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滔:中國的喬布斯

2019-12-14     商業力智庫

文丨不凡商業記者 牛油果 -

在僅有的幾次與媒體溝通中,他呈現出了這樣的形象:高傲,憤世嫉俗,渴望卓越。他毫不掩飾地對公眾說:這世界笨人太多。

前幾日,胡潤研究院發布「80後白手起家50強」,汪滔位列第三,僅次於黃崢和張一鳴。汪滔的財富和名聲日漸增加,大疆,這家第一次去德國參展時被安排在玩具區的企業,已成為國內科技公司的重要力量。但對比其他「大佬」,公眾對汪滔的了解是零星貧乏的,可以說十分有限,這還是汪滔作出「直面」媒體這一決定後的結果。大眾對他的好奇沒有停止,是怎樣的人領導了一家估值240億美金的無人機公司?它又是怎樣「占領」北美市場的?


汪滔的公開演講不多,接受採訪大概只有幾次,深度視頻採訪沒有。在僅有的幾次溝通中,他呈現出了這樣的形象:高傲,憤世嫉俗,渴望卓越。他毫不掩飾地對公眾說:這世界笨人太多。

大疆公司第一次引起媒體關注是2013年,成立7年之後。曝出的新聞是,公司年底獎勵員工10台車。一兩年之後門戶網站的軍事頻道開始介紹大疆的產品,國內媒體初次被大疆公司吸引是因為,他們看到了台港媒體在報道這家「學生創業的公司」。

汪滔給人的普遍印象是經常戴一頂鴨舌帽,說話不離「極致」、「卓越」,對與此背道而馳的做法則嗤之以鼻。他指出有人只做了三分產品,卻花七分時間宣傳包裝,他受喬布斯鼓舞,不喜歡「所謂的現實世界」,不願「過著和父母一樣的日子」。他缺席過產品發布會,被媒體稱「只活在通稿里」,沒有出席「大疆精靈3」的發布會,原因是「產品不像他想像的那麼完美」,他稱世上沒有一個人是自己真正佩服的,會刻意與大眾保持距離。

在大疆辦公室的門上汪滔曾寫「有腦人only」,「只談邏輯問題」,他自創「激極盡志,求真品誠」這八字為企業文化,懸掛辦公室內,並稱成語也是人想出來的,用多了才有。新員工想加入大疆甚至還要通過一個「心理考試」,他給的理由是,國內文化過於浮躁,用這種方式約束員工道德行為。



在《中國企業家》的專訪中,汪滔甚至要求員工寫「時報」,即彙報自己每個小時乾了些什麼。他認為賺簡單的錢(easy money)沒意思,轉頭開發消費極產品,他口中重複說的是,這樣做不大。他對外企和職業經理人不滿,去四大會計師事務所找了之後稱「最後都是個屁」。他稱,如果大疆想讓這個行業變成低利潤,它就會是低利潤,反之亦然。

他多次稱,文化、產品上的二等公民我做膩了,期待可以早日征服美利堅。

他不熱衷宣傳,但對辦機器人大賽情有獨鍾,2014年開始自己辦賽,大疆內部還有專門部門負責此事,運營賽事。

如此「公關形象」,如果不是出於「經營」,只能說耿直到無所謂。

雖不善言辭,汪滔也並非無趣的人。有一次參加公開演講,在講到產品價值時他描述了一個場景,說有用戶告訴他,每次用大疆時身邊總會圍一圈人,無人機很明顯就是「泡妞神器」。

對於為什麼不喜歡經營自己,說話耿直,2016年,在大疆飽受炸機爭議時,他罕見地發了一封公開信,這樣解釋:

我不太喜歡稍有成就就出來經營自己,「知名成功人士」並不是我的追求。


事業驅動力:夢想、興趣、不服氣

汪滔的事業是由夢想驅動的,在他身上也很好地驗證了,將興趣變成工作是件動力持久的事。

今天的汪滔或許應該感謝小時候看的那本叫做《動腦筋爺爺》的漫畫書,不到十歲的汪滔從此夢想,做出直升機,帶自己飛上天。他稱自己小時候「對天空著迷」,把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航模讀物上。

這樣的童年夢想不少人都有,但汪滔將其實踐,他對「做飛機」這事著了迷,還耽誤不少學習時間。這裡當然也要提到父母對他愛好的支持,在他高中時就買了價格上萬的遙控直升機玩具給他。

和大眾想像不同的是,他並非學霸,當年想考史丹福,被拒絕,「掉檔」進了香港科技大學,且畢業設計只勉強得個「C」。沒有對口專業,他用大量業餘時間研究機械、動力、控制方面的知識。大三前沒有人生目標,直到做了那個得C的畢業設計,全力投入。

這畢業設計作品選定的是「直升機飛控系統」研究,還向學校申請到了1.8萬港幣做研究。但耗費幾個月之後,到展示的時候,飛機卻從半空掉落,俗稱「炸機」。不過幸運的是,這次「事故」收穫了一位對大疆來說至關重要的人物的認可。

這位關鍵人就是後來成為他研究生導師的李澤湘。汪滔26歲創辦大疆,最早在深圳民房辦公,李澤湘對汪滔事業幫助非常大,既幫助他讀上研究生,又幫他在事業起步初期招到人。最後自己也加入大疆,至今擔任董事長。

從找到伯樂這點來說,大三在國內退學,重新去香港讀書,或許是汪滔最早做過的正確決定。

憑著在香港科技大學的人力資源,深圳低成本創業優勢,大疆有不錯的開局。按汪滔的話說,公司發展至今只有一次缺錢的時候。

但找到無人機消費市場這塊「紅利」前,又不得不說大疆一直面臨黎明前的黑暗。首先是產品開發周期長,許多員工熬不住就離開了,汪滔對產品要求又很高,後期不得不降標準招人;另外就是做國企市場,不大不小,養活團隊沒問題,「創業初期一個單品就能賣20萬。」但這不是汪滔想做的事,他確信自己有更大力量。比如,「我們現在還不能人人都享受飛的樂趣,那隻送『眼睛』到空中呢?」



汪滔最初的夢想是送人飛上天,但聯繫需求後他發現,做「會飛的攝像機」市場很大。

在《左鄰右狸》一篇名為《無人機江湖和汪滔的前半生》這篇文章中,就詳細闡述了無人機市場的需求演變情況,行業競爭態勢,熱錢涌動於2014年,但最後「森林發大水」,別的小動物沒活下去,大疆作為一隻「長頸鹿」,活了下來。

現在網上還流傳著一個汪滔十年前玩無人機的視頻,畫面中他和兩位朋友討論著更多的解決方案。而從大三開始研究飛控系統以來,汪滔進入這個領域已有13年了。在他38歲的人生中,大學找到了目標,之後一直研究直升機,沒走過岔路,或許是他取得現在商業成績很重要的原因。

汪滔的動力來自哪裡?除了熱愛,擅長,還有個理由,「賭一口氣」。他告訴記者,當年諸事不順,員工跑去大廠,投資不順利,他下決心一定要把產品做好。


「會飛的攝像機」是唯一的夢想嗎?


無人機這事正變得越來越熱。雷軍2013年見過汪滔,同年順豐王衛也在辦公室陽台上看過別人給他展示無人機收快遞,京東一直對無人機配送保持濃厚興趣,且大舉投資無人機企業,前不久Uber也說,正在籌劃無人機配送業務。當然,也有其它企業,如阿里出來潑冷水,說無人機只是物流方式的一種補充。



幾年洗牌和煉內功後,這個市場再度升溫。

現在的問題是,技術發展到何階段上述夢想才能實現,無人機會在多大程度上改變物流業的格局。至於個人消費市場的問題則是,行業逐漸走至技術瓶頸,自2016年開始增速就放緩了。

38歲的汪滔已經通過市場與個人財富證明了這一點,大疆也如他所願搞定了國外市場。但在中國市場,他還需要一次更大規模的認同,或許是大疆產品更為普及的那一天,如他所說,無人機「最終成為大人的玩具」。

很難講汪滔下一個夢想是什麼,「會飛的攝像機」本就是最初夢想的一種演變。比起相信「實現小時候的夢想」,很多人更願意相信他所說的「干大事」是想做更大市場,big market,更多商業成功。

企業家們好,我司聯合國內上百家天使和風投機構尋找項目股權投融資合作。

1:農業(種植、養殖、養老)重點關注。 2:節能環保、新能源、新材料

3:連鎖餐飲、商貿、化妝品業。 4:網際網路、物聯網、APP行業。

5:醫療設備、生物醫藥、健康行業。 6:文化、教育產業。

7:商業、旅遊、礦產、地產 8:創新型傳統行業。

9:汽車產業鏈。 10:高利潤、高成長性及國家支持等

  • 營業額500萬以上!
  • 合作對象是企業最大股東,非決策人勿擾!

有需要做股權融資,對接投資人請點擊左下角連結填寫項目信息!會有專業人員聯繫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mIjkAm8BMH2_cNUgzrY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