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節,每年農曆十月初一,稱「祭祖節」,亦稱冥陰節,民眾稱為鬼頭日,是漢族傳統的祭祀節日,相傳起源於周代。這一天,特別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謂之送寒衣。與清明節,中元節並稱為一年之中的三大「祭祀鬼節」。
「十月朝」,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後氣候漸漸寒冷。為免先人們在陰曹地府挨冷受凍,這一天,人們要焚燒五色紙,為其送去禦寒的衣物,並連帶著給孤魂野鬼送溫暖。因此,祭祀時除了食物、香燭、紙錢等一般供物外,還有一種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時,人們把冥衣焚化給祖先,叫做「送寒衣」。所以,十月初一,又稱為」燒衣節」。
後來,有的地方,「燒寒衣」的習俗,就有了一些變遷,不再燒寒衣,而是「燒包袱」人們把許多冥紙封在一個紙袋之中,寫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應稱呼,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無寒衣之實。人們認為冥間和陽間一樣,有錢就可以買到許多東西。俗語有「十月一,燒寒衣」,就是寄託著今人對故人的懷念,承載著生者對逝者的悲憫。
在佛經中,記載了許多佛陀對於子女應當孝敬父母的開示:
「若人慈孝父母者,必有增益,則無衰耗。」
——《中阿含經》
「佛言:若人於父母所,作少供養,獲福無量,少作不順,罪亦無量。」
——《雜寶藏經》
「有四種恩,甚為難報。何等為四?一者父,二者母,三者如來,四者說法法師。若有供養此四種人,得無量福。現在為人之所讚嘆,於未來世能得菩提。」
——《正法念處經》
「施三種人,果報無盡:一病人、二父母、三如來。」
——《大般涅槃經》
不過,佛陀所倡導的「孝」,可不僅僅是世俗意義上的愛與關懷,而是有著更廣的眼界、更深的內涵。
- 末法時代,必讀地藏經 -
在佛教中,
是沒有為亡故的親人焚燒紙錢的做法的,
佛教提倡為亡故親人誦經超度,
冥陽兩利!
我們仔細觀察,社會上富貴之人,今天擁有都是前世所修的善因,可是一享受就不再修善。縱然他也做一些慈善福利事業,這都是一些小善。請問如何知道是小善?《了凡四訓》有一個小故事,有位家境清苦的女子,身上僅有兩文錢,拿來供養三寶,老和尚親自為他人迴向。以後她發達做了王妃,帶著千金再到這個寺廟來供養三寶,老和尚叫它的徒弟為他迴向。他非常驚訝,向老和尚請教。老和尚講:過去你供養兩文錢是出自真心,那個功德大,我不親自為你迴向,對不起你;現在你帶的金錢雖然多,你的心沒有以前那樣真誠,所以布施的錢雖多,福報很小,我的徒弟給你迴向就夠了。從這個地方我們就知道什麼是修大福?「真誠心」!凡是大富大貴之人做這些好事,沒有真誠恭敬心,都是吩咐下面的人替他去辦,所以所修的都是小福。佛經講:「親手布施,誠誠懇懇,福報最大。」如何面對批評我的人?中國歷代帝王,我們不能不佩服唐太宗。唐太宗能將國家治理好,為當時後人所景仰。讚嘆,就是他歡喜聽別人說他的過失,樂意接受批評,認真反省,檢點改過,這是帝王當中非常難得的。我們在傳記裡面看到,親近他的這些大臣,聽到有人對皇帝的批評是錯誤的,就跟唐太宗說:「他這個指責是錯誤的,應當要受懲罰。」 唐太宗說:「不可以。」大臣問:為什麼?他說:如果我懲罰這個人,以後就沒有人敢在我面前說我的過失了。所以,他真有過失,你指責他,他感激你;他沒有過失,你偏說他有過失,他也能包容你,不責備你。他讓天下人都敢在他的面前說他的過失,以此做為借鏡,改過自新。因此,一代偉人的成就不是偶然的,歷史上才會有「貞觀之治」。古聖先王之中,沒有人能與他相比,這一點實在非常難得。
佛門孝經
寒衣節,提醒世人行孝道,保佑現世父母健康長壽,福壽延年
消業化冤
寒衣節,消業除障,可化解累世今生冤親
超度亡靈
寒衣節,快速超度,消除嬰靈沉重怨氣,幫助孩子早日轉世投胎。
離苦得樂
寒衣節,拔離眾生,可救助世人脫離苦海
善友同修,您每法布施一次
世間便多一個人看到
世間便少一個受苦的孤魂
— 只需花一分鐘便可積累一份無量功德
在這個節日裡甚至更久的時間裡流傳
法布施地藏經,為亡靈超度祈福
十月寒冬悄悄至,保暖防寒是必然,這個能傳遞溫暖的日子,別忘了故去的人,一次微不足道的力量,給自己及子孫後代累積大功德,廣種福田,福報隨著它的每一次法布施久久流通,自利利他!念念不忘,必有迴響,善友們心中的善願可得圓滿。
今日萬物蕭瑟,請為逝去的親朋好友
隨喜法布施《地藏經》1次
相當於持誦1次
叩拜地藏王菩薩萬次
收穫福緣、財源、壽緣
為故去的亡靈超度祈福
在生人以示牽掛和關懷
菩薩慈悲接引
......
寒衣節到了
恭迎地藏菩薩為我們的親人送去寒衣
以寄託我們的哀思
一次法布施,業障盡消,鬼神不侵!
一人法布施,福報滿滿,全家得福!
平日裡亦多加持念
自己、父母、孩子及親友
平安健康 吉祥如意 富貴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