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有機肥就是有機?怎樣才能做真正意義上的有機農業?

2019-10-16     火種三農

不久前,小編在朋友圈看到一位朋友發的動態,不禁讓人啼笑皆非。這位朋友自信誓旦旦地稱,「準備種植6畝真正意義上的有機獼猴桃,一畝投入多少牛糞、雞糞、羊糞和油餅,每年一畝地都投入這麼多。」

看到此處,小編不得不說一句,這可達不到真正意義的有機呀,有機農業可不是用用有機肥就行了!

有機農業對投入品、土壤、水源甚至空氣環境都具有嚴格的標準要求,不是隨便一個地方的一塊地就能做有機農業,更不是自己想當然地做,就能宣稱是有機農產品。

事實上,大家對有機農業的誤解不在少數。有人認為「不打農藥、不施化肥等於做有機農業」,有人認為「施有機肥」等於做有機農業,還有人認為「傳統小農耕作就等於有機農業」……然而這些都是過於片面且不夠科學的理解。

究竟什麼是真正的有機農業?要怎麼做才能達到真正的有機農業呢?

真正的有機農業是什麼?

按照2011版國家有機農業標準(GB/T 19630.1-2011)的定義來講:

有機農業(organic agriculture)遵照特定的農業生產原則,在生產中不採用基因工程獲得的生物及其產物,不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化肥、生長調節劑、飼料添加劑等物質,遵循自然規律和生態學原理,協調種植業和養殖業的平衡,採用一系列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技術以維持持續穩定的農業生產體系的一種農業生產方式。

在這個定義中,後半句「遵循自然規律和生態學原理,採用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技術建立一個持續穩定的農業生產體系」是有機農業的關鍵所在。而「不使用化肥、農藥、生長調節劑及基因工程獲得的生物」則是表面的硬性要求。

怎麼理解這句話呢?事實上,可持續的循環農業生產體系本身就已排除了外來化學投入品,因為化學投入品往往是不可持續和不穩定的,且不能夠達到循環。往狹義一點說,有機農業本不需要任何外來的投入品,依靠體系內生物之間的自然循環即可。

循環農業簡圖

當然,目前的有機農業標準是允許使用符合有機生產外來的投入品。比如,一個地方的牧場生產的有機肥,可以被送到另一個地方的有機農場使用,這樣就大大降低了有機生產體系形成的難度。反過來說,要實現狹義上的有機體系循環,必須要同時進行有機養殖和種植才行。

總之,有機農業體系強調依賴於自然和生物之間的循環,即農業中的種植業和養殖業的平衡來實現可持續的投入-產出。因此,做有機農業不用化學投入品,重點是在「建立有機農業體系」,而不是單純的「不使用化肥、農藥」。在得到認證的有農業體系之下生產的農產品,才能夠被稱為「有機農產品」。

當我們理解了有機農業真正的意義,那麼也就明白了做有機農業應該會有哪些要求,單單使用有機肥是形不成循環的有機農業體系的。

有機農業(植物)生產的基本要求

參考GB/T 19630.1-2011

1、產地環境要求

有機生產需要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進行。有機生產基地應遠離城區、工礦區、交通主幹線、工業污染源、生活垃圾場等。

產地的環境質量應符合以下要求:

土壤環境質最符合GB 15618中的二級標準;

農田灌溉用水水質符合GB 5084的規定;

環境空氣品質符合GR 3095中二級標準和GR 9137的規定。

2、轉換期

一年生植物的轉換期至少為播種前的24個月,草場和多年生飼料作物的轉換期至少為有機飼料收穫前的24個月,飼料作物以外的其他多年生植物的轉換期至少為收穫前的36個月。

新開墾的、撂荒36個月以上的或有充分證據證明36個月以上未使用本標準禁用物質的地塊,也應經過至少12個月的轉換期。

處於轉換期的地塊,如果使用了有機生產中禁止使用的物質,應重新開始轉換。

3、緩存帶

在存在常規生產區污染風險的情況下,應在有機和常規生產區域之間設置有效的緩衝帶或物理屏障,以防止有機生產地塊受到污染。

4、種子和植物繁殖材料

應選擇適應當地的土壤和氣候條件、抗病蟲的植物種類及品種;應選擇有機種子或植物繁殖材料;應採取有機生產方式培育一年生植物的種苗;不應使用經禁用物質和方法處理過的種子和植物繁殖材料。

5、栽培

一年生植物應進行三種以上作物輪作,一年種植多季水稻的地區可以採取兩種作物輪作,冬季休耕的地區可不進行輪作。

宜通過間、套作等方式增加生物多樣性、提高土壤肥力、增強有機植物的抗病能力。

應根據當地情況制定合理的灌溉方式(如:滴灌、噴灌、滲灌等)。

6、土肥管理

應通過適當的耕作與栽培措施維持和提高土壤肥力,包括:回收、再生和補充土壤有機質和養分來補充因植物收穫而從土壤帶走的有機質和土壤養分;採用種植豆科植物、免耕或土地休閒等措施進行土壤肥力的恢復。

可施用有機肥以維持和提高土壤的肥力、營養平衡和土壤生物活性,同時應避免過度施用有機肥,造成環境污染。並應優先使用本單元或其他有機生產單元的有機肥。

可使用溶解性小的天然礦物肥料,但不得將此類肥料作為系統中營養循環的替代物。

7、病蟲草害防治

應從農業生態系統出發,綜合運用各種防治措施,創造不利於病蟲草害孳生和有利於各類天敵繁衍的環境條件,優先採用農業措施如:選用抗性品種、種子處理、培養壯苗、清園等,還應儘量利用物理措施,如燈光誘殺害蟲、人工除草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lKwo3W0BMH2_cNUgmL4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