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征戰高句麗,結果真的像韓國說的那樣李世民被俘、求和嗎?

2019-06-20     關河南望

隋朝時期,位於遼東半島南部的高句麗快速崛起並且屢次騷擾隋朝邊境,惹得隋煬帝大怒,接著開始三征高句麗。最後的結果是不僅沒能徹底消滅高句麗,還直接導致了隋王朝的分崩離析。到了唐王朝,為了徹底解決高句麗這一麻煩,唐太宗李世民在公元645-648年發動了針對高句麗的全面戰爭。

在這場戰爭中,向來戰功卓著的唐軍卻始終無法徹底消滅高句麗,最後竟逼得李世民不得不鎩羽而歸,這到底是怎麼回事?真的像韓國歷史說的那樣,李世民被俘然後跪地求饒嗎?

李世民

鑒於隋煬帝兵敗滅國的歷史,李世民自然不會動用過多的軍隊。分派水路兩方面軍隊向朝鮮半島出發,陸軍人數6萬多,海軍徵調江淮流域4萬水師,總計兵力10萬左右。陸軍渡過遼水,直攻蓋牟城(瀋陽塔山山城),截斷了高句麗依靠遼水的上下游通路。水軍直接抵達遼東半島南端的卑沙城(大連市金州區),隨後沿海岸直達鴨綠江畔。水軍在李績的帶領下屢破敵軍,先後攻占數座城池,斬首高句麗、靺鞨兵兩萬多級,三萬六千八百人投降於唐朝。

公元645年夏天,唐軍拿下遼河流域及遼東半島南端,李世民、薛萬徹和長孫無忌在遼寧營口的安市城下一舉擊敗靺鞨和高句麗援軍十餘萬,高句麗的主力部隊就此被消滅。

戰爭的前半段基本上可以說是打得順風順水,但只有安市城之戰,不僅戰況慘烈、難以攻克,最後還逼得李世民不得不班師回朝。也就是在這場戰爭中,被韓國說成是李世民被俘、跪地求和,這到底是不是真的呢?

李世民和李世勣的部隊達到安市城後,安市城的守城者見到唐太宗的旗幟就在城牆上破口大罵,李世民勃然大怒。李世勣怒火中燒,向李世民請求「破城之日將城中男子一律斬殺」,得到李世民允諾。這話一說出來,安市城的守軍越發地害怕,反而激起了他們誓死保衛安市城的決心。安式城的守衛者一個個視死如歸,奮力抵抗唐軍,誓與唐軍共存亡。

常年征戰的李世民對敵軍總有一種異常的敏感,有一天李世民聽到安市城內有殺雞宰豬的聲音,想必是高句麗在宴請守城部隊,準備晚上突襲。於是就把這一猜想告訴了李世勣,李世勣當即率領精英部隊做好突襲準備。不出所料,當晚安市城守軍真的對唐軍進行了突襲,不過早有準備的李世民還是率兵擊退了高句麗的進攻。

安市城地勢難攻,面對如此堅固強悍的堡壘,李道宗命令軍隊在城東南筑土山,以此來逼近城牆,軍隊在輪番交戰的過程中用衝車炮石毀城樓。一方面安市城的守軍部隊不斷增高城牆,及時立木柵來堵塞被毀的城牆,另一方面唐軍不停地築山增高。幾番激烈鬥爭中,土山已經高出城牆幾丈高,李道宗開始派兵嚴防駐守。這裡相當於進攻安市城的必要關隘,但是駐守山頂果毅都尉傅伏愛竟然擅離職守。土山山頂坍塌壓倒城牆之時,高句麗守軍組織百名英勇敢死隊衝出城牆缺口,火速多占土山。

最關鍵隘口被安市城守軍占領後,李道宗決定再次奪回。派出了最精銳的部隊一天輪番拼殺六七次,打了三天也沒有攻克下來,這裡已經成為征戰高句麗最激烈的戰場。公元645年10月,天氣驟寒,草枯水凍,唐軍糧草供應不足,李世民無奈之下只得下詔退兵。

撤兵之前,李世民十分欣賞安市城的頑強抵抗。特別賞賜百匹綢緞,城主楊萬春則登城拜謝,並目送唐軍回國。敵對的雙方在這張戰役中都表現出了極高的軍事水準,離別之際英雄惜英雄,頗有中世紀的騎士風範。

據記載,李世民征討高句麗,一共拿下10城,但是因為沒有攻克安市城,並不能稱得上勝仗。但在最後時刻,李世民沒有意氣用事繼續攻城,而是及時撤退保留實力,避免了全軍覆沒的下場,實為上上策。

這場戰役不僅殲滅了高句麗10餘萬軍隊,完成了對高句麗毀滅性的打擊,還繳獲了大量物資裝備,將所攻占地的百姓強行遷回大唐境內,將遼河流域重新納入中原版圖,這些都為後來唐高宗徹底滅亡高句麗打下了基礎。

唐軍回長安的途中,李世民病癰,在并州修養了好幾個月才回到長安。一些史學家認為李世民在攻克安式城的時候受了重傷,但具體什麼傷說法不一。至於韓國所說的李世民被人射瞎一目、被俘求和、全面覆滅的故事,純屬自己關起門來的美好想像。在韓國的定林寺,依然聳立著一座石塔,記述了唐朝大將蘇定方平定朝鮮半島百濟國的歷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lOqEE2wBmyVoG_1ZwMQ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