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火將熄,硝煙沉寂,伴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作為歐洲的戰爭策源地的德國,遭到了如同天罰一般的打擊。
1945年的科隆
除了大教堂外
幾乎所有建築設施都被徹底摧毀
被元首拋棄的德國人民經歷波蘭和法國人民相似的苦難:盟軍持續三年的戰略轟炸,蘇聯潮水般的鋼鐵洪流,將德國幾乎所有的城市夷為平地!歷史上恐怕沒有哪個國家被摧毀的如此透徹……
不萊梅郊外的農田
戰略轟炸的遺蹟清晰可見
有人曾說,「即使清除這些瓦礫也要二十多年時間,要想重建,真是比登天還難!」然而,德國人的這20年里不僅僅清理了廢墟,還將德國重新締造成了一個歐洲強國!到今天,德國積極推進歐盟發展,成為帶動整個歐洲發展的「火車頭」!德國人到底是憑藉什麼上演如此奇蹟?
煉獄之地——德國人致命的困境
德國人民在戰後面臨著重重困境:從基礎設施的角度來說,德國城市的毀壞程度是難以估量的。據統計,戰後的德國有4億立方米的廢墟亟待清理。而且還有數以億計的巨額戰爭賠款。
1945年的不萊梅
難民的帳篷布滿了街道
而流離失所的難民更是不計其數:一方面是德國本土的難民無家可歸,另一方面,原本德國「移民區」的德國人悉數淪為難民。一時間德國難民的隊伍比盟軍行軍的隊伍更加龐大!
從蘇台德地區返回
本土的德國難民
他們有的來自波蘭,有的來自東普魯士,有的來自捷克的蘇台德,有的來自奧地利,有的來自南斯拉夫……據粗略統計,德國在二戰後的難民總數達近兩千萬人!德國難民如何安置,在戰後的數年內都是影響歐洲的大問題!
德國對於敘利亞難民
可以說是來者不拒
這或許與其戰後的難民潮有關!
由於交通線路被大規模破壞,大多數的難民只能徒步返回已經不存在的家園。1946年,歐洲面臨著100年內「最寒冷的冬天」!缺乏基礎保障的難民,根本禁不起寒風的肆虐:僅一個冬天,就有十萬難民凍死,數百萬難民因寒冷出現傷病。德國經歷了同列寧格勒類似的嚴寒困境!盟軍用一記重拳打倒了德國,而上帝則用寒冷,在倒地的德國人身上狠狠踩了一腳!全世界都覺得:德國徹底完了!
歷史機遇——你們出錢我們出力
儘管難度巨大,問題多多,但是德國人民並沒有放棄!在戰後的前幾年,德國處於「無政府」狀態,各個地區的社會秩序基本全靠駐紮在各地的盟軍來維持。戰後德國的男女比例嚴重失衡,15-50歲的女性承擔起了清理瓦礫等土建工作。復興的進度很慢,截止到1949年,德國的復興並沒有很大的起色。
女性成為重建的主力
1947年開始,德國為了重建市場開始貨幣改革,同時美國援助歐洲的「馬歇爾計劃」開始實行,這對於德國的經濟來說可謂是一針強心劑!西德共獲得15億美元的援助,資金的循環利用使得這筆錢越變越多,到了1975年,西德利用的美國貸款達110多億美元。
當時西德隨處可見的牌子:
「在這裡,馬歇爾計劃幫助我們」
西德是冷戰的橋頭堡,隨著冷戰局勢日益緊張,德國再一次成為對抗的「前線」。美蘇雙方都在德國駐有大量軍隊。雖然這些軍隊的日常起居全部由德國負責。但是,美蘇都在德國進行了大量的經營和投入!不僅允許德國建立軍隊「協防」,也把最新式的武器裝備都給德國。這不僅促進了德國的軍事實力加強,還促進其軍事工業的發展。著名的HK公司和萊茵金屬都是在這個時期發展壯大的。
三次柏林危機讓德國走在戰爭邊緣
但是也帶來了豐富的技術和資金
除此之外,局部戰爭也是德國的機遇。韓戰加劇了世界鋼鐵、鋁、橡膠的短缺現象,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美國放寬了對德生產的控制,使西德掙脫了限制生產戰略物資的鎖鏈。套路很簡單,德國人把被美國人炸壞的橋樑、鐵路和其他建築物里的幾十萬噸鋼材高價再賣給美國。這些戰略物資帶來的高額利潤,被德國用於進口工業原料,來促進德國傳統的重工業的復興。德國人很有自信:只要機器轉起來,就不怕德國製造賣不出去!
從那個年代開始德國工藝
成為高質量的代名詞
到了越戰時,美國更是瘋狂的向德國進口戰爭物資,授權生產武器裝備。1971年,德國超過美國成為世界外匯儲備第一。基本上就是越戰時期,美國「瘋狂掃貨」造成的……
工業振興——汽車輪子上的德意志
在重工業和裝備製造業得到初步恢復之後,德國再次開始在汽車工業上發力。德國車如同我們所知的那樣,在戰後迅速的崛起,並占據了大量的市場份額。
這一方面歸功於二戰時期的軍工遺產。二戰時期,有大量的品牌為德國提供汽車裝備,培養了一大批汽車工業人才。從設計師到熟練工,這些需要大量時間培養的工業「軟實力」被較好的保留下來,最終促進了德國工業的振興!
戰後的工廠雖然簡陋
但還是能生產的
另一方面,冷戰時期促成了科技的飛躍,德國的工業發展具有很高的前瞻性!,德國的機械設備、汽車、精密儀器等行業都隨著時代的發展,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所以不僅趕上了世界潮流,還在德國人的悉心經營下走向世界領先水準。
著名的大眾汽車就是戰後崛起的德國工業的範本:二戰結束之後,大眾汽車工廠沒有被毀壞的部分免遭拆遷。接管工廠的英國人知道德國人想製造一種戰前設計的民用汽車時,並沒有阻撓。
英國汽車專家委員會的結論是:「這種汽車不符合一輛汽車的基本要求,它的效率和造型完全不能引起人們的興趣,……它在國際市場對英國產品來說意味著多餘的競爭」。
英國人「輕敵」的毛病好像後從一戰從沒改變過……大眾就這麼順利的開始重建,恢復生產。而這款車,就是大名鼎鼎的「甲殼蟲」汽車。
一輛小小的甲殼蟲
卻成為了德國奇蹟的代名詞!
1946年和1947年大眾平均每天生產近30輛「甲殼蟲」汽車;到了1950年每天已經超過300輛;1955年為1 000多輛;1960年底這個數字達到了驚人的8 000輛。
甲殼蟲是名副其實的國民汽車
「甲殼蟲」在戰後德國汽車工業振興中起了重大的作用。1950年,聯邦德國每1 000居民中有11輛小汽車,到1960年已達到了79輛,到1970年為236輛。
不僅內銷穩定,而且「甲殼蟲」在戰後40多年裡得到了海外市場的認可,成為經久不衰的經典之作!截止到1981年,甲殼蟲生產銷售超過2000萬輛!這個數字至今仍保持著單一車型生產記錄!也就是說,「甲殼蟲」成為全球最暢銷的汽車!
80年代德國的大眾工廠
憑藉「甲殼蟲」的成功,使得大眾一躍成為世界汽車行業的龍頭!不僅品牌認可度高,而且產品評價很高!
你造嗎?
這些品牌都是大眾旗下的!
大眾體現了德國人對工業狂熱的執著:即使是廉價的平民汽車,也要不斷的追求質量,不斷地滿足用戶的需求,將現有的車型打磨到極致!大眾真的用實踐證明了:成功就是低調的將一件事情做到極致!
許多如同大眾一樣的德國企業,在戰後憑藉自己的硬實力,成為行業的龍頭!是這些企業的力量彙集起來,才最終促成了德國在戰後的復興,成為拉動歐洲經濟的「火車頭」!
雖然歐洲經濟持續下滑
但是德國依然是歐洲領軍的經濟大國
近幾年,後金融風暴時代的歐洲經濟陷入低谷。從希臘到冰島再到難民問題,歐盟面臨的危機一個接著一個。隨著英國「脫歐」成功,幾十年的「歐洲夢」眼看就要被疲軟的經濟打破。
關注最新技術 第十五屆中國國際工具機工具展覽會(CIMES2020)將於2020年5月18-22日,在北京中國國際展覽中心新館(順義)舉辦,歡迎您蒞臨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