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們的生活越來越便捷
日子卻越來越簡單
簡單到吃飯變成了外賣
閱讀變成了瀏覽
書信變成了消息
那些失落的儀式感
無時無刻不在提醒著我們
生活本應該充實一點
就像古人那樣
松花釀酒、春水煎茶
焚香讀書、臥眠聽雨
尋幽插花、臨窗研詩
在這些風雅小事裡
重拾古老的浪漫
有人說,一個人有兩種生活,日常生活和內心生活,後者更為重要,它才是人的真正生活。
在古代,人們有「九雅」,不管過得好不好,這九件小事總會被他們拿出來消遣一二。也正是如此,他們有了內心生活,有了浮生偷閒的時刻,有了自己不為外人道的小樂趣。古人九雅,在於修養身心,莫管他人怎麼看,自己快樂,世界才快樂。
焚香
一炷煙中得意,九衢塵里偷閒。
人們對香的喜好是與生俱來的天性,有如蝶之戀花、木之向陽。古人讀書以香為友,獨處以香為伴,衣要以香熏,被要以香暖,調弦撫琴,清香一炷可佐其心,而品茗論道、雅集會友無不以香為聚。
文人一天的生活是從一炷香開始的,明人毛元淳在《尋樂編》中說:「早晨焚香一炷,清煙飄翻,頓令塵心散去,靈心熏開,書齋中不可無此意味」。
陸遊在紹興閒居時曾作詩《假中閉戶終日偶得絕句》描寫自己的生活處境:「官身常欠讀書債,祿米不供沽酒資。剩喜今朝寂無事,焚香閒看玉溪詩」,即使連書也買不起,酒錢也湊不齊,也要有一縷香絲伴讀。
大文豪蘇軾除了喜焚香,還是當時的制香達人。在被貶儋州時,除了日啖荔枝三百顆,還給自己做了「息軒」,日日焚香靜坐,塵里偷閒。而蘇軾的大弟子黃庭堅也是一個「香癖」,他說:香可凈氣。閒來無事,最愛找個精緻的小銅爐,在香幾燃起一炷香,閉目靜坐。無論是官場歸來急需去濁存清,還是提筆作詩期待靈感湧現,或是獨處需要六根清凈,一抹香氣,足矣。
今人之匆忙且頗多喧囂紛擾,既然世事紛繁,何不燃香一炷,把自己安放在舒適的房間,看輕煙縷縷縹緲,讓原本庸常的環境,增添一份古意與超然,於煙起時尋片刻寧靜,塵外藏心,在香氣氤氳中,覓一方心靈。
一炷煙中得意,九衢塵里偷閒,與香為友,沉而忘俗,累了的時候,別忘了感受焚香的浪漫。
撫琴
若心自適,無弦也可。
懂樂器的人,無論何時何地,彈指一揮間,就能自得其樂。
古時有個叫公明儀的琴師,對著一群牛彈琴,牛沒有反應。他便模仿小牛叫喚的聲音再彈一曲,牛依舊無動於衷。公明儀感嘆:對牛彈琴,不懂欣賞。
但細想,真正悠然自得的人,不會為外界耿耿於懷,總有一股「自我」的勁兒。陶淵明不會彈琴,但也長年在家中放一把無弦琴,每逢酒酣意適,輕輕撫摸,無聲勝有聲,也不失為一種寄託。
日日穿梭於喧鬧,時時掙扎欲逃離卻不得。於是許多人尋物寄情,讀書、喝茶、擺弄花花草草……這些一個人做的事情,仿若霧霾天的新風系統,讓人心順暢。而撫琴,也是一種美好浪漫的選擇,當情緒上空陰雲密布時,不妨在琴前坐定,只覺安靜的力量在心中滋長,一曲過後,渾身的戾氣盡散而逝,整個人如雨後初晴般澄明。
若心自適,無弦亦可,與琴為友,取悅自己,沮喪的時候,別忘了感受撫琴的浪漫。
品茗
淡中有味,點茶三昧。
茶有百味,用心沖泡品嘗,總有令人心生喜悅的力量。
蘇東坡到杭州上任時,凈慈寺的南屏謙師聽聞,專門趕來為東坡點茶。風塵僕僕,匆匆相見,謙師卻氣定神閒,細細研磨。東坡坐在對面,靜靜看他煎水,注水,調膏,手執茶筅,旋轉擊拂,面容靜謐如佛。
在謙師的手中,茶湯泛起細膩的乳白泡沫。事畢,東坡雙手舉起茶盞品茶,回味良久。他當場作詩一首:道人曉出南屏山,來試點茶三昧手。忽驚午盞兔毫斑,打作春瓮鵝兒酒。「三昧」,來自梵語samadhi,意思是止息雜念,心神平靜。這種靜水流深式的參悟,是禪,也是人生況味。
茶靜心、靜神,一杯一盞間,儘是人生工夫,在慢斟細品里,是一種閒適,更是一種人生態度。泡上一壺茶,擇雅靜之處,與友對飲,或自斟自飲,滌煩益思,振奮精神。
淡中有味,點茶三昧,與茶為友,靜水深流,煩躁的時候,別忘了感受品茗的浪漫。
酌酒
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
酒,在過去的千百年間,為人們帶來靈感、點燃激情、平添樂趣。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在亦真亦假的幻境里,思考時間與空間的哲學問題;「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李白在推杯換盞的狂歡里,放下流浪與朋友相擁;「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陶淵明在一飲而盡的相邀里,找到夢寐以求的純真與洒脫。
而1600多年前的那場曲水流觴,更是千古流芳。東晉永和九年,王羲之與名士謝安、孫綽等41人來到新修的蘭亭,做流觴曲水之戲。他們在蘭亭清溪兩旁席地而坐,借著宛轉的溪水,以觴盛酒,讓盛滿美酒的觴順流而下,當酒杯一路漂過彎彎曲曲的溪流,在誰的面前停下的時候,誰就要罰酒作詩。
惠風和暢、茂林修竹之間,他們醉意朦朧,魏晉名士們灑笑山林,他們飲的不僅僅是酒,更是亂世中,那一種不受拘束的曠達。
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與酒為友,歡樂的時候,別忘了酌酒的浪漫。
聽雨
臥眠聽雨,一夢浮生。
有雨的日子,總會想起南宋志南和尚的那首《絕句》: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在那個遙遠的日子裡,他一個人乘船去遊玩,扶著藜做的手杖上橋,一路往東。杏花輕灑肩頭,花瓣上綴著細雨滴,欲濕未濕。似乎有雨路過的地方,都是一幅幅美麗的中國畫卷。
「竹齋眠聽雨,夢裡長青苔。」雨天最愜意的時候,就是躺在家中床上聽雨。雨中入眠,連夢裡也長出潮濕的青苔,意識仿佛化成了雨滴,和世界的界限慢慢消失在滂沱的雨聲中。而當慵懶醒來,聞見空氣中有了潮濕的味道,心情也立馬清新起來。
沒人會責怪這種富有情調的慵懶。一個人骨子裡浪不浪漫,要看他怎麼看待下雨天。清代生活家張潮就說,春雨宜讀書,夏雨宜弈棋,秋雨宜檢藏,冬雨宜飲酒。常人眼中惱人的雨天,被他說得像一幅畫。
我們未必能改變環境,但我們可以改變心境。臥眠聽雨,一夢浮生,與雨為友,適當慵懶,享受雨天的浪漫。
賞雪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有時覺得,珍惜當下是種生活的才能。譬如身處炎夏,我們會想念冬的冰涼,但在隆冬臘月,多少人會感受冬日的美麗?
那是一個冬日,新酒初釀,火爐正紅,天欲飄雪,此情此景,讓白居易心頭一熱,如果老友能在這時前來和自己在火爐邊小酌幾杯共賞美景,該是何等暢快而盡興!到底白居易真正邀還是沒邀,那個叫劉十九的老友來還是沒來,其實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這種狀態下的溫情和暖意。
也許在尋常人看來,以上只是平凡到不值一提的生活片段,但在白居易這種趣味十足又雅興十足的人看來,卻是雅致非常。其實,是否活得悠閒從容、趣味盎然,都在於我們眼裡能否發現當下的美麗。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與雪為友,享受尋常之事,感受賞雪的浪漫。
候月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月亮是中國人最古老浪漫的意象。
有詩人說:觀月須臨水,須獨往,須空曠幽絕之地,如此方能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張若虛正是在這樣的情境下,寫下《春江花月夜》的千古名篇。
頑童李白,傳說干過醉酒江中撈月的傻事,但面對月亮這位知己,更多也展示了自己深沉善感的一面:花間一人獨酌,便把酒邀月,「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有人說:月亮是天空的眼睛。而望月,也是凝望自己。
以月為鏡,獨與天地相往來,感受候月的浪漫。
蒔花
侍花如侶,讀花如人。
蒔花即栽花。宋代詩人林和靖,用如今的話來說可算「花痴」。他長住山上,終身不做官,不娶妻不生子,只在住處周圍種滿梅花,終生與花及一隻白鶴為伴,後人稱「梅妻鶴子」。
花非花而勝似伴侶,乃愛花者至高浪漫。清代名士朱錫綬曾以花卉喻女子:菊,才女之善文章者也;荼蘼,善談禪者也;芍藥,名土之婦也;蓮,名士之女也,惟蘭為絕代美人……
侍花如侶,讀花如人,感受蒔花的浪漫。
蒔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遊山玩水,欣賞它深邃幽緲、深不可測的含蓄之美,叫「尋幽探勝」。
試著想像一下,曲曲折折的山間小路,通向幽靜的地方,自己踩在青石路上,仰頭一望,天上雲煙氤氳,霧氣繚繞。轉頭一看,身邊的樹木枝烏葉青。低頭一瞄,青苔微生。尋幽探秘,泉水叮零,彎彎曲曲引人入勝。側耳傾聽,興許有鳥兒輕啼,聲聲清明。
此刻,不問世事,只給自己一點時間,置身於自然之間。
生活總有許多紛紛擾擾,既然無法避免,不如偶爾學會抽身而出。去「尋幽探勝」,給自己一個休息的理由,靜看山中景色,慢悠悠地過個半天一天。
摒棄紅塵,與大自然一同靜默,感受尋幽的浪漫。
一生何事?
松花釀酒,春水煎茶。
人生最極致的浪漫,不過如此。
古人留下的智慧,
提醒著我們就算周身喧雜,
也得多一些閒情雅致。
因為活得最有意義的人,
不是活得最長的人,
而是對生活充滿熱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