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再敘。
誠然,在思考奔馳在電動化進程中努力而無果的原因時,鑒於奔馳過往百年無往不利的輝煌,往往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其一定是「後發制人」。
因為,在傳統燃油車的紅利沒有徹底消失之前,奔馳沒有理由不二者兼顧,一旦二者兼顧,就必然權衡利弊,穩住節奏。
在一定程度上認可上述理由的同時,對奔馳是否一定能夠做到「後發制人」,姑且交給時間去回答,本文暫不妄論。
但,今日今時,回頭再看奔馳電動化這十年之路,至少可以找到三處,因為奔馳錯誤的選項,從而影響到整個事件的良性發展。
其一,奔馳之於特斯拉,錯過一次,錯過一生?
眾所周知,戴姆勒曾經於2009年5月,以5000萬美元的投資持有特斯拉9.1%的股份。彼時,戴姆勒把特斯拉看作是一個供應商,以甲方自居。
事實上,隨後,特斯拉也為Smart純電版提供了動力解決方案,並且在2012年,特斯拉還為奔馳的B級(參數|圖片)車提供傳動系統,而奔馳也曾參與Model S(參數|圖片)的底盤調校以及零部件供應。彼此間,都有你來我往的合作。
到2010年6月,特斯拉上市之後,儘管持股有所稀釋,戴姆勒依然還保留著特斯拉4.3%的股權。
時間到了2014年,特斯拉做了一件讓戴姆勒看不明白,也想不明白的事情。
那年6月,特斯拉決定將關於電動車的所有專利對外免費開放。
在戴姆勒看來,即便不是投資者,不在特斯拉的董事會占得一席,也同樣可以享用其技術,所以,繼續投資特斯拉就沒有必要了。
2014年10月,戴姆勒清空了特斯拉的所有股份。彼時,特斯拉股價應聲大跌。
暫不論,若今日奔馳還持有特斯拉股權,其獲利會以數十倍暴增。
因為特斯拉的「報復」很快到來。
2016年12月,特斯拉以1.5億美元收購了德國一家名為Grohmann的高度自動化公司。收購達成之後,馬斯克向Grohmann提出只能向特斯拉一家公司供貨的要求。
為此,馬斯克不惜免去了該公司創始人克勞斯.格羅曼的職務。因為此人堅決反對馬斯克的這一做法。
無巧不成書,奔馳正是Grohmann之前的老客戶之一。
面對突如其來的變故,奔馳缺少備份方案。
其直接影響就是奔馳EQC(參數|圖片)由於動力電池供應不足,從計劃的6萬輛縮減至3萬輛。更嚴重的是,EQC北美地區上市時間被迫延期至2021年。
戴姆勒工會主席Michael Brecht曾公開表示,奔馳動力電池短缺的原因之一,是特斯拉收購了Grohmann。這導致戴姆勒電池生產廠「德意志動力」的電池組產能供應不足。
竊以為,EQC的失勢事小,畢竟後面還有一群EQ系列產品可以彌補;奔馳因此失去了特斯拉平等、友好對話的機會事大,或許「此生」難再有。
其二,奔馳之於汽車軟體與技術平台的推進順序,完全錯亂。
據上篇所述,奔馳最先實現產品支撐的是大型純電車製造平台EVA,於2021年下線EQS;其次是中小型純電車製造平台MMA,基於該平台下「親和力」較強的產品,計劃於2025年下線;而奔馳自行研發的作業系統MB.OS,計劃於2024年完成研發。
但由於大眾ID.3(參數|圖片)的前車之鑑,免不了繁瑣的調試、修補工作,真正可實現穩定的批量性裝機,至少也要等到2025年。
奔馳在燃油車時代,之所以是當之無愧的一線豪華品牌,除了歷史,除了文化,除了整車質感,除了品牌屬性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市場占有率。
通俗講,奔馳車,不便宜,銷量還好,全球範圍皆如此。
然而,奔馳對於純電車技術平台的推進順序,從百萬級到50萬級再到30萬級,而且這個時間跨度長達5年之久,這顯然有悖於為市場占有率而來的目的。
那麼問題來了。
特斯拉不是也從高價位車賣到低價位車嗎?顯然沒有任何影響。為什麼奔馳這麼做就不妥呢?
這恰好就是特斯拉與奔馳的最大不同。
不要忘記,比特斯拉任何一款汽車產品還要提前的是特斯拉的軟體。特斯拉是先有軟體,再有汽車,先有自動駕駛解決方案,再有汽車「方向盤」。
而奔馳呢?奔馳幾乎是最後出台純電車專有軟體。
當奔馳純電車搭載的軟體沒有特別過人之處時,這輛車的價值就已經失去了一半。這是造車「新四化」時代來臨,對主機廠,特別是要製造超豪華純電車的主機廠的基本要求,汽車軟體的意義與汽車機械性能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
如果軟體對於傳統主機廠來講,需要費些時日,那也無可厚非。至少奔馳在造車平台推出的順序上,應該先有MMA,讓30—50萬元區間的純電車先上市,在這個價位區間,奔馳還可以吃一吃品牌的「老本」,用戶鑒於品牌力和較之EQC續航有較大提升的前提下,可以用真金白銀投一次票。
但如果面對EVA平台下80—100萬元區間的產品,用戶對產品的要求就會變得全面而且更高,軟體、自動駕駛、續航、內外飾設計、零百加速、安全係數、NVH水平……這些,不是一個品牌力可以承載得了的。哪怕你就是奔馳。
當然,這一順序的「錯亂」,如同之前與特斯拉的「錯過」一樣,一旦發生,無法挽回。
其三 ,奔馳之於純電車製造,或敗於其品牌。
EQC是奔馳的首款純電SUV,雖然基於MEA模塊化電氣綜合平台打造,但鑒於其「長子」的身份,上市之初,依然吸睛無數。
當然,參照EQC目前在國內市場根本算不上成功的事實,我們可以找到續航里程不足,售價過高等諸多原因。
但其失敗背後更深層次的原因,還是來自於打造EQC時,奔馳所秉持的觀念。
彼時,奔馳自信滿滿,驕傲地說,我們認為EQC首先是一輛奔馳車,然後才是一輛電動車。
百年奔馳,果然在不折不扣的傳承百年造車思維。奔馳把豪華品牌的氣質「拿捏得死死的」,殊不知,在新能源造車崛起的大時代,一旦這樣的思維作祟,奔馳就如同是穿著高級綢緞製成的長衫,滿口之乎者也的「遺老遺少」,看著高貴,實則活在過去。
試想一個場景。
在中國任何一個一線或者二線城市的停車場裡,緊挨著兩個車位,一個停著奔馳EQC,一個停著蔚來ES8。面對此,應該不會有任何一個人會因為EQC是奔馳而高看一眼。
自主品牌在這個時代背景下,已經建立起了自己不遜於傳統豪華品牌的口碑效應,或許品牌積澱尚需時日,但可以「改天換地」的天平已經開始傾斜。
不知道奔馳看明白這些沒有,但自主傳統造車是真的看明白了。
今年5月以來,先是上汽集團的發布旗下中高端新能源品牌「R汽車」;接著是東風集團發布全新高端新能源品牌「嵐圖」;
進入10月,北汽集團高端新能源汽車ARCFOX-T上市;
11月14日,長安官宣與華為、寧德時代打造高端智能汽車品牌;11月26日由上汽、浦東新區、阿里巴巴集團三方聯合打造的高端智能純電車項目「智己汽車」正式啟動;11月底,廣汽埃安正式獨立,高端化之路進一步明確;
12月初,紅旗大型純電SUV E-HS9(參數|圖片)上市,指導價超過70萬元;12月中,長城汽車被曝出正在計劃推出全新高端智能新能源品牌。
自主傳統造車之所以紛紛起勢,正是看到了關鍵一點,用戶對新能源汽車的認知,不再拘泥於傳統豪華品牌,好就是好,對產品的評價就從產品的本身(包括服務)出發,受到品牌的干擾少之又少。
奔馳曾經獲益於品牌,之後,倘若不及時醒悟,或將受累於品牌。EQC已經給予了強烈的警告,只是可能被奔馳「忽略」掉了。
寫在最後
奔馳「錯過」特斯拉,是奔馳沒明白未來是「共享化」的未來;奔馳「錯亂」於技術平台的順序,是奔馳沒明白未來是「智能化」的未來。
上述詞彙,其實都寫進了奔馳的發展規劃中,奔馳走形不走心,在新能源造車時代來臨之際,奔馳的心被品牌所累,奔馳活在過去,或將泯於未來。
儘管,奔馳只是成為假象中被特斯拉併購的對象。講真,這件事發生的機率極低,頂多二者在利益面前,放棄前嫌,僅限於歐洲市場立一個合資品牌,沒有併購一說。
但在輿論一方,奔馳已經呈「弱勢」,這是世界看奔馳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