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杰倫的恩人排位,第一位,不該是吳宗憲。吳宗憲往前,是經紀人楊峻榮,再往前,還有一位他讀淡江中學的學妹。
像一部大男主爽文,開頭,男主各種慘兮兮,中間,金手指大開,成為天選之子,一路升級打怪,最後,一騎絕塵,江山在手美人也不愁。
學妹是周杰倫慘兮兮時期的一個拐點。
他考不上大學,兩年都不中,似乎真像老師們預言的那樣,「周杰倫有智力障礙。」現在看,智力障礙都成一種美化。往往天賦異稟的人,天生又帶著另一項殘缺。
是學妹慧眼識珠,識別出了這個瘦成一根藤、梳郭富城頭的學長,音樂才華非比常人嗎?未必。但就這麼陰差陽錯,瞞著周杰倫,學妹給他報名了吳宗憲主持的一檔選秀節目,「超級新人王」。
一號周杰倫,看起來沒什麼特別。該彈琴彈琴,該唱歌唱歌,總低著頭,話少。
還有點慫慫的。因為過度緊張,登台前,老往廁所跑。也在那個節目的劉畊宏,回憶起他,印象非常模糊,「都沒太看清他長什麼樣子。」
這是周杰倫的人生初舞台,1997年,18歲。唱原創情歌《男人是很好騙的》,除了歌名這句,全程,聽不清他在哼哼啊啊什麼。那時,沒有任何人意識到,哇塞,唱歌還能唱成這樣,好酷哦。
覺醒在三年後。2000年,周杰倫發行首張同名專輯《Jay》,大爆特爆。最佳新人,最佳作曲,最佳唱片,一路拿獎拿到手軟。
這個夜以繼日窩在公司幾平米隔間,默默趴地上寫歌的年輕人,就此橫空出世。出世前,在「超級新人王」上,吳宗憲鮮少談論周杰倫的音樂,老是不正經調侃他和女同學的八卦。
出世後,周杰倫上「JACKY SHOW」,吳宗憲鄭重其事地介紹,「歡迎我們第一才子,周杰倫!」
「才子」的身份,在日後一再被拔高。
到2004年,周杰倫第一次錄「康熙」,蔡康永對他致以了一段超級高能的開場,「我們的節目叫康熙,但其實永遠等不到皇帝。但他對我來說是某一方面的皇帝。他是台灣過去五年來,發生過最好的一件事。」
都還說得不夠。何止台灣,周杰倫改變的,重新定義的,是整個華語樂壇。
80後完完整整地經歷過,被周杰倫音樂改變和開發的全過程。
以前,跟同學約KTV唱歌,嘶吼來嘶吼去,也就一種聲音,「我好愛你」「我好想你」「分手好痛苦」。貌似情種狀地肝腸寸斷,斷到戲深處,還能及時表演落淚。
然後周杰倫來了。起初,大家也是懵懵的。聽《娘子》《鬥牛》《印第安老斑鳩》,哈,這能算歌詞嗎。又聽《星晴》《可愛女人》《龍捲風》,咦,怎麼這情歌的節奏有點怪裡怪氣。
整張專輯聽完已經完全暈菜。黑人問號臉問天問大地,怎麼敢有人唱歌唱到,不對照歌單,根本不知道他在唱什麼。
這種「搞不懂他在唱什麼」的好奇和新鮮,大大刺激著年輕人,也挑逗著年輕人。他們很快不再為「他在唱什麼」而糾結。
而是以「有個唱歌的,叫周杰倫,唱歌好有意思」,向身邊的同學朋友進行瘋狂安利。「唱什麼」和「唱得好有意思」,在年輕族群里,並不構成障礙,這是完全可以互通的一件事。
也正是周杰倫方文山聯手製造的,如此不清不楚彎彎繞繞雲里霧裡的音樂調調和氣質,準確無誤地戳中了,8090後兩代小孩的嗨點。他們深陷其中,如痴如醉。
「哼哼哈兮/快使用雙截棍/哼哼哈兮/如果我有輕功/飛檐走壁」——天啊,多酷,多屌,多麼有趣。當時最屌的一類小孩兒是,可以一字不差氣息平穩地把《雙截棍》唱完。
誰唱完,誰就是當天KTV的歌王之王。因為這很周杰倫。
周杰倫,及其《范特西》《葉惠美》《八度空間》,在某種程度上,已經突破了所謂R&B所謂華語樂壇的範疇。「周杰倫」三個字,不再束縛於某一種音樂。它代表的是某一種態度,專屬於年輕人的態度。
態度,意味著自我意識覺醒,意味著,與不同態度的那一部分割裂開來。它生髮出一張堅不可摧的結界。結界裡頭,周杰倫式的年輕人歡呼雀躍,熱血澎湃。
他們以周氏歌詞周氏編曲為榮。也學周氏唱腔,滿不在乎,又誓不低頭地向結界外面的世界,傳遞著這樣的聲音,「在我地盤這er,得聽er我的er。」
年輕人仰仗周杰倫的發聲,包括他代言美特斯邦威那句著名的廣告詞,「不走尋常路」,團結默契地,手拉手心連心,盡情宣洩自我個性和不從眾。
那是80後,每每情懷四溢,懷念「周杰倫陪伴我們整個青春」時,勢必要念及的畫面。畫面里的自己,因為被打開了時光濾鏡,一定都是膠原滿滿的模樣,一定無敵拉風朝氣蓬勃,一定滿眼滿心飽含著希望。
而且,一定都有毫無來由地深信,長大後的自己,會成為「不走尋常路」的大人。就像Jay Chou那樣,開天闢地,干出一番改變人生甚至改變世界的事情來。
Jay Chou才20歲出頭,卻已經引領了整整一代年輕人。年輕人難以磨滅那張戴鴨舌帽,長著鋒利下頜線,眼睛小小,卻無時無刻不在閃爍著光芒的臉。
你見過這樣的周杰倫嗎?緊繃地,固執地只看地面不看人。像個常年生活在真空里的絕世高手,嘈雜聲和人間煙火氣令他極度不適。
但很偶爾很偶爾,也有過這樣的瞬間。這位高手,警覺而快速地抬頭瞥了一眼鏡頭。那一眼,那眼神里的屌,簡直不可一世。
周杰倫是非常非常帥過的。
這與短短几年後,開心地變魔術,自如地講笑話,乖巧懂事正能量地提醒新一波年輕小孩,「聽媽媽的話別讓她受傷」的周董,已經判若兩人。
Jay Chou是又酷又屌,哼哼哈兮,飛檐走壁的少年。到周董,他步入了而立之年,平和,成熟,甚至有一絲和藹可親。他再也不會緊張到,上台前跑廁所。他對舞台的適應,都能自己開節目做主持人。
30歲的周杰倫,成為好人好事代表。35歲的周杰倫,成為好老公好爸爸。當然更是值得頒終生成就獎的絕世好偶像。那些循循善誘的歌詞,被寫進了教科書,發揮出教書育人的功能。
曾經,周杰倫親手建起的結界,終於,又親手被他打破。他不再年輕,從結界裡走了出來,與結界外面的世界融為一體。他開始有了另一種地盤。
還是有很多人在他這兒聽他的。這些追隨者們,追隨周杰倫走出結界,追隨他長大,老去。他們中的一些人,在十五六歲的時候,可以把《雙截棍》倒背如流。現在奔四了,不知道還做不做得到。
最年輕的80後,今年,也已經30歲了。可能結婚生子。也可能真的走出了不尋常的路。
自然生態,新舊交替,生生不息。以周杰倫命名的結界消失了。總還有新興的,更複雜,也更難以攻破的結界在一張張建立。亘古不變的是結界的劃分。
結界內,是這一代年輕孩子,結界外,是這一代中老年人。追隨過周杰倫的80後,現在,被阻隔在了年輕孩子的結界之外。
遺憾的是,他們做著過去父輩們做過的事情,在結界外,聚集圍觀,探頭探腦地要搞明白,這幫瞎喊瞎鬧的黃毛小孩到底在裡面說什麼幹什麼。
他們好像是忘了,自己已不年輕的事實。而只有年輕,才能天然被新生事物所吸引,理解它,認同它,欣喜若狂地追捧它。老人對新生事物是永無消退的厭惡和畏懼。
果不其然,因為get不到,老人氣急敗壞,使勁敲打結界,怒斥,「你們搞的這叫什麼玩意兒!」
那句真理應驗了。每個人終究會活成自己討厭的樣子。
20年前,80後最討厭的場景之一就是,父母緊鎖眉頭,指著電視上賣力唱跳的周杰倫,問,「根本聽不清這個人在唱什麼,他這樣,怎麼能叫唱歌!」在父母心中,真正的唱歌是費雲清或者羅大佑。80後無不狂翻白眼,懟回去,「是你不懂好嘛!」
好像年齡越大,不懂的人事物,反倒變得越來越多。比如,不懂為什麼年紀輕輕,要對王一博高喊「媽媽愛你」。不懂為什麼辛辛苦苦做完了作業,還要辛辛苦苦做數據,打榜,為不相干的人玩命燒錢。
不懂為什麼這些不相干的人,一部像樣的作品沒有,純粹靠臉,就能享受號稱過億的寵愛——要說臉有多帥也不見得,個個塗脂抹粉,男的不像男的。
甚至都搞不懂,為什麼現在的小孩,清清楚楚的中文不打,要打拚音。
這樣站在制高點,貌似痛心疾首的拷問,換算到20年前,就是那句熟悉的diss:為什麼這個叫周杰倫的,清清楚楚的發音不唱,要唱得像包了一口痰!
為什麼?因為小孩子愛耍酷啊。20年前是,現在也是,周杰倫們是,蔡徐坤們也是。年輕的小孩,他們從未打算規規矩矩字正腔圓地跟成年人世界對話。
他們要創立他們的行為模式,語言體系,思維邏輯,設立他們喜愛和推崇的偶像。成年人看著也是看著,干著急。
能不能就看在都年輕過的份上,放過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