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熱祛濕的中醫名方——三仁湯

2019-10-05   金匱真言

中醫認為病邪自外而來者,有六種邪氣,分別為風、寒、暑、濕、燥、火。六種邪氣或單獨致病,或幾種邪氣想混雜,共同致病。現在我們經常聽到「濕氣重」、「肝火」、「胃火」等詞彙,「濕熱」也成為當下熱門的詞彙。

關於濕熱的論述,最詳盡的應當屬清代。明清時期,以熱邪立論,開創了中醫的「溫病派」,代表人物有葉天士、吳鞠通、薛生白、王孟英,在四人的書中,對濕熱均有論述。而分類最為詳盡的當屬吳鞠通的《溫病條辨》,將濕熱分為上、中、下三焦,從而確立三焦辨證治療濕熱病的方法。

治療濕熱的方劑有許多,三仁湯是其中較為有名的。三仁湯便是出自吳鞠通的《溫病條辨》,為什麼叫做「三仁」,是因為方劑之中有杏仁、白蔻仁、薏苡仁,故有此稱。杏仁最主要的作用就是降肺氣,肺氣降咳嗽能止,因此杏仁很重要的一個功效是止咳。肺與大腸相表里,而且杏仁多油脂,肺氣降則大腸氣跟著下降,因此杏仁多用於潤腸通便,比之桃仁功效更佳。吳鞠通認為杏仁可以降肺氣,通大腸,使濕氣從「後竅」而出。

白蔻仁辛而溫,可以行氣燥濕,色白而入肺,最能治療濕氣阻滯於上焦,白蔻仁不僅僅可以燥濕,而且還可以行氣,濕氣最容易阻滯氣機,因此白蔻仁用之最為合適。半夏燥濕化痰,亦能行滯氣,作用也偏於上焦。厚樸直入中焦,行氣之力較白豆蔻稍強,但是化濕之力則不及白蔻仁,白蔻仁偏於治上部的濕濁之氣,厚朴善於治下部的濕濁之氣,三藥相互配合,行氣燥濕。

薏苡仁是一味好藥材,上入肺臟,可以清熱排膿,《千金方》有葦莖湯一方,治療肺癰,其中就用薏苡仁清熱消腫排膿。薏苡仁入中焦可以益氣健脾、祛濕,入下焦可以清熱利小便。《黃帝內經》對於濕熱致病有一句論述,「濕熱不攘,大筋軟短,小筋弛長」,濕熱既可以導致肌肉無力,又可以導致抽筋,因此《神農本草經》記載薏苡仁可以治療「主筋急,拘攣不可屈伸」。這些都是薏苡仁清熱祛濕的作用。

滑石甘、寒,入陽明經,治療陽明病。《傷寒論》中有豬苓湯,治療水熱互結與下焦,為陽明病之一形。滑石可以清熱利水,《神農本草經》載滑石可以「盪胃中積聚寒熱」,《傷寒論》中有「陽明之為病,胃家實是也」,故此滑石入陽明,而治療陽明之水。通草通利九竅,利尿是通草通的竅之一,配合滑石,引導濕氣從小便而出。

「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濕氣在於體內,出路不多,只有通過小便向外排泄。在體表可以通過發汗的方法治療,而在體內也並非只有利小便可以治療濕氣,還有燥濕、芳香化濕等方法,但總不如利小便來的便捷。因此三仁湯又加了竹葉,利水道,到火熱下行,治療心中煩躁之症。

三仁湯整個方劑有半夏、白蔻仁、厚朴之溫燥,又有竹葉、薏苡仁、滑石之寒涼,以燥濕利濕為主,而整個方劑寒、熱的偏性不太明顯。用於濕氣過重則可,但是如果以熱象為主,則三仁湯清熱的力量不足。

用來煮藥的水也與平時不同,《溫病條辨》謂之「甘瀾水」,以勺盛水,一遍一遍的揚,使水上有數千個水珠相逐,方才可用。後世認為甘瀾水性屬陽,是動水。以動水煮藥,不會增加濕氣,可謂考慮周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