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劇版《唐人街探案》的播出,再次拓寬了唐探宇宙的維度。
當不少像我一樣的吃瓜群眾,一面敲碗等更新,一面對陳思誠的商業頭腦讚嘆折服時......
那個男人,又賊眉鼠眼地回來了。
你多半叫不出他的名字,只知道他的角色不是被耍得提溜亂轉的大笨蛋,就是滿肚子壞水的幕後黑手。
在網劇《唐人街探案》里,他同樣沒能逃離「非蠢即壞」的天然人設。
作為一個業務能力弱雞,又極度迷戀權力的警局探長。
他在現場勘察時高瞻遠矚,
面對困境時反躬自責,
只要那對炯炯有神的小眼睛突然一轉,然後探長大人的肩膀輕輕一聳,盲人也能分辨出——
這廝心裡的小算盤,早就打好了。
讓我正式介紹一下吧:
這個能把反派演成本命的寶藏男子,叫張世。
大部分內地觀眾對他的印象,應該集中在兩部電視劇。
一部叫《大漢天子》。
田蚡(張世 飾)是孝景王后的弟弟,也就是漢武大帝的舅舅。
這個人在史書里的口碑非常差,無論是《史記》還是《漢書》都提到了田蚡竇嬰之爭,給西漢帶來的禍亂。
因為和孝景皇后是同母異父的兄妹,田蚡仕途的起點並不高。
在當郎官時,他巴結過梁國將軍韓安國,還曾是宿敵竇嬰的門客。
在竇太后逝世後,田蚡作為得勢的外戚得到重用。
他一度被封為丞相,不僅在朝內四處安插親信,還修建了僅次於皇宮的豪華府邸。
初入官場謙卑諂媚,後期得勢驕奢淫逸。
想要演好田蚡,張世必須把痞子與國相這樣的雙重身份拿捏好。
劇中的他在不得志時猥瑣下作、巧舌如簧,
得志後囂張跋扈、極盡貪婪。
伴隨我度過童年寒假的《漢武大帝》,不僅沒有因為一個滿口灣灣腔的演員出戲。
劇中的張世,跟陳寶國、焦晃、馬少驊等各種國寶級演員對起戲來,也絲毫沒有出現被壓制的狀態。
說張世演配角配合打得好,倒不如直接承認他有塑造反派的天賦。
畢竟在接這部正劇之前,張世可是演了多少年的肥皂劇。
當我以為塑造多面反派,就是他的巔峰時。
張世又用電視劇《神話》里的高要,打了我的臉。
同樣是從現代穿越回秦朝,胡歌與白冰這種神仙情侶的感情戲,並沒怎麼打動我。
反倒是高要穿越變太監的支線劇情,全面壓倒了穿越千年的愛戀。
高要並不像易小川(胡歌 飾)那麼懂歷史,除了會顛勺他連書都沒讀過。
把這樣的一個人直接丟到古代,就像進入一個未知的世界。
直到與易小川重逢時,高要的最高理想還是:
開一個全秦朝最大的餐館。
你想問,這麼單純天真的不應該是好人?
沒錯,張世塑造這個角色的任務,就是讓他在艱難的求生之路上慢慢腐化。
這部劇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易小川與高要醉酒的那場戲。
高要被秦王封為后宮總管,並賜名趙高。
當知道自己就是大秦第一太監時,他激動無比,但易小川卻不能接受自己的朋友,變成遺臭萬年的佞臣。
張世對這段戲的處理,從醉酒中的開心,到憤怒,到委屈,再到完全黑化。
雖說整段戲他從表情到肢體,表現的幅度都非常大,但需要注意的是——
整場戲下來,他的眼淚都沒掉下來。
穿越回秦朝的高要,靠著隱忍才生存下來。
也正是這份忍耐,讓他對權力有了永無止境的追求。
張世很清楚哪裡該收,哪裡要放。
當一個演員能充分掌握表演的分寸感,就算演反派,TA的頭上也是會出現光環的。
重溫完這兩部劇,我又去查了一下張世早期的影視作品。
1983年主演侯孝賢的《風櫃來的人》正式出道,
1989年憑藉《香蕉天堂》拿到金馬最佳男配,
1993年又通過《五魁》獲得鹿特丹影展觀眾票選最佳男主角。
如果放到現在,張世准能成為華語男演員中最閃耀的霓虹燈球。
但可惜的是,人生從來不會給你說如果的機會。
張世年輕時的硬照,還真有點撞臉張譯
張世做了三十多年演員,現在還是只能演配角,角色不是小丑就是壞蛋。
你說這是顏值限定了戲路?
可他確實也能把可惡透頂的壞人,演到比主角更動人。
毋庸置疑,張世就是華語演員里的反派之光,像他這樣,演配角反派都能搶主角戲的演員不可多得。
說到這,有人可能會質疑,我為什麼要把一個萬年配角吹得那麼高?
甚至給他戴上「反派之光」得王冠?
我知道在當下的影視圈,像這樣的演員,不只他一個。
但可悲的也正是,不只他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