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麼一定要帶孩子過聖誕節?

2019-12-17   油炸綠番茄

有大聖之前,我對聖誕節沒有多少感情。


雖然我也愛聖誕節的流光溢彩,以及行人臉上的喜色,但我更懼怕車水馬龍,導航地圖上紅線連成一片,一眼望不到頭。



所以我甚至很少在聖誕節這天出門,在我看來,聖誕節之於國人,只是個商業味道很濃的節日,與宗教和信仰全都無關。


可是有了大聖后,聖誕節突然就多了一分愛的味道。



我送給大聖的人生第一件聖誕禮物是旋轉木馬。


每次去公園,他最愛看旋轉木馬一直轉啊轉,可是真的坐上去,他會害怕。所以我買了一套樂高的旋轉木馬,還專門配了馬達、彩燈和音樂磚。


三千多個零件,斷斷續續裝了三天,終於趕在聖誕夜之前完工了。


作為手殘星人,裝燈的時候每一步都戰戰兢兢小心翼翼,生怕哪一步出了錯,最後我試著接通線路,彩燈突然點亮的那一剎那,美得無法呼吸,時間靜止了。

大聖指著流光溢彩的木馬,開心地拍手大叫,小眼睛一刻也沒離開過,好像在看從天而降的一個奇蹟。每天早上起來,就拉著我們給他打開。



而今年,幼兒園的外教給他們講了聖誕老人的故事後,他開始篤信聖誕老人的存在了。


早在半個月前,他已經在外教的幫助下興沖沖寫好了給聖誕老人的信:


親愛的聖誕老人,你可以送給我一個蜘蛛俠和一輛玩具小汽車嗎?



玩具車是他一直迷戀的,而漫威和DC的超級英雄們則是他最近的新寵。

寫好信的第二天,他起床,睜開眼睛第一件事就是問我:聖誕老人今天來了嗎?他會送給我禮物嗎?


從此之後,聖誕老人就成了他的一個期待。



有一天,他就是不想去上學,我靈機一動,讓老笨把頭像換成了聖誕老人,躲在一邊用滄桑的聲音說:大聖,你要乖乖去上學。


他秒乖,絲毫不懷疑我的話,兩眼放出光芒,開心地說:我去上學,我現在就去上學。


從那之後,只要娃不聽話聖誕老人就出場。有一次我自己帶娃,大聖怎麼也不肯聽話收好東西,我立馬讓老笨以老人的名義發來一段語音,大聖聽完麻利兒就把自己玩具都收拾乾淨了。



老笨佩服地說:還是媽媽厲害。


我說不不不,是聖誕老人厲害。


想讓孩子能聽進你的話,就要走進他的世界裡,信他所信,愛他所愛。


以前老笨總跟我爭白臉的角色,現在好了,紅臉白臉都是聖誕老人的。



有時候大聖做完幼兒園的作業還會讓我拍下來發給聖誕老人:santa你看,我表現的可好了。


看著他每天期待滿滿的小眼神,我終於明白西方為什麼有的孩子長到十八歲也依然篤信聖誕老人的存在。



「騙」得了幾時算幾時,篤信聖誕老人的孩子一定都是幸福的,他們活在父母用愛編織的童話里。


陪大聖看小豬佩奇的時候我特別注意到了聖誕節的那一集,裡面沒有豬爸爸豬媽媽給孩子裝禮物的情節,而是真正的聖誕老人到處給孩子送禮物。



在歐美國家,沒人會去告訴一個孩子聖誕老人是騙人的,因為這太殘忍。


他們會默默守候這份童真與希望,等到孩子長大,慢慢自己去發現。童年需要的不是殘忍的真相,而是快樂的童話。


信者得愛。


我們還找來了聖誕背景的信紙,以聖誕老人的名義給大聖寫了一封回信,打算在聖誕的這一天和禮物一起送給他。做戲嘛,當然要做全套(感覺我們一家人都是戲精)。


我們在信里告訴他,要相信一切美好,要相信這世界有人永遠愛著你。


我現在甚至比他還要更期待聖誕節的到來,施比受更幸福。


有了孩子後,我更深刻地理解了狄更斯的【聖誕頌歌】。



最近這些年,聖誕節甚至有超越春節的勢頭,關於聖誕的爭議也一直沒有停過。


中國人有一種強大的本土化的能力,中國人的聖誕,很多老外其實也看不懂,比如吃蘋果,國貿門口包裝精美的蘋果能炒到50塊一個。


我們家人有一次聖誕節出去吃飯,服務員端上一份蘋果,我媽非要我吃一塊,聖誕要吃平安果嘛。


他們寧可信其有,因為這是一份牽掛。


我想,這大概就是大家都愛過聖誕節的原因,我們不在乎宗教、國籍,我們也不在乎怎麼過這個節,我們只是想讓孩子知道,這世界有人一直愛著你。


能在該童真的年齡保有一份童真,該被愛的年齡得到足夠的愛,這才是孩子能夠走向成熟和獨立的前提。在愛中長大的孩子,精神世界裡永遠不會貧窮。


事實上,這世界真的有聖誕老人,這個人就是我們的爸爸媽媽,是為人父為人母的我們,我們把這份愛一代一代傳遞下去,這才是節日真正的精髓。


我們願意樂此不疲的給孩子精心準備一個又一個節日,只不過是想給孩子一個開心的理由,節日裡所有的儀式,都是我們愛的方式。


沒錯,聖誕是洋節,但愛是屬於全人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