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這些文化的來源都是中國先民智慧的結晶。成語就是文化的一種符號,每一個成語的背後都有一段故事,這些故事有真實的,有杜撰的,但這些故事大多為了紀念、警示、告誡之用。這些故事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自然也有許多關於中醫的,杏林春滿、橘井生香、大醫精誠等都是對中醫讚譽。
其中有「懸壺濟世」一個成語,雖然經常被用來讚譽中醫行醫救人。濟世救人是中醫的本職工作,可是為什麼要「懸壺」,懸的又是什麼壺呢?且聽本號細細分析。
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你葫蘆里買的什麼藥」,用來形容不了解某些人的真是用意。因為葫蘆是不透明的,我們看不清葫蘆的內部。同時我們也可以了解到,以前有葫蘆一個作用,那就是裝藥的器皿。中醫懸的「壺」是不是葫蘆呢?
原來在古代文字還不是特別普及,許多通假字就是音調相同,用來代替另一個字。葫蘆在古代也經常被「壺盧」二字代替,懸壺濟世懸的不是裝水的壺,而是壺盧,即葫蘆。為什麼會選擇葫蘆作為盛藥的工具呢?一是因為葫蘆中部有凹槽,適合繩子綁縛,方便攜帶;而是葫蘆本身就是一個良好的器皿,等葫蘆成熟,清除掉葫蘆裡面的瓤就可以作為器皿。
在《後漢書·卷八十二下·方術列傳第七十二下》中記載了費長房的故事。
在東漢年間,在集市上有一個買藥的老人,以葫蘆盛放藥物,病人買了他的藥吃完就回康復,但是沒有人知道老人的姓名,更不知道老人住在哪裡。就是這麼神奇的一個人,引起了一個叫費長房的注意。於是觀察這位老人的行蹤,成了這個年輕人的日常事務。
終於有一天在酒樓上費長房看清楚了這位老人的居住地點——他裝藥的葫蘆。每當集市關閉的時候,老人一個閃身,就跳進自己的葫蘆中。費長房當然覺得很神奇,知道老人家定然不是凡人。於是自己多次帶上果脯酒菜,前往拜訪,並且邀請老人共飲。
作為神仙,老人家自然知道費長房的心思,並且費長房有仙緣,於是讓費長房下一次過來詳談。費長房心中急切盼望再見老先生,選了個好日子白天再次去拜訪,這一次老人家便帶著費長房進入自己的葫蘆中。葫蘆裡面朱欄畫棟,富麗堂皇,奇花異草,宛若仙山瓊閣,別有洞天,美酒佳肴樣樣齊全,於是費長房和老人家飲酒暢談,酒足飯飽之後從葫蘆中出來。如《桃花源記》中所載,與費長房相約,「不足為外人道也」。
這位老人家就是神仙,因為自己犯了過錯,被上天責罰,貶謫到凡間,因為與費長房情趣相投,因此又對費長房說:「現在我被貶的期限已滿,你可有心跟隨我回去修煉?」,費長房一心求道,自然爽快答應。後來由於費長房根基稍欠缺,因此沒有得到成仙的機會,但是卻學了一身本事,醫術高超,回去之後費長房行醫救人,名聲大振。
後來費長房成為當時的名醫。他為了紀念自己的師傅,行醫時總將葫蘆背在身上。從此以後,郎中行醫,便用葫蘆當招牌,以表示醫術高超,人們也因此把葫蘆當作醫生的標記。葫蘆就像招牌一樣,見到葫蘆就知道是行醫之人,因此走方郎中手攜葫蘆,而坐堂郎中則在堂前懸掛葫蘆以示人。因此懸壺濟世就成了中醫行醫救人的讚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