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工業機器人的總數占世界前三位的美國和德國來說,機器人是他們發展經濟的「先進夥伴」。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經濟復甦乏力,歐美各國紛紛回歸製造業。在這一股浪潮中,發展工業機器人已經成為美國重振製造業和德國實現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戰略途徑之一。
「我究竟是什麼?」在講述2035年機器人(300024)與人類關係的電影《智能叛變》(I,Robot)中,被警察抓捕的機器人Sonny一臉茫然地問道。
Sonny的疑問也是現實世界中人類所思考和研究的議題之一。當上世紀60年代初期美國正式推出第一台外形具備人類輪廓的工業用機器人時,機器人的定位更多是「機器」。不過,隨著人工智慧在近十多年來的迅猛發展,機器人已經逐漸成為現代社會中不可或缺的社會成員。
對於工業機器人的總數占世界前三位的美國和德國來說,機器人是他們發展經濟的「先進夥伴」。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經濟復甦乏力,歐美各國紛紛回歸製造業。在這一股浪潮中,發展工業機器人已經成為美國重振製造業和德國實現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戰略途徑之一。
對於著力推進產業升級以及布局未來產業的中國來說,美國與德國的經驗值得借鑑。
德國:以「有形的手」引導「無形的手」
正當中國還在摸索機器人發展之模式時,大洋彼岸的德國已經開始進入「工業4.0計劃」,以工業機器人推動生產製造向靈活化和個性化方向轉型。
2012年,德國推行了以「智能工廠」為重心的「工業4.0計劃」註:在德國,工業革命被認定劃分為四個階段:分別是18世紀末開始的機械化、始於1913年的流水線生產、始於1974年的自動化以及2012年開始推行的智能工廠)。依此計劃,通過智能人機互動傳感器,人類可藉助物聯網對下一代工業機器人進行遠程管理。這種機器人還將具備生產間隙的「網絡喚醒模式」,以解決使用中的高能耗問題,促進位造業的綠色升級。
務實和嚴謹是德國人天然的DNA,因此在發展工業機器人時他們也始終奉行技術應用和社會需求相結合的原則。例如,德國政府在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便開始推行一項名為「改善勞動條件計劃」的政策,強制規定部分有危險、有毒、有害的工作崗位必須以機器人來代替人工,以行政手段將機器人的應用真正推向市場。
從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聯邦德國的經濟始終保持在年均4.5%左右的適度增長,穩定性高於美國等工業國家;通貨膨脹率則穩穩地控制在3.7%左右,低於其他主要工業國。這在一定程度上為工業機器人的後續發展提供了土壤。
1985年,德國政府提出了要向高級的、帶感覺的智能機器人領域進軍的計劃。其後,機器人開始進入德國的各個產業。除了應用於汽車、電子等技術密集型產業外,工業機器人還廣泛裝備於傳統產業。在德國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機器人有效地降低了生產成本,並提高了產品質量。
據德國《圖片報》報道,2012年,德國工業界每萬人機器人擁有量為273台,相當於法國的兩倍多,是英國的4倍多。而國際機器人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2013年,機器人在德國的銷量比2012年提高了4%,超過了1.8萬個。眼下,資源緊缺、能源轉變、人口年齡結構變化、全球化等各種挑戰下,製造業所面臨的形勢日漸嚴峻。
目前,機器人在德國製造業中的應用率相對較高,每四個就業崗位就有一個工業機器人。德國機器人產業化模式的主要特點在於分工合作,即將具備一定智能化的機器人個體,通過數據交互從而實現高度智能化。
按照設想,「工業4.0」連接的是生產設備,即生產的「一體化」。把不同的設備通過數據交互連接到一起,讓工廠內部,甚至工廠之間都能成為一個整體。實際上,這種「一體化」是為了「分散化」。在「工業4.0」中,工業生產將「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強型控制的基本模式轉變」,「分散化」後的生產將變得更加靈活。在這種模式下,不同的生產設備既能夠協作生產,又可以各自快速地對外部變化做出反應。這完全是信息時代產生的大量個性化需求反映到生產端的結果,工業生產將告別上一個時代的標準化,走向個性化。
美國:應用落後於理論
同樣提出要在製造業發起「再工業化」的還有美國。2011年6月,歐巴馬宣布啟動《先進位造夥伴計劃》,明確提出通過發展工業機器人提振美國製造業。根據計劃,美國將投資28億美元,重點開發基於移動互聯技術的第三代智能機器人。如果按照機器人發明和生產的先後順序來算,美國是絕對的「老大哥」。早在上世紀50年代,美國科學家便提出了工業機器人的概念,並在1962年開發出第一代工業機器人。
不同於德國政府的積極與強勢,美國政府在發展機器人時極少採取行政手段以扶持。在1967年以後,美國遭遇了高失業率和通貨膨脹並存的尷尬局面,失業人數占美國人口總數10%左右。正因為此,第一代工業機器人並沒有立即投入廣泛使用。
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大量使用工業機器人的日本汽車企業對美國構成威脅,美國政府才取消了對工業機器人應用的限制,加緊制定促進該技術發展和應用的政策。此後,美國企業通過生產具備視覺、力覺等的第二代機器人,實現了市場占有率的較快增長。但是,與德國注重實際應用相反,美國發展工業機器人時將側重點放在了理論上面,導致的結果是既沒有擺脫「重理論、輕應用」的問題,也未能打破日本和歐洲的壟斷格局。
相比德國高達25%的應用比率,機器人在美國製造業中的應用相對較低,僅為11%。2008-2013年間,機器人在美國的銷量以平均每年12%的速度增長,僅2013年,美國的機器人裝機量就上升了6%,達到了將近24萬個。不過,2013年美國工業機器人生產商的全球市場份額仍不足10%,且國內新增裝機量大部分源於進口。
值得注意的是,迅速發展的智能工業機器人市場也吸引了諸多創新型企業。以谷歌為代表的美國網際網路公司也開始進軍機器人領域,試圖融合虛擬網絡能力和現實運動能力,推動機器人的智能化。就在2013年,谷歌強勢收購多家科技公司,已初步實現在視覺系統、強度與結構、關節與手臂、人機互動、滾輪與移動裝置等多個智能機器人關鍵領域的業務部署。
倫理難題
受制於就業壓力,美國的第一代工業機器人大部分被擺放在實驗室里。而實際上,機器人所引發的倫理擔憂也一直是機器人發展所繞不開的難題。隨著機器人的智能和性能的不斷提升,這種「擔憂」的範圍必將擴大。
在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機器人也開始「搶」走某些行業中原本由人力承擔的工作,並逐漸擠壓人類在中低端產業的生存空間,從而導致數以萬計的體力勞動者和服務行業人員失業。
2013年8月,快餐業員工大罷工席捲美國。麥當勞、溫蒂漢堡和漢堡王等快餐店員工要求將時薪從原來的7.25美元漲至每小時15美元(約合人民幣91元)。然而,和以往不同,這次罷工並沒有引起美國快餐業對勞工問題的進一步重視,他們反而提出警告,如果成本過高,將會考慮用機器人取代人力。這並非危言聳聽,麥當勞目前已經在歐洲嘗試去人力化,即顧客通過觸屏自助點餐,再不需收銀員服務。
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讓智能型機器人在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而「機器人倫理學」亦隨之在國外興起。
2004年1月,第一屆機器人倫理學國際研討會在義大利聖雷莫召開,正式提出了「機器人倫理學」這個術語。機器人倫理學研究涉及許多領域,包括勞動服務、軍事安全、教育科研、娛樂、醫療保健、環境、個人護理與感情慰藉等各個方面。其中,安全性問題、法律與倫理問題和社會問題成為「機器人倫理學」研究的三大問題。
冷冰冰的機器人能否取代人類這種帶有感情的高級動物,人類是否會成為多餘?目前來看,答案暫時可以確定為「NO」。因為,人類依賴大腦來工作,是機器人發展的規劃者、控制者和監督者。但是,如何平衡由機器人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和倫理衝突,將成為人類需要面對的一道長期命題。
關注最新技術 第十五屆中國國際工具機工具展覽會(CIMES2020)將於2020年5月18-22日,在北京中國國際展覽中心新館(順義)舉辦,歡迎您蒞臨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