寧瑪派用紅色、格魯派用黃色、薩迦派用白色。「其實,現在藏傳佛教僧人統一以紅色僧服為主,黃色是用於法衣,而且只有受了比丘戒以後,才可以著黃色的法衣,但平時的披風還是以紅色為主。」

5.羅漢齋

2500年前佛陀游化傳教,佛陀用最質樸的方式――行腳托缽來傳播佛教思想。自從佛陀離開了家鄉,拋棄了自己的王子身份,他就與所有的修行比丘,甚至和林棲、梵行的婆羅門一樣,過著漫遊世間、不住屋舍的終年苦修生活。在梵語中,「出家」也就是「離開家」、「住在大自然中」 的意思。佛陀的托缽里盛著一粥一飯,一飲一啄,喂養著佛陀柔弱的身軀和豐饒的思想。佛陀四處乞食游化,只有在雨季里,才回到精舍或固定的一處結夏安居,此時不再出外托缽。想當年,來自四方的白米飯和稀粥一次又一次充滿佛陀的托缽,那清淡的滋味大概有利於修行——小小的一缽里,盛滿的永遠是十方的護持與僧人的自省。佛教傳入我國之初,寺院不供應飲食,僧人靠托缽乞食為生,所乞食物不分葷素混在一起吃。後來梁武帝信佛,佛教興盛,「南朝四百八十寺」為證,他下令禁止僧人食肉,齋菜就變成了全素菜。五台山的「羅漢齋菜」用料多樣,象徵早期僧人托缽乞來的各種食物。

6.佛塔

佛塔,又稱為寶塔、浮屠、方墳、圓冢,最早是用來供奉和安置舍利、經卷、各種法物,許多佛塔會刻有建塔碑記﹑聖像﹑佛經等。我國有上萬座佛塔,如了敵塔、遼慶州白塔、兗州興隆塔等,佛塔是古代高層建築的代表,其用料之精良、結構之巧妙、技藝之高超、類型之豐富,遠遠超出了歷代文人墨客的筆端。根據佛教文獻記載,佛陀釋迦牟尼涅盤後的舍利,被分成八萬四千份,在世界各地建塔加以供奉,五台山標誌性建築大白塔就是其中之一。

山西五台山是中國四大佛教聖地之一,其古塔林立。《中華古塔通覽·山西卷》共收錄五台山地區古塔林5處,存古塔約129座(含當代塔林兩處,存墓塔61座);收錄北魏塔1座;唐塔5座:即五台南禪寺石塔(1座);五台佛光寺塔群(唐塔4座);宋塔或疑為宋塔5座;元塔4座;明塔或疑為明塔19座;清塔、疑似清塔或年代無考古塔12座;唐、宋、元經幢9通;附錄民國佛塔6座,當代佛塔17處,凡84座(含塔林兩處存墓塔61座)。同時還錄有五台山古剎中所藏珍貴文物古塔,不計。

7.台蘑

台蘑,是對產于山西省五台山地區蘑菇的簡稱,是一種營養極高的食用菌類作物,元代吳瑞《日用本草》中有這樣的記述:天花菜出自山西五台山,形如松花而大,香氣如簟,故名:香簟,白色,食之甚美。唐宋時就被選做宮廷菜,是山西傳統的著名特產。五台山的獨特氣候和生態環境,才是台蘑品質優良的主要原因。這裡所產的香簟、盤蘑菇最佳。菇類生長期主要分兩個階段:一是菌絲生長期,二是出蘑菇期。這裡的蘑菇和張家口的口蘑一樣,有規則地生長在草叢的圈道上,從根部到頂部呈乳白色。明圈分布在草叢長得茂盛的地方;暗圈隱藏分布在草叢中,須憑採集經驗分辨尋找。每年從立秋到白露這段時間,是台蘑生長、採集的旺盛季節。 台蘑的特點:呈傘形,肉質細嫩,色澤乳白,菌體肥大,油性大,香味濃,可烹製成多種葷素名餚,是席上珍懂。做出菜來色澤素潔清新,味道鮮美甘甜,口感嫩脆爽滑。

8.金蓮花

金蓮花是五台山的觀賞性的草木花卉。生長在海拔二千米以上的陰濕高寒地帶。據說,金蓮花曾使遼國蕭太后皮膚細白,故又被稱為養顏金芙蓉,中藥稱「旱地蓮花」,「旱荷花」。曾被列為皇宮貴族專用的名貴飲品,亦有御用「龍井」之稱.它屬於旱金蓮種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長在五台山向陽的山坡、草地、林下。植株一般高五十厘米到七十厘米之間,其莖蔓生中空。葉型似荷葉而小。一般六月開花,七月謝落,花呈金黃色,有香味。金蓮花之嫩梢,花蕾及新鮮種子,可取作辛辣之調味品,其味可作拼盤配色之用。花莖葉均可入藥,有清熱涼血消炎功效。它味苦性涼,富含生物鹼和黃銅類物質,對慢性咽炎喉炎扁桃體炎有預防作用,尤對老年便秘有特效,常飲可擴大肺活量,增強人體攝氧能力,是居家常備之品。佛教崇尚蓮花,將蓮花視為教花。走進佛教寺廟,無處不見蓮花的形象。正如宋代周敦頤,《愛蓮說》中所說"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蓮花之君子者也「蓮花,是古往今來文人筆下高歌詠嘆的對象,它清姿素容,作者歌頌了蓮花堅貞的品格,表現了作者潔身自愛的高潔人格和灑落的胸襟。五台山地處北方高寒區域,喜溫畏寒的荷花得以生存。因地制宜,故將旱地蓮花視作五台山佛教的象徵,譽為吉祥物。

9.台參

台參是黨參的一種,有野生與家種之分。野生者,直稱台參;家種者,為區別於潞黨參,稱作台黨參。台參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長在土壤潮濕、氣候陰涼的地方。 家種之台參與野生之台參,外形大同小異。區別有兩點:一是野生者多年生長,枝葉顯得蒼老;家種者一年育苗,二年壓條,秋後即收,枝葉顯然青嫩。二是野生者地下莖橫紋到頂,家種者地下莖頂端卻出現豎紋。台參是參中佳品,主要是地下莖為人所用。地下莖性味甘平,含有澱粉、皂素和糖分,用其入藥,具有補中益氣、生津清肺及和脾胃、治消渴的作用,是良好的強化滋補藥,治療虛寒病症效果尤佳。台參藥用,野生者優於家種。

10.六道木

六道木,又叫降龍木。生長於佛教聖地五台山,每顆珠上都有六道天然形成的紋絡,象徵著六字箴言(即六字大明咒:嗡嘛呢唄咪吽),有極強的加持力,可以鎮宅驅邪。降龍木俗稱六道子。戲曲《降龍木》或《斬子》中穆桂英拿的那條寶貝降龍木就是六道子。六道子是一種灌木,葉小無刺,常叢生於山陰。其杆無心有結,每結自成紋路。紋路豎行,均為六道。灰皮去後,木面光滑,呈白色微黃。六道子生長緩慢,木質堅韌,木面光滑細密,且不易折。強力折之,斜茬似刀,鋒利如刃。它是家家喜用之物,用以作叉齒、耙齒,具有鐵制叉耙難有的優點。握之不冷不熱,提之不輕不重,堅韌如鐵,彈力如藤,為眾多人所喜愛。代表文殊的六把慧劍之五台山六道木佛珠。這種珠十分平宜樸實,但又表義了大智文殊之加持,所以特別受學佛之信眾歡迎像征六道輪迴,帶此珠辟邪,平安,得大吉祥!

11.酥油燈

一盞盞酥油燈,傳達著信徒無限的虔誠和祈禱,讓活著的人和逝者的靈魂得以交流和溝通。很多外來者,來到西藏的寺廟,除了各種造型的佛像和護法神像外,最能吸引他們、震撼他們的就是那一盞盞長明不滅的酥油燈。為什麼酥油燈要這樣晝夜不間斷地點亮,而且數量這麼多䲁酥油燈在佛教信徒生活中占據著重要位置。點酥油燈的最初用意是什麼呢䲁經書上說,點酥油燈可以將世間變為火把,使火的慧光永不受阻,肉眼變得極為清亮,懂明善與非善之法,排除障視和愚昧之黑暗,獲得智慧之心,使在世間永不迷茫於黑暗,轉生高界,迅速全面脫離悲憫。

12.願戲

每年的6、7、8、9月份既是五台山的旅遊旺季,也是五爺廟願戲最為興盛之時,可以說五爺廟裡是天天有戲。以前基本上是台連台、折連折。2000年夏季曾有記者以《五台山處處清涼,五爺廟天天有戲》為題在各大媒體報道這一盛況。可謂是天下最興旺的免票露天劇場了。

13.龍袍

五爺救駕有功,康熙感恩五爺的引路救駕之功,特命侍從將一件龍袍賜給萬佛閣五爺,這便是五爺身穿龍袍的來歷。五爺是文殊菩薩的化身,在當地特別有靈氣,也是香火最旺和許願最靈的一尊聖像之一。所以後人在五爺廟祈願官運亨通,官職穩定等。願望實現後去五爺廟還願,為五爺披龍袍。

14.跳鬼

當你看到這個場面時會不會覺得這表演的是舞蹈嗎?的確,這不僅是一種舞蹈,更是一種宗教文化,它被俗稱作「跳鬼」。"跳鬼"即金剛舞,又名「跳布扎」(蒙語)、「羌姆(藏語)」,俗稱「跳鬼」、「打鬼」法事。每年農曆六月十四、十五舉行。六月法會上所跳的一種古樸、帶有 濃厚宗教色彩的舞蹈。「跳鬼」起源於西藏,是五台山黃教舉行的重大佛事活動。五台山「跳鬼」當天無數信眾紛紛趕來參加這一殊勝的法會。「跳鬼」的內容主要是禮佛、誦經、真言、加持、施食和避邪,是用歌舞的方式表達佛菩薩神變幻化度眾生的一種方式。

15.小朝台

去五台山朝聖,登上五個台頂朝拜謂之「大朝台」,登黛螺頂朝拜謂之「小朝台」。黛螺頂,又名大螺頂,小山形似法螺,山上樹木呈黛色,由此得名。相傳乾隆皇帝到五台山進香,未能完成「大朝台」,就讓青雲和尚想辦法,結果就是在黛螺頂上模仿五個台頂的五方文殊,合塑於正殿。從此,人們只要爬上黛螺頂的1080級台階,就可以拜遍五方文殊了,這就是「小朝台」。

16.大朝台

一般人所提五台山,只是指去五台山的台懷鎮景區。朝聖的人則不然,他們有小朝台和大朝台之分。只上台懷鎮的黛螺頂朝拜稱為「小朝台」。走遍五台山的山路,朝遍五個台,拜過五個台頂的文殊菩薩,稱為「大朝台」。大朝台是朝聖者們永久不變的心愿。據說,完成大朝台,頂得上五百年的修行。在五台山「大朝台」朝聖,雖然比不得川藏線的艱險,卻同樣需要很強的忍耐力。要用一天半的時間在五台山幾個台頂之間徒步穿越,走上四五十公里的山路,時而平坦,時而陡峭,時而烈日當頭,時而風吹雨淋,並不是易事。朝聖除卻艱難之外,更多的是收穫。這種收穫似乎是聖地給予我辛苦朝聖的獎勵。人生有夢想就要去實現它,而一個人的旅行正在進行中,其實就是在大朝台的路上,我們來五台山,遇見自己,遺忘過往,穿越千年,觸摸華北之巔里的一花一葉,讓東台初升的太陽溫暖你的世界 。

17.佛母洞

佛母洞又稱千佛洞,它是一個石灰岩洞,坐落在山西省南台東南支脈接近山頂的地方。從台懷寺廟集群區沿公路南下二十里到白雲寺,轉向西入溝登山路五里,就到了佛母洞。一座屏障似的山崖,在接近山頂處有一段岩壁,右側有天然大山洞。 佛母洞又被人們稱為千佛洞,按佛經說,釋迦牟尼亦名千佛,千佛洞是供奉釋迦牟尼的洞。佛母,是指釋迦牟尼的生身之母,叫摩耶夫人。她是古印度天臂國善覺王的女兒,迦毗勻衛國凈飯王的第一夫人。千佛洞之洞,分內外兩洞,外洞大而明,內洞小而幽,中間有一個扁圓形孔穴相通.內洞中,可以容納五至七人。內洞的洞壁上,山岩經水溶化,產生許多乳石及石筍,夾有各種色質,猶如人體心肝五臟,洞形又呈葫蘆形狀,後人便稱之為母腹。佛教宣揚進入小洞就是投胎佛母,受其恩育,復出小洞就是洗掉人生一切煩惱,獲得無上歡樂幸福。

17.千僧齋

千僧齋會,顧名思義,即同時布施一千名僧侶之意。古代帝王祈福消災、冊封太子、國慶國殤、旱澇保收、受戒、薦冥福及還願等事,均設千僧齋而大事行之。五台山的千僧齋法會由來已久,據《清涼山志》記載:北魏年間,大孚靈鷲寺每年春都要舉行「無遮齋」。在「無遮齋」濟貧時,不分僧俗貴賤,不分男女老幼,只要是趕齋的人,都要得到一頓飽餐。現在的千僧齋也叫全山齋,就是由此演變而來的。相傳,在每一千個前來應供的出家人中,就有一位是羅漢,只是凡人之俗眼不識而已。因此,供養千僧的功德也很大。每年到了農曆的四月初八以後,會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出家人到五台山結夏安居。所以每年到了夏季,也會有很多信士來這裡供千僧齋為自己祈福。由於千僧齋要集結一千名以上的出家人前來應供,要舉辦如此規模盛大的法會,在一般的小寺院識無法舉辦的。

18.高山草甸

看高原草甸、聽廟宇風鈴,晨曦籠罩了五台山,山川和河谷靜靜地沐浴在微光里,淡淡的白雲浮在藍天下,把綠色的山巒映稱得十分生動。空氣清新無比,到處瀰漫著野草的芳香。無垠的草甸如綠色的地毯,向起伏的山嶺蔓延,一直延伸到遠處的一道道山樑。地毯一樣的草甸上散布著白花,近看是一點點,遠觀是一片片,天光映照下的遠山又好似罩著朦朧的白雲。走在草甸上那鬆鬆軟軟的感覺,那花香四溢的甜美,讓你更加領略了五台山的美

19.轉經筒

這樣法器是藏傳佛教的典型,它的名字叫法輪、又叫轉經桶。而轉經桶又被稱為「嘛呢」經筒,是藏傳佛教的主要法器之一,與六字真言(六字大明咒)有關,藏傳佛教認為,持頌六字真言越多,越表對佛的虔誠。五台山大白塔下方的經筒,每一個經筒之上都有六字真言,轉動經筒就可獲得平安、如意、吉祥。

20.祈福帶

在中國,紅色代表了喜慶和美滿,將祈福語寫在紅色的祈福帶上,不僅是一種美好的願望更是一種福氣和喜氣。人們都祈求一年裡吉祥太平、福壽安康。幸運的紅絲帶滿足了人們趨吉辟邪、納吉祈福的美好願望和需求。把祈福帶掛在寺院中,祈願在佛菩薩的加持下帶來好運,帶來吉祥喜氣。

想了解更多五台山資訊請點擊頭條頭像查看底部導航欄<求願諮詢>進行了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nlPDOG4BMH2_cNUg2_7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