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新」有個定義——人們缺了它不行的產業叫傳統產業,有了它更好的是新興產業。
——本期嘉賓 裘加林
「醫生,我沒有接觸史但現在有發熱症狀怎麼辦?」「醫生,一起吃年夜飯的親戚有過武漢接觸史,我有感染風險嗎?」「醫生,我現在感覺腸胃不是很舒服,來醫院檢查是不是有很大風險?」「醫生……」
隨著疫情發展,越來越多的百姓拿起了手機在線上諮詢醫生。總部位於杭州的網際網路+醫療健康平台「微脈」,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發生後,早在1月21日就在全國首個推出線上免費義診平台,集合了全國近2萬名呼吸科、傳染科為主的醫生,在平台上提供在線免費義診,5000餘名權威專家實時在線答疑。
通過該平台,公立醫院醫生們幫助用戶區分普通感冒和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排查疑似病患並及時進行心理干預和患者跟蹤管理,緩解醫院門診壓力和線下人群集中交叉感染風險,在醫院診治之前,構建第一道抗疫防線。
突發的疫情,讓微脈創始人兼CEO裘加林的這個春節異常忙碌:每天早上9點工作,一直忙到夜裡2點。公司600多位同事沒有休息過,為不斷優化義診平台做出努力。
最近一次電視採訪中,裘加林介紹,「我們在一月中旬就發現了湖北地區的線上問診數據有異常,21號就已經緊急上線了針對此次新肺炎的義診平台,陸續為包括湖北7市在內的全國百餘個城市(持續增加中)提供義診服務,服務患者已超過71萬人次,湖北用戶超10萬人次。」
除了在線義診平台,微脈還積極尋找和採購醫用防護物資,捐贈口罩、檢測試劑盒、醫用手套,以及各類防護服、消毒液、護目鏡等急用救濟物資近500萬元。
在一月初那場採訪的最後,當問及最自豪的事,裘加林描述了一個很細節的業務:「一些長期臥病在床的老人,背上長褥瘡,我們創新了『醫護上門』服務,醫院的護士拿著藥和專業用具,上門護理消毒、打針用藥。這個服務是會讓我自己感動到流淚的。」他全程亢奮的神色突然變得柔和,語速也緩和下來,「我最看不得老人受苦,看到老人被欺負要衝上去打架的。」
網際網路醫療,道阻且長,非堅毅者,曷克臻此。這份對生命的敬畏,讓無助者得到救助和尊嚴的惻隱之心,大抵就是他在38歲時二次創業投身網際網路醫療的源動力。
「數字新浙商」訪談現場
網際網路+醫療健康要實現讓醫療服務不僅有「cure」,還有更多「care」,深入挖掘和創新醫療服務的內容,滿足老百姓對於基本醫療服務之外的增值服務需求。
創新的四大要素是:革新的動力、創新的能力、相關的制度支持和對創新的容忍度。對創新的包容度是當前「網際網路+」浪潮下創新的最重要前提。
新醫療一定是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患者在哪,服務在哪。再往前推3-5年,會發生什麼呢?每個病人有熟悉的醫生,每個醫生有相信他的病人。
——裘加林
談醫療健康服務生態:
推動醫療健康服務從cure到care
章豐:「微脈」的「微」比較好理解,代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產物,「脈」字作何解釋?
裘加林:當時也想過「醫」相關的,「脈」更好地表達了中國傳統文化里對健康的關注,不一定是生病了才把脈。「脈」又跟Medical(醫療)諧音,所以就定了「微脈」——以微小的變化判知健康。微脈的Logo是兩個人手牽手,寓意醫和患命脈相連。設計這個LOGO的時候,我們在細節上也調整了很久,比如一開始兩個人腰背是直的,太過生硬。
微脈員工組成的「Logo」
從創立之初,微脈的使命就是「讓醫療健康服務不再難」,不僅是希望讓老百姓接受醫療健康服務不再難,同時也要讓更多的醫生、護士等醫療服務提供者,提供醫療健康服務不再難。
章豐:通過名字把微脈的定位解釋清楚了,初心也說得很清楚。
裘加林:現有的醫療服務注重「cure」,吃藥、手術治療,這是醫生的職責,但由於激勵機制不完善,也出現了過度治療、以藥養醫的情況,我們叫「over cure」,帶來的後果是醫保逐漸吃緊,難以為繼。所以醫改推動了分級診療、藥降價、檢驗檢查結果互認、DRGs(診斷相關分類)等,推動「over cure」向「proper cure」(適宜治療)發展。而網際網路+醫療健康要實現讓醫療服務不僅有「cure」,還有更多「care」,深入挖掘和創新醫療服務的內容,滿足老百姓對於基本醫療服務之外的增值服務需求。
章豐:微脈在這個過程中承擔什麼角色?
裘加林:相對於「cure」,微脈一直都更關注在「care」上提供市場邏輯下的服務供給。從「no care」到「more care」是需要創新和努力的,最好是用市場的方法,用創新的「網際網路+」的方式。就像以前杭州的計程車市場,8000輛定額計程車無論空閒還是尖峰時段價格都一樣,如何激勵司機在尖峰時段出車?所以有了網約車。因為政策有滯後性,市場的手段可以補足政策的不足,醫療也是一樣。微脈就是中國領先來完成從「no care」到「more care」的使命的企業。
章豐:從理想模型上看,這個模式好像跟醫院沒有關係?
裘加林:對於醫院,微脈全力擁抱。我們用新技術創新醫療服務的同時,也利用網際網路幫助醫院現有服務流程提升效率,做到「做優存量」和「做大增量」。比如孕婦可能孕期需要做12次產檢,每去一次都需要挂號、繳費、檢查、取片、醫生診斷。為什麼我們不能把檢查的12次繳費變成1次?圍繞孕期的一系列檢查和健康問題,就可以用網際網路的方式,以用戶為中心的一套邏輯打通醫院的流程、醫生的服務。
孕婦如果發燒感冒拉肚子,可以上醫院問醫生,但是回了家問誰?如果現在開通一種服務,付費提問給你做檢查的醫生,你願不願意付錢?孕婦到醫院做孕檢,12次中可能遇到的醫生不都是同一位,每一次要把情況描述一遍,這個問題能不能解決?這些都要靠新技術新模式來優化。
這是微脈平台上提供的一種SKU(ServiceKeeping Unit,即醫生自行定製提供的各種醫療服務品類)。比如現在我們在台州的某家三甲醫院,合作開展了將近200種SKU服務,針對孕期服務,有55.8%的孕婦接受了微脈提供的孕期管家服務。
談網際網路創新:對創新的包容度是最重要的前提
章豐:這種SKU是對醫療服務而言是創新產品,需要醫院接納,是否牽涉到醫政部門的監管和政策?
裘加林:創新必然是在舊的規則裡面沒有的,監管會面臨挑戰,就像外賣平台對餐飲公司的管理、網約車平台對計程車的管理。目前微脈提供的診後、院後專屬服務、在線諮詢、報告解讀、在線視頻問診、在線處方、藥品配送等等服務,都不涉及診療行為,完全遵照國家關於「網際網路+醫療」的相關政策和規定,政策我都認真研讀還做了筆記。
對於創新,我贊同埃德蒙·費爾普斯的觀點,他認為創新的四大要素是:革新的動力、創新的能力、相關的制度支持和對創新的容忍度。一是創新的動力。比如說,電子設備的解析度,已經沒有動力改善了,因為目前的技術幾乎已經到了肉眼可以感知分辨的最佳極限;二是創新的能力。創新需要新技術、新的科研成果支撐;三是對創新的制度支持;四是對創新的容忍。創新必然會伴隨著問題,當問題出現,是直接扼殺整個模式,還是選擇容忍?這時候就需要制度來支持。如果因循守舊,會扼殺創新,所以對創新的包容度是當前「網際網路+」浪潮下創新的最重要的前提。
章豐:你認為醫療領域對創新的容忍度如何?
裘加林:國家醫改的力度比較大,大環境一直在推動,所以創新服務的動力一直有。企業和政府都需要努力,推動「over cure」走向「proper cure」。這件事必須辦,因為「over cure」不僅讓患者花的錢多了,還可能帶來對健康的反作用。第二個問題是,這個模型讓沒有「over cure」的醫生反而賺不到錢,打擊了善良的人,所以我們一定要推動「cure」到「care」,讓有能力、願意付出、服務態度好的醫護人員,獲得更多合理和陽光的收入,這就一個非常正能量的激勵模型。醫院現在更多的是行政管理,無所謂市場激勵,需要轉變為服務型的體系。
談「信任醫療」:讓每個人都有自己信任的醫生
裘加林創辦微脈的思路,從一開始就決定切入醫療的本質核心:城市為單位,覆蓋當地大部分的醫療機構和資源,通過打通線上線下醫療健康服務,向用戶提供基於網際網路的一系列精準的醫療健康服務。裘加林認為,「本地化服務+信任醫療」是微脈商業邏輯的核心。
章豐:怎麼理解「信任醫療」?
裘加林:「信任醫療」這個概念是我在微脈剛成立的時候提出的,當時全國都沒有這樣的提法。舉個例子,你在網上買衣服,最關心什麼?這件衣服好不好看,合不合身,價格便不便宜;平台叫車,關心司機駕駛習慣是否安全。這些服務里大家都關心什麼?產品和服務本身,而不是提供服務的人。你會關心這件衣服是誰做的嗎?
那麼如果是看病,你關心什麼?一個患者看兩個醫生,一個年輕醫生,一個老專家。年輕醫生給你做了很多檢查,說「你沒事」,你心裡還是會不放心,但老專家可能不看報告,就只看你臉色和精神狀態說「你沒事」,你更願意相信哪個?
章豐:一般還是願意相信後者。
裘加林:一定意義上,醫療健康的產品和服務都是標準化的,但是給你看病的人很重要,為什麼?信任。信任可能來源於對方的資歷、名氣,可能是對方說話的方式等等,總之你對這個人是信任的。所以這跟醫療服務的特殊性有關,它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服務對象對服務提供者的信任程度。
微脈要解決的是如何讓醫患雙方之間構建「信任醫療」。今天患者打開「微脈」APP挂號預約之後,他在就醫過程中看過的醫生、預約的醫生,都能在「我的醫生」欄目里找到。患者可以把他認為好的醫生留存,不合適的刪去,慢慢地就沉澱了信任的醫生。可能他在眼科看過王醫生,不錯,下次再找王醫生;可能下次看了骨科,覺得這個醫生很差,刪掉,再挂號找一個,直到找到他認為能夠信任的。這樣一來,就把醫生和患者之間短暫的接觸沉澱成一個可持續性的連接,患者就醫的方式發生了轉變,從傳統的「找醫院」變成了「找醫院的醫生」。新醫療一定是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患者在哪,服務在哪。再往前推3-5年,會發生什麼呢?每個病人有熟悉的醫生,每個醫生有相信他的病人。
章豐:微脈積累了大量由用戶評價生成的數據,是否會形成推薦機制?比如留存率高、評價好的醫生,在平台上會不會得到優先推薦?
裘加林:目前我們只作公平地展示呈現,不會形成推薦,因為網際網路對醫療的變化才開始,就醫的體驗和評價也是相對主觀的。
談商業模式:
紮根三四線城市 「用」比「有」更關鍵
章豐:微脈走的是「農村包圍城市」的路線。為什麼選擇這樣的策略?
裘加林:老百姓看病就醫,有本地化屬性,所以微脈每進駐一座城市,與這個城市醫療供應的60%-70%的資源合作,才能給用戶提供完整的醫療健康服務。基於醫療服務的完整性和覆蓋度,我們聚焦三四線城市,最大化提高用戶認知和服務供給,提供高效便捷的連接和匹配。
章豐:單個地區的用戶滲透率要達到多大規模,才能形成比較好的用戶體驗?
裘加林:滲透率達到城市常住人口的20%,才能形成比較好的服務生態。傳統的建設模式由政府或醫院買單,重建設,少運營,用戶少,活躍度低。我們認為網際網路醫療服務,「用」比「有」更關鍵,要以患者為中心,讓人們用起來,真正在本地培養起「購物上淘寶,看病用微脈」的習慣。目前我們的主要運營城市中,微脈在整個城市的線上醫療服務用戶滲透率高至30%以上。
章豐:其實這個過程從技術角度來看不難實現,真正的難點在於一家一家醫院、一個一個城市去實現。
裘加林:四年多來,我們一個很深刻的感受是醫院的接納度越來越高,從一開始根本不接納到現在比較容易接受。從國家層面來看,網際網路醫療現在是鼓勵期、創新期,但是每個地方的觀念不一樣,對網際網路的接納程度也不一樣。即便有政策支持,雨點從天上落下來,也需要一點時間,所以一開始是比較難熬的。
談個人選擇:
精彩的人生要遵循「運動員理論」
裘加林給公司起名「求是同創」,「求是」來自母校浙大校訓,公司英文名是「求是」的英文諧音「choice」,他認為,選擇永遠比能力重要。25歲做技術專家,30歲做營銷專家,35歲做管理專家,40歲做企業家,45歲做資本專家,50歲做教育家,55歲做慈善家,60歲過藝術人生——這是裘加林畢業時給自己定義的「五年計劃」,一路走來,竟有七分耦合。
2009年IPO路演照片,中國第一批創業板上市企業聯合創始人
章豐:在人生不同階段,做不同角色選擇的依據是什麼?
裘加林:你立志成為有名的運動員,那可能在4、5歲的時候就得發現你的天賦,到了7、8歲如果還不能定下來的話,就難有成就了。職業生涯也是一樣的,剛畢業時,你一定要在一個領域深耕,形成專業技術能力和底層邏輯,成為技術專家;有了技術,再切入營銷就有基礎,因為營銷不是忽悠別人,一定要有深刻的邏輯作為支撐;營銷的本質是說服,能說服很多人,你就是個管理者;如果你可以構建一個目標,帶領大家為同一目標共同努力,這不就是企業家?企業家構建使命和願景,兄弟們大家一起干一把,比如說微脈的使命就是「讓醫療健康服務不再難」。
章豐:企業家就是那個能提出願景,完成創新的人。
裘加林:完成創新、完成引領、完成社會責任的人。當你作為企業家成功了,有錢了,那做什麼?把這套從技術、營銷到管理企業的成功方法論教給別人,去做投資。
章豐:用吳曉波的定義就是企投家,既是企業家又是投資家。
裘加林:當你自己成功了,教育別人也成功了,就可以規律性地輸出,做教育家。55歲呢?不用乾了,把錢用到慈善事業上,不需要去考慮回報的問題。60歲以後就是藝術人生了,你得為自己活。
章豐:你有沒有想過,在微脈這樣的服務下,人們會活得越來越健康長壽,人生可能以百歲計,60歲會不會早了點?
裘加林:那樣多好啊,為自己活也可以多一點。
談花名文化:我的作用就是讓大家開心
微脈花名文化
章豐:我發現微脈員工的花名系統都是用中藥,為什麼選中藥做花名?
裘加林:網際網路公司強調扁平化和平等,快速交換意見,所以首先在稱呼上不能有等級尊卑。當時我就提出來微脈的員工得用中藥作花名。中藥有個好處,阿里的花名系統還是用人名,人名是沒有邏輯的,中藥是個術語,「百合」、「穿山甲」,叫得順,容易記。
章豐:中藥名是有譜系的。你的花名叫「無名」,是一味藥嗎?
裘加林:當時也很多人給我取什麼人參、冬蟲夏草,我說凡是你能想到的都太土了,肯定不符合我的格調。
章豐:叫冬蟲夏草不是挺好的,高大上?(笑)
裘加林:我當時就翻《本草綱目》,翻到開心果,這個好!
章豐:開心果也是一味藥?
裘加林:是的,它的學名叫「無名子」。我認為我的作用不是讓大家替我賺錢,而是讓員工happy,讓投資人happy,讓用戶happy,讓社會happy,讓所有人happy,開心果很適合。但是中國文化里,孔子、孟子、老子,你看都是有了成就以後,才叫「子」,所以我就把子去掉了,叫「無名」。
章豐:開心果確實有點像《劉老根大舞台》的藝名。謙虛了一下,「子」是要別人給你填上去的對吧?
裘加林:現在就是無名小輩,期待有機會成功之後,就加上「子」,成為「無名子」。
章豐:你最得意的事情是什麼?
裘加林:我們現在在做「醫護上門」服務,這個服務是會讓我自己感動到流淚的。比如說一些長期臥病在床的老人,背上會長褥瘡。久病床前無孝子,家裡人長期護理吃不消,也很難一次次背到醫院來。所以我們創新一項什麼服務?讓醫院的護士拿著藥和專業用具,上門護理消毒、打針用藥。老人舒服了,子女安心了,護士獲得了額外的收入。
微脈平台上「醫護上門」不光光是一項業務,也不是賺錢,關鍵是讓無助者得到救助和尊重,也給了所有醫務工作者一個主動去改變、主動去幫助的機會,幫助和救治了目前醫院和醫療服務還不能覆蓋到的病人和患者。
章豐:其實是一種人文價值,對弱者、無力者的照顧。裘加林:而且還能產生價值,不僅是社會價值,還有經濟價值,我是強調經濟價值。我一直說,賺錢是生意,利己;能持續地賺錢是企業,利人;能為社會造福的可持續能賺錢的是事業,益於人。章豐:很棒。最沮喪的事情是什麼?裘加林:我剛畢業,奶奶去世了,我小時候和奶奶關係是最好的。章豐:最期待發生什麼?裘加林:人人用微脈。章豐:最害怕發生什麼?裘加林:我是個天生的樂觀的人,沒有什麼特別害怕的事情。章豐:請對「數字新浙商」做個解讀。裘加林:我對「新」有個定義——人們缺了它不行的產業叫傳統產業,有了它更好的是新興產業。比如說淘寶人們缺了它不行,就已經慢慢轉變為傳統產業了,常態化了。所以我認為「數字新浙商」做的事業,是對社會有優化和創新的,是為社會價值做增量的。
來源:數字經濟發布微信公眾號
監製:范波
責編:潘潔
編輯:陶朝坡
1、買食材送口罩、買酒送消毒酒精......購物APP這種促銷方式你能接受嗎?
2、孫宇晨與巴菲特的「飯局」吃上了!還送出去一枚比特幣
3、發行6000萬股 浙企公牛集團今日掛牌上市觸及漲停
4、特斯拉股價連續大漲,做空者損失83億美元,A股概念股掀漲停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