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學習:從吳昌碩言論里得來的「篆刻入門口訣」

2019-10-06     談藝錄

今天我們再讀一方吳昌碩大師的印。

(《蕉蔭納涼圖》里的吳昌碩)

從吳昌碩言論到初學者的篆刻口訣

經常有初學者問我,吳昌碩的印,真的好,但初看印面,卻常常覺得不知從何下手,甚至看著原印印面的線條形成處縱橫凌亂的刀痕,根本不見大師的下手之處,看著他的印,只是覺得好,卻又不知從何學起,希望我們能給個口訣,或者系統的、好記的竅門,然後,一學就會。其實這些竅門,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們已經強調過,只是我們當時沒有歸納為入門「口訣」罷了。今天我們就結合印例,說說這幾條規律性的,對於初學者有指導意義的「口訣」。

(吳昌碩:延恩堂三世藏書印記)

其實,這裡要說的口訣,是吳昌碩自己的原話提煉出來的篆刻原則,他的原話有兩段:一段記在吳昌碩為徐新周印譜《耦花庵印存》所做的序言里的話:「夫刻印不難。而難於字休之純一,配置之疏密,朱白之分布,方圓之互異。」這是說字法、篆法、章法;

(吳昌碩印譜封面)

另一段記在陳巨來的《安持人物瑣憶·吳昌碩軼事》一節,原話是當問到刀法時,吳昌碩大師說:「我只曉得用勁刻,種種刀法方式,沒有的。」這是說刀法。

(吳昌碩:缶無咎)

兩段話相結合,涵蓋了篆刻的方方面面,我們匯總一下,就具備了「口訣」性質:

字法篆法求純一,章法重點審疏密。朱白分布方圓異,還有刀法勤練習。

這像順口溜,又或者算打油詩,初學者記下,就基本找到了入門線索,尋到了入門的鑰匙。來看今天的印例,這方印,是一方粗朱文印,我們知道,其實粗朱文印一向是篆刻界的禁忌,就是所謂的「朱文忌粗,白文忌細」,但到了吳昌碩手裡,粗朱文卻在他的創新精神之下,散發出獨有的魅力。

(吳昌碩:能事不受相促迫)

一方粗朱文的精彩

今天我們要讀的這方印,是吳昌碩大師的「書征氏」,如圖:

(吳昌碩:書征氏)

葛昌楹,字書征,號晏廬,平湖人。葛家以傳朴堂藏書、愛曰吟廬藏畫聞名海內。葛氏能作書法,善於鑑別,偶作山水畫亦有名士之氣,他和弟弟葛昌枌都算吳昌碩同時代的篆刻名人,二個人都是吳大師的好友,吳昌碩曾為葛氏刻印「葛書征」「葛昌楹印」「葛昌枌印」「葛枌」「書征氏」「楹」「昌楹」「書征」「傳朴堂」「傳朴堂印」等等,皆為精品。這方「書征氏」是其中之一:

1、字體之純一:精彩的個人書法

吳昌碩是書法大師,他到了晚年每日揣習《石鼓文》,並且「一日有一日之境界。」久而久之,他練成了鬱勃勁健、蒼涼古厚的書法,在鄧石如「印從書出」的創作模式指導下,他將自己這種書風引入印面。

(吳昌碩的書法)

這類書法文字當然不同於古璽印的六國文字,秦印的摹印篆,當然也不同於規整方正的繆篆,甚至也不同於小篆入印的後世元朱文印,在晚清,當「印從書出」模式成為印人的共識之後,篆刻印面的字體純一,其實是統一在有個性風格的印家篆書書風之下。結合本印:

(印中的筆意)

我們如果仔細審視這方印里,每一個字的每一根線條,會時時處處看到毛筆書法的時序遞進之美,藏鋒、回鋒、接筆、出鋒筆筆可見(我們只標記了少部分的筆畫),這些特徵是書法層面的,但吳大師將他們移植到篆刻之中(甚至邊框也有書寫之感,線條之側,還額外留出了點點濺出的墨痕),以自家風貌的篆書書法面目呈現在印面之上,它然,印面的字法、篆法,也純一體現在印面中。

2、配置之疏密,朱白之分布:章法里的精彩

這方印的精彩之處是一眼就可以看到的:就是「氏」字處的大面積留白,當然,這處留白之所以格外醒目,是在「書」與「征」兩字的對比之下得到強化的結果。這其實就是鄧石如和趙之謙以一貫之的疏密理論,吳昌碩只是繼承者罷了。

(疏密對比,分朱布白)

你看,大面積的布白並不孤立,氏字的長末筆之右,大師又安排了一塊留白與之相照應,就好比書征二字的密,有「氏」字頂端「小密」的照應,「計白當黑」,勢力均衡。也只有這樣,印面才穩妥、端正。

3、方圓之互異:中庸之美的追求

我們無數次的談過,一方印里,一定是方圓並存的。純圓(筆畫、部件、字形)則會顯得過於臃腫,肉呼呼,失去力量,失去骨力;純方(筆畫、部件、字形)則會顯得過於峭立、生硬、鋒芒畢露,火氣太旺,失去風雅之姿,失去嫵媚之態;在中國文化的審美里,陰與陽從來都是互補的,相互融合的、辯證統一的。

(方與圓)

方與圓的元素在這方印里同樣並存,這些元素,對立統一在同一方印里。比如「氏」字的左折筆尾部,大師處理成了小形方框。而「書」和「征」兩字每遇轉折則全部用圓筆完成。

當然,一方印里的細節太多,我們即便寫上萬字的論文也會掛一漏萬(比如我們就沒有說這方印邊框的精彩之外)。因為印面里的許多細節是大師憑藉他長期形成的藝術自覺和極高的審美素養一點點營造出來的。這並非一朝一夕之功,也並不是我們記下了口訣,理解了口訣就能完全學會,這恰如大師的刀法言論,刻,就是刻。

(吳昌碩大師像)

一直刻下去,好作品就會選擇我們的刀!

(【布丁讀印】之48,部分圖片引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mlM1rW0BMH2_cNUgEE5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