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得活得太累?一位百歲老人的3條人生箴言,為你指引方向

2019-07-03     小築文心

提到老人,我們往往會把他們和老而無用聯繫在一起,覺得他們老態龍鍾,風燭殘年,體弱多病,對社會已經沒有任何貢獻價值。

但是,在日本有這樣一個老人,可以打破你對老人的負面刻板印象。

在105歲的期頤之年,他仍然頭腦清楚,和你坐著面對面,談笑風生,娓娓道來,他的人生感悟。

這位百歲老者就是日本皇室家庭醫師日野原重明

日野原重明,畢業於京都帝國大學(現京都大學)醫學院,並獲得博士學位。1941年進入聖路加國際醫院任職,此後73年的人生都貢獻給了這家醫院。

他是日本提倡醫學第一人,曾以20多年的時間,扭轉過去被日本人視為「成人病」的糖尿病、高血壓成為「生活習慣病」,提醒本國人注重自身與家人生活習慣,預防可能發生狀況。同時,日野原重明也是全世界執業時間最久醫師之一。

日野原重明先生一生著作等身,先後出版了200多本書。

在他臨終之際,通過採訪的形式,完成了他此生的最後一本書《活好:我這樣活到105歲

在這本書中,日野原重明先生向我們講述了他對人生諸多命題的思考和感悟,這些箴言可以指引年輕的我們走好未來的人生路。

一、生命的意義

哲學家叔本華說:青年與老年之間的基本差別在於,前者前途無量,後者瀕臨死亡。

有人問日野原重明先生:「您活到了105歲,難道不怕死嗎?」

「當然怕死了!僅僅被你這麼一問,我都覺得好害怕。不遠的將來自己即將死去,一想到這樣的事,就感到非常害怕,緊張地兩腿發軟。」先生這樣回答道,「但是,正因為這樣,每個清晨醒來發現自己還活著,我就會發自內心感到喜悅。」

一個人活得越老,對死亡就越發恐懼,這是人之常情。

然而,生命的內容包括生與死,死亡本身就是生命的一部分。沒有生就無所謂死,沒有死也無所謂生,生與死互為一體。死亡不是生命的終止,而是生命另一種新的開始。

也正是知道終有離開人世的那一天,我們才需要在有限的時間裡活得有意義。

日野原重明先生說:「即使活到了105歲,對我來說,依然存在許多未知的自己,我無比興奮地期待與未知的自己相遇。」

即使已經105歲的高齡,日野原重明先生依然對生活充滿著熱情和好奇心,依然探索著生命的可能性。

反觀日常生活中,有不少年輕人,在自己的舒適區中安逸慣了,對人生似乎也沒有什麼盼頭,每天都在重複昨天的自己,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們覺得自己沒有家庭背景,能力也有限,對學習新事物也毫無興趣。其實,這些都是他們安於現狀的藉口。他們真正缺乏的是探索生命可能性的慾望、驅動力和跨出舒適區的勇氣和決心。

美國的摩西奶奶是紐約州北部偏僻地區的農民主婦,在77歲時才開始繪畫,舉辦了全國畫展巡演,成為美國家喻戶曉的畫家。

如果摩西奶奶在古稀之年覺得人生已經走到末尾,就不會有那麼多精彩的故事。

人到底該在什麼時候做什麼事,並沒有誰明確規定。如果我們想做,就從現在開始。

日野原重明先生說:「生命存在於我們能夠支配的時間裡。

想要活出生命的意義,我們就要充分利用好每一天,不給自己不設限,多探索嘗試。

培養一個新的愛好,學習一個新的技能,每天都有些許進步,生命就會變得絢麗多彩,不枉此生。

二、愛與家庭

馬斯洛需求層次論把人類需求分為五個層次,依次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情感需求中占比較大的就是愛。

愛是人類永恆不變的話題。我們每個人都渴望愛,在追求愛。

但是如何正確地去愛他人?我們很多人都感到困惑,也常常因此沮喪。

關於愛,日野原重明先生這樣說:「尋求被愛時,人們常常把自己心目中理想的愛作為標準去要求對方。這麼做絕對不是真正的愛。所謂愛,就是接受最真實的他/她。」

每當我們愛一個人時,往往希望對方能按照自己的意願說話做事,希望自己可以改變對方,但通常都是事與願違。

因為我們錯把需求當成了愛。

愛不等於需求。如果我們對愛人抱著過高的期許,希望對方變成自己理想中的模樣,那麼我們愛的不是對方,而是自己。

只有接受所愛之人本來的樣子,接受最真實的對方,這樣的愛最為純粹和自然。

愛可以來自於血緣關係,也可以超越血緣關係。

有人問日野原重明先生家庭是什麼,重明先生說:「家庭就是圍著一起吃飯。家庭與是否有血緣關係無關。能在一起吃飯,這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這讓我想起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的影片《小偷家族

潦倒的工廠工人柴田治和兒子祥太從商店合作偷竊回來,路上遇到被生母漠視而凍得瑟瑟發抖的小女孩百合,並把她帶回家。當晚,一家五口人和玲玲在一幢古舊寒酸的老房子裡一起吃著煮好的烏龍麵。這六人之間,彼此沒有血緣關係,屬於社會的邊緣人群,但因為彼此的羈絆和需要,互相選擇住在一起,每日一同圍桌吃飯。雖不是一家人,感情卻已勝過血緣關係的親人。

因為共同面對生命中的風雨艱難,共同體驗生命中的酸甜苦辣,彼此陪伴,才有機會坐在一起吃飯。

人生獲取再多的錢財名利,也抵不上和家人的一頓飯。

三、人生的困境

我們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考試失敗、失戀失業、疾病困擾、家人離世,各種大小困境阻礙著我們前行,也給我們的生命帶來難以承受的傷痛。

日野原重明先生說:「人這一生,讓人悲痛欲絕、不能如願以償的情況很多,總體來看,遠多於讓自己開心快樂的時刻想哭就痛快淋漓大哭一場,哭著哭著,你會發現自己有能力面對心中的悔恨和悲傷,你會發現前面一定有美好在等待著你。」

當我們身患疾病時,容易意志消沉,陷入負面情緒難以自拔。

然而,日野原重明先生卻說:「疾病能警醒一直無知妄為的自己,讓自己對健康心生敬畏與感激。疾病是上天的恩賜。」

2013年,創新工場的創始人李開復確症查出淋巴癌,醫生稱其患病的原因是承受壓力太大和作息時間不規律。李開復重新審視和反思自己的生活,發現自己對健康和家人太過忽視。在經過17個月的治療後,他重新回到創新工場,同時開啟了新的生活方式,不再一直加班,而是選擇和妻子經常旅行,時常和孩子們共度閒暇時光。

很多人在身體健康時不會未雨綢繆,一旦身患疾病才開始警醒,意識到生命的可貴和可畏。

生命會從衰弱中產生一種類似種子般強韌的力量,我們需要感激疾病帶來的內省機會。

當面對親人離世時,我們總是悲痛不已,甚至喪失了繼續生活下去的的希望。

日野原重明先生的妻子在93歲時離他而去。剛開始他也感到十分孤獨,但後來他發現妻子並沒有從他的生命中真正消失。她的音容笑貌依然清晰地印刻在他腦中,甚至比以前更加生動鮮活,這讓他有了繼續把日子過下去的勇氣和力量。

日野原重明先生說:「人死後不會煙消雲散,並不會從生者生命中徹底消失,相反,通過時時追憶,他們會以更為深刻的方式鐫刻在我們生命里。」

人生的困境無處不在,只要我們內心尚未放棄希望,終會看到閃閃發光的未來。

班傑明·富蘭克林說:人生的悲劇在於我們總是衰老的太早,而智慧的太晚。

日野原重明先生的臨終告白,透著他一個世紀的人生智慧,帶你穿越人生的迷霧,領悟生命的意義,獲得愛與勇氣,讓你勇往直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mf-pLGwBmyVoG_1ZQRO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