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年前,汶川地震的悲慘畫面還歷歷在目。那場強震令汶川滿目瘡痍,殘垣斷壁。
無數人在災後悲痛欲絕,深陷在心理創傷的痛苦之中,無法自拔。
我們每個人都會經歷各種人生困境,失戀失業,車禍疾病,親人離世,自然災害。
有時,我們能遇見困境的到來,可以做好心理上的準備。然而有時,磨難猶如當頭棒喝,將我們擊垮打壓,陷入至暗時刻,難以脫身。
當我們遇到不幸和磨難,是選擇逃避退縮,還是勇敢面對?
如果我們和逆境進行抗爭,有什麼力量可以支持我們對抗到底?
逆境之後,我們是否能夠重新燃起對未來生活的熱情和渴望,走出痛苦和悲傷,重拾快樂和幸福?
在《另一種選擇》這本書中,作者謝麗爾·桑德伯格用親身經歷講述了自己的心路歷程。她用真誠而充滿勇氣的文字,和我們分享了在遭遇丈夫突然離世後的兩年間,如何鼓起勇氣,面對逆境,走出悲傷,重獲快樂的故事。
謝麗爾·桑德伯格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是全球最大社交網站臉書的營運長。
之前她寫作的暢銷書《向前一步》,讓許多人知道了這位鼓勵女性勇敢走出家庭,實現自身價值的職場精英。
在人們眼中,謝麗爾·桑德伯格是一位事業有成,家庭幸福的成功女性。她有兩個可愛乖巧的孩子,和丈夫戴夫·高德伯格的婚姻生活也十分美滿。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2015年的一天,當他們全家在墨西哥度假時,戴夫從健身房的跑步機上摔下,突發冠心病,意外身亡。
這個猝然的打擊讓謝麗爾陷入了極度的悲傷和孤獨,她覺得自己再也不會快樂起來了。
此時,她的好友,沃頓商學院的知名心理學家亞當·格蘭特給予了謝麗爾專業的指導。在家人和親友的陪伴、幫助與鼓勵下,她從創傷中慢慢復原。同時,謝麗爾·桑德伯格也通過自己喪夫之痛的經歷,幫助那些遭遇不幸與災難的人們,在逆境中培養和提升內在復原力,擁有重獲快樂的能力。
那麼,我們在遇到不順和逆境時,該如何在困境中負重前行,重新獲得信心,繼續勇往直前呢?
在書中,作者從三個角度出發,為我們講述了在經歷悲傷痛苦時的有效應對方法。
一、作為當事人,如何應對不幸事件,增強復原力
人生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我們總會遇到各種困難和逆境。雖然很多道理我們都懂,也知道要積極面對克服困難,但是當我們真的深陷困境,卻往往一蹶不振,一味沉浸在負面情緒中,始終無法脫離消極的思想。
積極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通過研究發現,三種錯誤的認知因素會阻礙一個人從悲傷中走出來。
- 個人化:認為壞事發生都是自己的錯,把錯誤都歸咎在自己身上。
- 普遍性:認為不幸事件會影響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 持久性:認為事件帶來的負面影響會始終存在。
丈夫過世後,謝麗爾迅速陷入極度的自責之中。她認為是自己的疏忽才導致沒有及時發現戴夫才會搶救失敗。然而,真正的死亡原因卻是冠心病導致的心律失常。
同時,謝麗爾的日常生活也受到影響。時常陷入悲傷情緒的她,無法正常工作,晚上經常失眠。她的孩子們也被悲傷情緒包圍著,經常哭泣,難以回歸日常學習生活。
對謝麗爾影響最大的是悲傷的持久性。在丈夫去世很久之後,作者仍舊感到痛苦萬分,她失去的不僅僅是丈夫,還是孩子的父親。以後孩子人生中每個重要時刻,都不會有父親的陪伴。失去丈夫,接下來的每個孤獨的日子該如何度過?每每想到這些,謝麗爾就陷入痛苦之中。
那在遇到這三種負面的思想傾向時,我們該怎麼做,才能阻止自己在悲觀情緒中越陷越深呢?
最好的方法是增強復原力。復原力是我們面對悲痛時的反應速度和強度,如同心理上的免疫系統,在我們遭遇不幸時,幫助我們提高對痛苦的抵抗力和承受力。
復原力就像肌肉一樣,可以通過練習得到增強。
作者分享了三種方法:自我同情,敢於表達和書寫日記。
自我同情就是把你給別人的那份善意反過來給予自己,帶著關心和理解去處理自己的錯誤,而不是一味地指責和負疚。
每個人都會犯錯,我們可以反思自己的行為,但不能否定自己的人生。
同時,在經歷創傷時,我們往往會封閉自己,不願表達內心的感受,這樣會進一步讓自己陷在悲傷中無法自拔。
我們需要向周圍的家人、朋友和同事敞開心扉,把痛苦的情緒通過傾訴流淌出來,這樣就能逐漸減輕悲傷程度。
另外,通過書寫日記的方法,我們的負面情緒也可以得到緩解。在書寫的過程中,把自己的感受變成文字表達出來,可以幫助我們梳理過往,分辨是非,自我反思,得到心靈療愈的效果。
二、作為親友,如何幫助身在困境的人,走出痛苦,積極面對生活
當作者謝麗爾的丈夫去世後,周圍的人不知道該說些什麼,或是覺得如果說錯了該怎麼辦,於是他們小心翼翼地迴避著謝麗爾。
這讓謝麗爾感到非常不適,她感覺到前所未有的孤獨感。
當人們飽受痛苦折磨時,內心或期待著被理解和被支持。此時,作為親友的我們,就需要主動表達自己對他們的關心,給身處困境的親人或朋友一個傾訴的機會。
我們可以主動詢問朋友的心情和情緒,讓他意識到自己不是孤身一人面對逆境。
面對創傷時,令人痛苦的往往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事件所帶來的孤獨感和隔絕感。
當我們坦誠地和家人或朋友面對面聊聊這些事件時,他們會感受到與周圍人的聯結感,從而減輕痛苦和壓力。
然而有時,我們也會遇到當事人不願把內心的痛苦告訴身邊的親人和朋友,那麼我們也不要一味強求,可以在他們的心裡裝上一個按鈕。
在一項關於壓力測試的實驗中,受試者在完成任務過程中,會聽到巨大的噪音,許多人因心煩無法專心而選擇放棄。之後,研究人員告訴其中一些受試者,當你覺得心煩的時候,可以按下按鈕,讓噪音停止。果然,按鈕讓受試者變得平靜許多,任務的出錯率也降低不少。
但是,實際上,沒有一個受試者真的按下了按鈕,他們的情緒得到緩解的真正原因是,按鈕的存在,讓受試者有了掌控感,他們知道有一個按鈕可以隨時控制噪音。
所以,當我們面對遭遇創傷的親人和朋友,就需要給對方一個按鈕,讓他意識到他可以隨時控制眼下的狀況。
這個按鈕就是對身處困境的當事人表示理解和支持,讓他們感覺到,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會陪伴在他們身邊,我們的愛和關心會一直包圍著他們,陪伴著對方一起度過難關。
三、作為父母,如何讓孩子在失敗中學習,培養復原力
作為成人的我們,需要培養復原力。同樣,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也會遭遇創傷和打擊。比如,在考試成績不及格,被老師批評,或者在學校被同班同學欺負。這些事看著不算大事,但如果我們處理不當,就會對孩子的身心造成巨大傷害,留下心理陰影。
所以,作為父母,我們同樣需要重視對孩子復原力的培養。即使遇到逆境,他們依然可以有面對未來生活的勇氣和力量。
在書中,作者介紹了四種可以幫助孩子建立的核心理念:
1. 讓孩子相信自己具有掌控力
2. 能夠從失敗中學習經驗
3. 他們的存在很重要
4. 他們具有獨特的優勢
首先,幫孩子建立掌控感就是讓孩子明白,他有能力改變自己的處境,而不是消極等待。比如,孩子的考試成績差,有些灰心喪氣,那麼作為家長,我們可以引導孩子,先建立適當的目標成績,而後根據這個目標,把學習任務分解,一步一步完成小目標,成績每提高一分,孩的成就感就增加一點,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自信心逐漸增強,從而找到自己人生的掌控感。
其次,在孩子遇到失敗挫折時,往往會視作威脅,內心的防禦性就樹立起來。此時,我們就應該幫助他們培養成長型思維模式。
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發現,人有兩種思維模式,一種是固定型,另一種是成長型。固定型思維模式的孩子認為,一個人的能力是天生的,固定不變。而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孩子則認為,能力是可以通過學習和努力提高培養的。
作為父母,我們在孩子取得好成績時,應該說:你真努力,而不是你真聰明,這樣才能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
因為努力關注的是過程,而聰明注重的是結果。
再次,在心理上,我們要讓孩子感受到有很多人在關注他,關心他,愛護他。我們需要認真聆聽孩子說話,重視孩子的想法,讓他覺得自己很重要,和父母之間也就能形成牢固的依賴關係。
最後一點,父母需要讓孩子意識到,他們擁有獨特的個人優勢,是一個有自我價值的人。
有些女孩會有自卑情節,覺得自己不如他人,作為父母,就需要和她進行溝通,讓她看到自己身上的優點和長處,不要和他人做無益的比較,幫助她樹立自信心,積極樂觀面對人生。
尼采說:那些殺不死我的,必將使我更加強大。
即使經歷毀滅性的打擊和不幸,我們仍舊可以通過復原力,找到更多的人生意義,學會感恩,獲得成長。
當我們面臨失去,墜入悲傷的深海中,唯一能做的就是奮力游向水面,重新呼吸。
只有我們勇敢面對,抵禦痛苦,積極應對人生中的挑戰與失敗,才能重新找到幸福與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