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叔吉生於1884年,又名楊鶴慶,華州龍潭堡(今屬渭南市華州區蓮花寺鎮)人,是陝西乃至全國衛生界著名人物。
反清先鋒 討袁鬥士
楊叔吉少時在本村私塾讀書。1906年春,考入涇陽味經書院和三原宏道學堂。他痛恨清廷的腐敗,積極追求科學與民主,經同學李天佐介紹加入中國同盟會。他積極倡議並組織成立學生自治會,反對封建教育制度。因為密購、散發、閱讀、宣傳反清的革命書刊《革命軍》《民報》,組織學生罷課等原因,被校方開除,一同被開除的還有同學張奚若等30餘人。遂後,他便赴上海入理科專修學校繼續學習。後因學校關閉,楊叔吉東渡日本留學。
1908年,為了救國,楊叔吉入東京同文學校讀書。與校友黃興、宋教仁、胡漢民等人結識(此三人均為中國同盟會的領導成員),很快,楊叔吉由黃興介紹重新加入同盟會。1911年春,楊叔吉等十餘人受同盟會東京總部委派,向內地(廣州)運輸軍火。但由於黃興領導的黃花崗起義失敗,運輸軍火的行動被迫停止。根據同盟會總部的指示,楊叔吉接受陝西同盟會領導人井勿幕的委派,於1911年夏天返回陝西策動西安起義。西安起義成功後,楊叔吉奉陝西軍政府之命,又赴商南縣龍駒寨,承擔恢復被破壞的電報線路(西安至漢口)的重任。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最終恢復了軍政府與武昌起義總部的電信聯絡線路。為此,楊叔吉榮立大功一次。返回西安時,恰逢起義軍與前陝甘總督升允率領的甘肅清軍在長武、彬州戰事正酣。情急之下,楊叔吉與宋向辰、王一山等人共同組織炸彈隊,招募700餘人,製造炸彈千餘枚。楊叔吉親自擔任炸彈隊管帶兼二十二標二營管帶,赴興平、乾州、禮泉等地與西路清軍作戰,為扭轉戰局、阻止清軍東進立下了汗馬功勞。
1912年南北議和,清帝溥儀被迫退位。此時,楊叔吉懷著「不為良相,當為良醫」的救國思想,重返日本,在千葉醫科專門學校刻苦鑽研醫術。1915年末,北洋軍閥頭目袁世凱稱帝,建立「中華帝國」,引起全國人民的強烈反對。蔡鍔將軍在雲南發動了討袁護國戰爭,南方諸省(貴州、兩廣、江浙)積極響應。楊叔吉得知消息後,立即停止學業,於1916年毅然回國,參加了反袁逐陸(建章)的鬥爭,直至勝利。半年後,楊叔吉又返回日本繼續學習。1918年,楊叔吉畢業回國。
1924年冬,為響應國民軍北伐,富平駐軍馮子明率部東開,在華陰縣遭到鎮嵩軍憨玉昆師的阻擊。兩軍開戰後,劉鎮華因主力在河南無法調動而向馮子明提出議和,並派楊叔吉和張鵬一為代表,到華縣和馮子明部代表——同盟會會員彭世安談判。楊叔吉、彭世安均為陝西辛亥革命時期卓有貢獻的人物,又是至交好友,二人都希望談判有個圓滿結果。然而,談判尚未開始,劉鎮華就令楊叔吉和張鵬一速回西安,彭世安只好在華縣等候劉鎮華再派代表。就在此時,劉鎮華秘密派人將彭世安騙至營區殺害。楊叔吉得知好友遇害的消息,十分悲憤,他認為劉鎮華陰險毒辣的嘴臉已經暴露無遺,遂辭去劉鎮華委任他的各種職務,於1925年2月離開陝西,經南京、上海、寧波至普陀山,在當地高僧印光法師支持下,楊叔吉辦起了普陀醫院。隨後又與印光法師赴上海、南京,任法相大學和東南大學教授。因早在20世紀20年代初,楊叔吉即研讀過《金剛經》,並隨印光法師研究佛學,造詣頗深。因此,在法相大學任教不久,楊叔吉便赴日本出席了東亞佛學大會。
不為良相 當為良醫
楊叔吉雖對佛學有一定造詣,但畢竟醫學才是他的本職專業。他再三思謀,還是決定從事自己熟悉的醫療衛生工作。於是在有關方面的推薦下,楊叔吉歷任豫軍援陝軍醫院醫官、院長及陝西紅十字會理事長、陝西陸軍醫院副院長、督軍公署醫課長、助醫學校校長、殘廢軍人教養院院長、中國急募賑款大會陝西分會會長、婦嬰收養院院長、西安華西化學製藥廠董事長等職。在繁忙的醫療、賑務工作之餘,他還編寫了《外科看護學》《看護學總論》《日語講座》等書稿。1923年,楊叔吉被派往日本名古屋調查關東大地震災情,他不僅為災民提供了醫療服務和災後防疫知識,還撰寫了《日本大地震紀實》一書,為以後抗震救災提供了翔實、有益的資料。
1927年初,楊叔吉擔任了南京中央軍事政治學校軍醫處處長。「四一二」政變後,國民黨反動派逮捕了黃埔軍校陝西籍學生鄭自毅、袁吉安、李養吾等7人。得到求援信後,楊叔吉親自出面,四方奔走、疏通關係,最終將7位進步學生全部營救出獄。
1931年,應楊虎城之聘,楊叔吉主持陝西政務。先後任省政府參議、省防疫處處長、省衛生處處長等職。當時全省大多數縣都缺乏醫療衛生機構,他便積極協助地方政府組建各縣衛生院、培訓醫護人員、籌集辦院資金。經過多方努力,全省90%以上的縣都辦起了衛生院,為這些縣進一步發展醫療衛生事業奠定了堅實基礎。
1932年,陝西關中地區發生烈性傳染病——虎烈拉(霍亂)。此病來勢兇猛,發病快,且死亡率極高。幾乎是村村發病、戶戶死人。在此情況下,楊叔吉充分利用自己堅實深厚的醫學知識,在組織群眾聯防群治的同時,積極科學地施救,使眾多病人得以康復。抗日戰爭爆發後,楊叔吉出任軍政部十八陸軍醫院院長。他積極組織戰地搶救,而且親自主刀手術,精心醫治傷員,使無數傷病員痊癒後重返戰場,殺敵立功,楊叔吉因此受到廣大抗日官兵和百姓的愛戴和讚揚。為此,于右任先生特意題寫一副「醫病醫心醫身,救人救世救國」的對聯,贈予楊叔吉院長,全面中肯地評價了楊叔吉在醫療事業中的卓越貢獻。軍政部十八陸軍醫院第一分院四站的310名傷兵十分感動,從於老所題的對聯中提煉出「醫國醫人」四個大字,刻成匾額,在1938年元旦贈給楊叔吉先生,作為對先生的真誠感激。此後,楊叔吉在南京開辦了咸寧醫院,並任中央軍事政治學校軍醫處處長,兼任法相大學、東南大學教授。1944年,因不滿國民黨的反動統治,楊叔吉辭去所有職務,專心從事社會防疫工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楊叔吉以滿腔熱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新中國的醫療衛生事業中,在陝西乃至全國衛生界贏得了崇高的聲望。1950年,他擔任西安市紅十字會會長;曾先後擔任中華醫學會理事、中西醫學術交流委員會委員、陝西省衛生局顧問等職。並被派往東歐等國考察學習衛生防疫知識,隨後協助衛生部編著國家防疫工作規劃。1960年,楊叔吉參加了全國群英會,受到周恩來總理的接見。
1966年6月10日,楊叔吉在西安病逝,終年8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