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名家大咖解讀病例,分別有疑難心電圖、背景知識、深入解析等內容,敬請關注《醫學界·心電解剖室》!
主任寄語
各位同道,大家好!我是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臟中心心臟電生理室主任李學斌。心電圖是重要的輔助檢查,一定要把它和臨床、疾病結合起來,才能發揮最大的作用,結出最美的果實。沒有了臨床作為基礎,心電圖就像是沒有土壤和根莖的花朵,外表再漂亮,也不能長久。
近年,心內電生理技術蓬勃發展,為心律失常的診斷和治療帶來了巨大的進步,心內電生理就好像是心電圖的「病理結果」一樣,能夠解剖心電圖,為複雜心電圖提供最終的確切診斷。《心電解剖室》,志在於此,將心電圖和疾病、診斷、治療聯繫起來,為你講述心電圖背後的故事。
等你來挑戰,答對有獎!
不知從何時起,心律失常專業的醫生被分成起搏醫生和電生理醫生,起搏器醫生主要負責植入各類的心律植入裝置,包括起搏器、植入型心律轉復除顫器(ICD)和三腔起搏器(CRT)等。
而電生理醫生主要負責消融,包括陣發性室上速、房顫、房撲、特發性室速/室早等的消融。
或者通俗點說,起搏醫生負責治療緩慢性心律失常,而電生理醫生治療快速性心律失常。
凡事皆具有兩面性,這樣區分的好處是分科細化,有利於培養起搏和電生理方面的專科醫生,不好的地方是,分科越來越細化,醫生的視野也被局限在本專業內。
起搏醫生只能通過起搏解決問題,電生理醫生只能通過「消融」解決問題,如陣發性房顫導致的快慢綜合徵,起搏醫生主張植入起搏器,電生理醫生主張進行房顫的射頻消融。
當臨床情況複雜,我們不能確定主要矛盾是快還是慢時,這種專業局限性的缺點會被進一步放大。
病例挑戰
一位43歲女性患者,既往風濕性心臟病,8月前進行了二尖瓣置換和三尖瓣成形,本次因頭暈及間斷心悸就診。患者頭暈症狀出現是記錄到心電圖如圖1。
圖1:竇律時PR間期有長有短,藍色箭頭所示P波沒有下傳,紅色方框內QRS波形態略有變化。
心悸發作時記錄到了規律的窄QRS波心動過速(圖2),腺苷能夠終止。
圖2:患者心悸時記錄到窄QRS波心動過速。
頭暈又心悸,有快又有慢,之前的擔憂真的出現了。
我們到底是應該治療快,還是治療慢呢?到底是通過起搏器植入,還是射頻消融進行治療呢?
Q1 圖1中PR間期為什麼會發生變化?
Q2 圖1中箭頭所示P波為何沒有下傳?
Q3 圖1中方框內QRS波形態為何不同?
Q4 圖2中心動過速機制是什麼?
A、房室折返性心動過速
B、房室結折返性心動過速
C、房速
D、房顫
Q5 如何進一步治療,有何風險?
請趕緊在「留言區」寫下你的答案和分析思路,
謎底將於明日發布於本頻道。
答對了且點贊數最高的網友,將有機會獲得
波德瑞德(Podrid)臨床心電圖解析(共六卷)中的一本,
想要哪本,隨你挑!
欲了解書籍詳細信息,點擊左下方閱讀原文進入界哥書店即可購買~
想獲取更多心電圖知識?歡迎加入「心電解剖室」討論群
留下您的微信號,小編拉你入群~
ps:入群後進行實名制,備註醫院-姓名,
不然會被小編清理出去哦~
李學斌教授
李學斌,主任醫師,醫學博士,博士生導師。現任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臟中心心臟電生理室主任。長期從事心律失常的診治工作,共完成導管射頻消融術、心臟起搏器手術萬例以上,最小年齡10個月,最大年齡100歲。並指導國內數百家醫院開展了心臟介入手術,足跡遍布除西藏以外的全國各地,並多次應邀赴朝鮮進行手術和指導工作。在國內最早進行了自動閾值奪獲起搏器、三腔心臟起搏器、右室雙部位心臟起搏等研究,也是目前國內完成雙室起搏治療心力衰竭最多的術者之一,並獲得全國CRT技術推廣普及獎。鑒於在房顫導管消融領域的成績,獲中華心電生理和起搏分會傑出貢獻獎。主編主譯多部學術專著,發表論文上百篇,其中SCI論文10餘篇,作為主要負責人完成國家級繼續教育項目心臟電生理及起搏高級研討班講座共20餘期,「新概念心電圖」20餘期,為我國培養了大批心臟電生理和起搏方面的專業人才。
何金山醫師
何金山,北京大學醫學部八年制博士生,師從著名電生理專家郭繼鴻教授、李學斌教授,除了掌握心內科常見疾病診治外,在郭教授和李教授指導下對心律失常、心電圖及心內電生理進行深入研究,喜歡把複雜、枯燥的知識通過簡單、幽默的形式表現出來。已在《醫學界心血管頻道》堅持專欄作者1年余,在《Circulation》,《中華心血管病雜誌》,《中國心臟起搏與電生理雜誌》及《中國心血管雜誌》等國內外期刊發表多篇文章。
本文首發:醫學界心血管頻道
本文作者:何金山 李學斌
責任編輯:董小雯
版權申明
本文原創 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