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蝙蝠俠:黑暗騎士》里,有關臉上的傷疤,小丑講過兩個故事。
在面對黑幫大佬時,他說這是小時候酗酒家暴的父親留下的;
在抓走蝙蝠俠的女友前,他又說這是為討好情人自殘的。
當我期待著,他還能跟蝙蝠俠又或者雙面人哈維,聊點什麼過往時,152分鐘的《蝙蝠俠:黑暗騎士》就直接結束了。
在兇狠的黑幫面前談暴力,在嬌弱的女性面前講感情。
這個版本的小丑似乎一直在說謊,他特別擅長找到別人的信仰和支柱,然後瞬間摧毀。
我們會說希斯·萊傑塑造的小丑好,我們也只能說希斯·萊傑演的好。
因為《蝙蝠俠:黑暗騎士》中的小丑,更像一個符號。
他代表著絕對的邪惡和混亂,就算光芒再閃耀,不過只是服務於蝙蝠俠。
但前不久剛環中國大陸公映的《小丑》,卻造了個英雄。
有人說,看完華金·菲尼克斯的小丑,就忘了希斯·萊傑的小丑;
有人說,癲狂、殘暴的小丑其實只是個老實人;
在剛剛過去萬聖節,不少美國人紛紛打扮成小丑的樣子乘坐地鐵,似乎是想對這個糟透了的世界,表達點什麼。
我害怕被舉報,至於《小丑》在香港映後的一些現象,這裡就不多說了。
那麼,是什麼讓一個反社會型人格的角色,引發了如此強大的反響,甚至讓無數人產生共鳴,進而頂禮膜拜呢?
我總結了幾個關鍵詞。
以下內容有劇透,建議看完正片後再閱讀。
01
我們身邊的怪胎
小丑是個怪胎,患有精神疾病。
這一點,是電影《小丑》一開始就承認的。
但在人物轉變的推進上,影片並沒有像30年前那樣,把小丑推進化學池。
主角亞瑟(即小丑)擁有正常的夢想。
為了變成喜劇明星,他會時常記錄生活中的段子,研習成功者的技巧。
即使薪資微薄,工作環境惡劣,也努力堅持。
亞瑟願意給人帶來歡樂。
他會在公交上賣力的逗笑孩子,為一次脫口秀演出悉心準備,甚至在沮喪時回應陌生人的玩笑。
亞瑟有點戀母。
他早已成年卻依然跟母親同住,幫她洗澡,與她共舞。
回到家,還會和媽媽一起看固定的電視節目。
亞瑟很懦弱,有些自閉,卻一點都不壞。
即便自己的努力和回報不成正比,
即便遭遇自私的同事和嚴厲的上司,
即使在工作時被沒來由的拳腳相向,
他從來不反抗,只要這一切不會侵犯到他理想和母親。
拋開精神問題,亞瑟這個人物幾乎沒什麼超越常人的屬性。
他可能與某個我們認識的人相像,甚至有點像勵志電影的主角,只要完成一次奇遇就能變身錦鯉。
恰恰相反,影片隨即把亞瑟的一切都毀了。
我們在勵志電影里看到的是人性的光輝,在《小丑》里只有人格的破滅。
在溯源漫畫人物時,選擇了更寫實的路線,這是影片能引發共鳴的第一層原因。
02
馬丁·斯科塞斯
據說《小丑》是影片監製馬丁·斯科塞斯,潛心籌備了4年的項目。
至於為啥換成拍性喜劇出名的托德·菲利普斯執導,目前還尤未可知。
不過,前段時間剛指責「漫威電影不是真正的電影」的馬丁老爺子,轉頭就把漫改電影弄進了金獅系,也算是給漫威影業一記響亮的耳光。
我們的確能在《小丑》里,發現不少馬丁作品的影子。
比如用不缺席的窮街陋巷,讓一個有社交障礙的人拿到槍,男性求偶慾望的破滅,槍殺掉父權形象。
俄狄浦斯情結,也就是戀母弒父情結,經常出現在馬丁的電影里,更別提《小丑》還有許多「明目張胆」的致敬。
馬丁電影里的英雄,通常不懂什麼普世價值,也從不組什麼伐木累。
他們就像孤獨躁鬱的小丑,你會理解他殘暴極端的自我救贖,完成個體自我意識的覺醒,但整個故事絕不會圓滿結束。
有報道稱,馬丁·斯科塞斯的《計程車司機》曾誘導了里根總統遇刺事件。
這樣看來《小丑》如今的影響力,也就不足為奇了。
03
無法打破的階層壁壘
《小丑》雖然是一部漫改電影,講的是喜劇演員亞瑟如何改變,最終成為小丑的故事。
但透過這層皮相,我看到的是一個階層固化的議題。
影片開頭新聞里提到的垃圾和巨型老鼠,到底在影射誰,其實非常明顯。
蝙蝠俠的父親托馬斯·韋恩坐擁無數資產,還即將踏足政界。
他在新聞上說企業的員工都是自己的親人,是兄弟。
但轉過頭,卻對曾在韋恩集團就職數十年的亞瑟的母親不管不顧。
城市中的福利機構不斷關門,底層生活水深火熱。
上流人士卻能在劇院裡,被卓別林逗得哄堂大笑。
他們覺得自己什麼都沒做,他們只是什麼都看不到。
《小丑》這部電影,就是想告訴我們:
在哥譚這樣兩極分化嚴重的城市裡,小丑的出現是必然的。
換言之,是整個社會製造了小丑。
亞瑟在失業後爬樓梯,和變成小丑後下樓梯的一組鏡頭,讓我想到了有類似設計的《寄生蟲》。
大家仔細想想這幾年歐洲三大電影節的熱門,《燃燒》、《小偷家族》、《寄生蟲》......
哪一個脫離了社會階層兩極化的問題?
《小丑》切中的話題點,正好命中了當下關注的焦點。
拿到金獅獎,從而受到主流的關注,其實並不意外。
04
開放性的結局
影片結尾,小丑在阿卡姆精神病院對心理醫生說:
「你是不會懂的。」
結合鐘錶上的11:11和影片中經常出現的11:11。
我以為這是一種暗示,言外之意:
正片發生的故事,就和《蝙蝠俠:黑暗騎士》中一樣,不過是小丑編造出來的。
你可以選擇相信小丑悲慘的人生,也可以認為小丑天生就是邪惡的,這都是他的謊言。
作為一個開放式的結局,選擇權完全在觀眾手裡。
這種看似模稜兩可的立場,反而更有力量。
相信這個故事的人,會覺得階層問題更不可調和;
不相信的人,反倒無法反駁整部電影的價值體系。
這也是《小丑》這部作品,高明的地方。
當然了,今天我並不想給反社會人格高唱什麼讚歌。
這個世界有點瘋狂,但願沒人會像小丑那樣走向極端。
我們各自安好,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