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同事張姐是個土生土長的重慶人,嫁到成都已經8年,基本算是個成都人了。關於成都的一切張姐都適應了,但唯獨在有一個事情上和她老公說不攏——去哪兒吃火鍋。
張姐老公總是喜歡吃成都牛油火鍋,味道清淡一些,油少湯多不膩人,吃起來沒負擔。但身為重慶人的張姐完全不發忍受老公的火鍋品味——「火鍋肯定要吃重慶的牛油鍋底撒!成都那個牛油鍋底又不辣又不麻,燙菜都不香,啷個吃嘛!我們重慶的火鍋,鍋底基本全是油,牛油燙菜只香!絕對不得水垮垮咧!鍋底越吃越香,吃到最後是光蘸湯抿都鮮。成都牛油鍋啷個比!」
每每看到張姐在辦公室氣呼呼的說起她老公的火鍋品味翻白眼時,辦公室里的成都人也會附和幾句,「雖然我是成都人,但必須說,火鍋確實還是重慶的好吃!」
最近這段時間,很少聽到張姐再提家裡的火鍋之爭了,一問才曉得,原來他們終於找到了一家兩個人都覺得巴適的火鍋店——
玉林巷子口火鍋
啥子喃?張姐和張姐夫居然吃火鍋都不吵架了?看慣了張姐翻白眼的小氣餅大吃一驚!是啥子火鍋居然能擺平這兩口這麼多年的問題,必須去吃哈,看看到底是啥子哦喲的火鍋!
玉林片區頭走一走,看到這棟木頭都開始有點兒變色了的老式矮房子,就算是到目的地了。
聽說這家店最開始只有很小,一個堂口只擺了五張桌子,排隊的用比吃的人還多,老闆應老客人要求才又在隔壁開了現在有八張桌子的二店。
店裡牆上畫著描述市井火鍋的場面,不大的堂口因為這些壁畫而顯得寬敞熱鬧。
手臂那麼寬的小吧檯上方還擺著兩個獎牌——重慶某火鍋研究院發的「重慶傳統老味道火鍋」與中國民間火鍋協會發的「最具傳統老火鍋十強」。耶,還是有點兒來頭哦!
連燈籠樣的吊燈上都寫著招牌菜的名字,今天這頓要認認真真的細品一哈咯~
小氣餅來探店前,張姐千叮嚀萬囑咐,點鍋底的時候一定要加冷鍋血旺!她說每次她來吃,都要點三份!讓我必須要試下!
為什麼一定要點,咱也不敢問,咱也不敢亂說。鍋底端上來看這滿滿點牛油、海椒和花椒,巴著邊邊是一碰就碎的鮮血旺,讓人不禁擔心,這樣隨鍋下,血旺會不會又辣又老啊?
隨著加了醪糟的湯底加入,牛油滿滿融化開,開始有了辛辣濃厚的香氣。這個香氣怕是重慶老派火鍋獨有,全靠資格原材料炒出來的!不敢吃辣的小夥伴,估計聞到這個味道就要開始喝水了。
湯一燒開,學重慶人用筷子蘸了試一下味道,醬香味鮮香味重,麻辣味足,香濃醇厚,但才燒開的湯不算太刺激,還算扶得住。燙菜燙菜,鍋開時刻分秒必爭!
鍋開不久,鴨血就浮起來了。看隔壁桌沒得高人指點沒點冷鍋鴨血,還在手忙腳亂下火腿腸,我們這邊已經開始邊吃鴨血邊悠哉悠哉的燙毛肚了~
吃火鍋嘛,比隔壁桌先吃到嘴頭是最得意的!
萬萬沒想到,這個冷鍋鴨血是個越煮越嫩的主,煮好的鴨血一咬開,汁水順著嘴巴往下流,雖說有些燙,但就是這樣越燙越巴適。
血旺內部因為鍋底的沸騰,形成了一顆顆小孔孔,這些孔孔偷偷摸摸的藏著些湯水,吃起來像咬開了軟嫩版的海綿,不算辣,卻很鮮。
小氣餅始終堅信,看一家火鍋店夠不夠重慶,就要看他家的午餐肉上有沒得貨真價實的肉顆顆,沒得肉顆顆的午餐肉頂多算是方形的火腿腸,不配稱作肉!
另外,要看這家火鍋的毛肚是不是大片大片掛著倒刺顆粒的手撕毛肚。再好吃的水發毛肚都比不上早上現撕的鮮毛肚,沒得好毛肚,這頓火鍋就算沒吃好。
玉林巷子口的這兩道菜都符合小氣餅對重慶火鍋基礎菜品的理解。午餐肉燙好,掛著牛油的香氣,又軟又帶點兒肉的嚼頭,火腿腸才是拿來囫圇兩下吞的,午餐肉要認真享受肉粒的口感。
大片帶顆粒感的毛肚厚實脆勁兒,在牛油鍋里燙過後,特別入味。每個顆粒藏一口牛油味,你說這個毛肚吃下去,是不是吃盡鍋底的精華嘛!
比起薄薄的豬黃喉,小氣餅更喜歡吃厚一點兒的牛黃喉。牛黃喉不是每一家火鍋店都有,所以一看到玉林巷子口火鍋菜單上有就馬上點了一份。
牛黃喉脆嫩,很難煮老,吃起來不費牙,不會有明顯的拉扯感。刀切過的地方都充分的入味,咀嚼時能充分感覺到牛油味與甘甜味同時在口腔里跳躍,像在吃重慶火鍋味的跳跳糖。
老肉片可是標在燈上的推薦菜,晶瑩剔透的薄片,要不是坐在火鍋店裡,我差點兒就要拿坨哈密瓜來配著當火腿片吃了!老肉片勝在好得快。如果說其他菜是與鍋底相互配合,互相成就。那老肉片就是充分展現鍋底美味的輔助英雄。
豬肉的鮮味不張揚,不跳贊,略帶甘甜醇厚,像一張質感優質的白紙,充分顯現出牛油的濃香,海椒的辛辣,花椒的椒麻,還有湯汁中愈發明顯的甘甜。點個老肉片,才能吃出鍋底的好~
牛油要有牛肉陪,嘴巴才不會孤單寂寞。玉林巷子口火鍋的耙牛肉里的耙字,就像重慶人嘴巴頭的辣字。
「不辣不辣,這個真的不辣。」
「耙得很耙得很,我們的牛肉耙得很!」
不懂行的,信了就要遭。好耍的是,這個「耙」也和那個「辣」一樣,雖然有點兒遭huo了的感覺,但還是就此沉淪,欲罷不能。
已經預鹵過的牛肉,雖然不至於耙來抿一哈就能吞,但也算得做軟硬適中。難得的是,滷好又在這麼厚重的鍋底里煮了一些時候,牛肉本身的風味依然保留完好,麻辣甘甜的牛油裹起略帶嚼勁兒的牛肉,牛!
肥腸愛好者協會會員小氣餅檢驗一家火鍋店用沒用心,就專門看他們家的肥腸。啥子煮半天都煮不耙的啊,煮成醬油色都沒入味的啊,肥腸選得又瘦又薄一煮就秒變腸衣的啊... 統統不及格!
軟糯入味,有彈性,肥腸里還留著一點點油,煮好咬去還能爆汁,這就是用心的火鍋老闆給食客準備的正兒八經的肥腸。
這還是小氣餅第一次在成都吃到這麼資格的肥腸,邊吃邊盤算,這個好,以後想吃火鍋肥腸不用專門去重慶了!
來一杯只有8度不醉人的桃花酒,也不曉得是鍋底的肉香更甜還是這酒更甜。小酒配火鍋,土巴碗大口吃肉,吃火鍋獨有的市井熱鬧,讓人在無聲中宣洩著各種不開心,越吃越輕鬆。
特此聲明:小氣餅本人臉很瘦,攝影師已經被扣雞腿了
重慶火鍋的鍋底與菜就像重慶人,又辣又直接,大氣又爽快。對於柔和一些的成都人來說,乍一下從胃到腸是有點兒遭不住。
但是,但凡你多吃兩次重慶火鍋,多和身邊的重慶朋友多擺兩句,那種直來直往的態度,毫不扭扭捏捏的意見表達,都讓人十分舒服與安心。
全國人民都喜歡拿成都和重慶來比較,兩個城市就像一對相愛相殺的兄弟,一邊互相diss著一邊互相愛著。雖然口音不同,甚至有時候一些重慶大哥還會笑我們成都口音扭扭捏捏,但巴蜀同源,根根底底是在一起的。
川渝對火鍋的愛是一模一樣的,管你重慶火鍋還是成都火鍋,只要好吃,成都人重慶人都買帳!不瞞你們說,那個說還是重慶的火鍋好吃的成都人,就是小氣餅我~!
哪兒有啥子川渝之爭
一起燙頓火鍋就啥子都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