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無事到電影院看了新上映的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整體感覺挺好的,中國動畫進步好快,從去年的大聖歸來到今年的哪吒,明顯感覺到政府的動漫扶持沒有虧。
尤其是今天的哪吒,看了之後,人物性格鮮明,罵髒話的哪吒,愛子如命的李靖夫妻,四川口音的太乙真人,結巴的申公豹。節奏和笑點緊湊,幾乎沒有思考的時間。
大IP
熊逸先生說,情節會被人淡忘,只有人物才是永恆的。為什麼那麼多英雄歷史故事,古代IP不改編,改的最多的是孫悟空呢?
我第一次聽到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在一本書叫做《英雄變格》里,他說孫悟空凝結了最廣泛的文化認同和最複雜的心理症候。
孫悟空身上有兩個關鍵詞,一個是常,一個是變。作為一個IP,他沒有時代,正因為沒有時代,所以它可以屬於任何時代。
就像理解三國和紅樓夢,它中間是隔著一層的,你需要跳入那個歷史框架里,才能明白他說的什麼意思,而孫悟空不需要。
有首歌曲叫《悟空》,你看形容他的用詞,愛恨兩難、肝腸寸斷、且怒且悲、回頭是岸、生死無關。痛苦,憤怒,悲傷,後悔,看破,一切的一切,你都可以在孫悟空身上看到答案。
看到劇中的哪吒,感覺像看到了另外一個孫悟空。這些情緒會出現在每一個人身上,每個人都有代入感,外界刺激、自卑、渴望、憤怒、超越,一個人對抗世界。
每顆心都寂寞,每顆心都脆弱,都渴望被觸摸。每個人都在修行,孫悟空身上的那些情緒,可以跟我們產生共振,以面對成長的無奈和必然。
就像至尊寶從快快樂樂的小山賊變成取經路上的孫悟空。我們每個人好像都會走上一條必然的道路,就像哪吒面對的天劫,影視作品中的各種宿命。但幸運的是,總有那麼一兩個願意對抗宿命,哪怕孤獨,哪怕痛苦。
異類
在看到最初被當作妖怪,不被認可的哪吒時,我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異類》,格拉德威爾的作品。人最初是用我們和他們來區分這個世界,怎麼算我們,怎麼算他們呢?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把跟我們不一樣的人,當做他們。很簡單的,可能是他個子比較矮,或性格有點軟弱,或有點孤僻,或胳膊比較長,或力氣比較大等等。
著名的游泳健將菲爾普斯在參加比賽,冠軍拿到手軟時,有網友公開說,我就不喜歡看怪物游泳。想想那個不被接受的哪吒,沒有拿獎之前的菲爾普斯。
人性中的成見是一座大山,它似乎永遠不會消逝。那些跟我們有點不一樣的人,不知道應該感謝上帝賜給他天賦,還是為他得到這種天賦而受到的待遇,感到有點無奈和心酸。
被操控的群體意志
理智告訴我,自己不可能是主角,更可能是旁觀的陳塘關百姓。從最初的不理解、厭惡、憤怒、驅逐,到最後的頂禮膜拜。好像群體的意志,就是很容易被操控。
最早知道這件事情的源自勒龐的作品,也是社會學的開山之作《烏合之眾》。核心就是說,人一旦進入某個群體,就會集體的表現為:
一、智力低下像個傻瓜;二、盲目自信,敢想敢幹,橫衝直撞;三、情緒化,敏感化,急於採取行動。
這部作品之所以誕生,源自法國大革命,血流成河,屍橫遍野,勒龐就研究這種現象背後的原理。
看電影的時候我就在想,我會不會也像陳塘關的百姓,因為一些原因,對某個人恨之入骨,而後突然發生一件事情,或他人的不斷重複長期植入,又對他頂禮膜拜,正常情況下好像不會,但看看娛樂圈,不排除被群體意志裹挾下的結果。
看電影的時候感覺那群人好蠢,可是內心又無比恐懼,這種蠢事發生在自己身上,被他人的憤怒和恐懼情緒傳染,變成群體中的一員。
破解方法好像只有長期獨立思考,可這好像是一條更孤獨和漫長的路,就像被壓在五指山下的孫悟空和不被認可的哪吒。推薦:電影不錯,可以和我一起跳坑。
謝謝欣賞,歡迎留言和我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