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想修過街天橋,大臣不准;皇帝想拆掉,大臣更不准

2019-04-30     考古軍中馬前卒

過街天橋已經成為現代城市必備的交通設施,其實古人同樣有類似的東西,名曰復道。不過,復道並不是給普通百姓用的公共設施,它一般架設在兩棟高層建築之間,通過復道可以便捷地在兩棟建築之間走動,無需上下麻煩。當然,能用得上復道的,也不會是普通的建築,高等級建築才有這個必要,比如宮殿。

下圖是東漢時期的陶樓,中間以復道連接。

東漢陶樓

史書記載,西漢建立之初,上(劉邦)在雒陽南宮,從復道望見諸將相與坐沙中語。劉邦從復道上看到將軍們發牢騷,說明當時洛陽南宮是有復道的。此外,秦始皇當年在渭河以南大興土木營建宮室,也用了很多復道。杜牧在《阿房宮賦》中所說的「復道行空,不霽何虹」,就是形容秦宮復道的壯觀。

看上去,古代的復道,其實就是為了給皇帝省事兒啊。不過,曾經有一位皇帝修復道,是為了給老百姓減少麻煩。他就是大漢王朝的第二位皇帝,漢惠帝劉盈。不過,劉盈修復道卻是一波三折,我們先看看下面這張圖。

漢長安城結構圖

這是考古工作者根據歷史文獻記載以及實際的考古發掘、勘探工作,復原出來的漢代長安城的平面結構圖。在城的南部,東西並列長樂、未央兩宮,它們之間是一條南北向的大街,由於通往長安城的正南門安門,所以也被稱為安門大街。

漢高祖劉邦駕崩之後,在長樂宮的西南部給他修了廟,名曰高廟,裡面供奉漢高祖的靈位,我們在圖上也可以看到高廟的位置。

當時,漢惠帝主要居住在西邊的未央宮,也在這裡處理政務,而呂太后,也就是呂雉,居住在東邊的長樂宮。作為兒子,漢惠帝需要經常前往長樂宮看望母親。可是皇帝出行非必須常,需要「蹕」,也就是大家在電視劇里經常看到的鳴鑼開道,閒人迴避。

漢惠帝是個好人,他覺得這樣做,每次都大動干戈,很影響普通百姓的出行。畢竟,長安城就那麼幾條大街,而且按照漢代的規定,大街分三道,中間是所謂的「馳道」,只有皇帝能走,群臣百姓都只能走兩邊,在一些特別的地方,才能橫穿大街,這就已經夠麻煩的了,如果皇帝出行再「蹕」一下,確實會給大家的日常生活添麻煩。

怎麼辦呢?漢惠帝靈機一動,在長樂宮和未央宮之間修個復道,從上邊橫穿安門大街,不就解決問題了嗎?自己可以輕鬆跑到長樂宮,也不必擔心擾煩百姓。於是,漢惠帝就讓人在武庫和長樂宮之間修復道。

沒想到的是,武庫這邊剛動工,就有大臣給他提意見,說這麼做是錯誤的!這人是誰?他名叫叔孫通。說起他,在中國歷史上的作用很重要。他曾經當過秦朝的博士,深諳禮儀制度。漢朝建立之後,一幫武夫出身的人不懂禮儀,朝堂之上亂鬨哄。後來,叔孫通找了一幫儒生一起重新制定禮儀,這才讓劉邦第一次親身感受到了帝王的威儀(上一次估計還是他看秦始皇出行時)。

叔孫通為什麼說漢惠帝不對呢?這跟西漢初的一項禮儀有關,叫做「月游衣冠」。具體說來,劉邦駕崩後,埋葬在渭河北岸的長陵之中,長陵陵園裡除了封土,還有寢殿,寢殿里擺放劉邦生前穿過的衣冠。每個月要把這些東西拿回長安城的高廟裡進行祭奠。

結合上面說的高廟的位置,我們不難推測,月游衣冠所走的路,正是安門大街。叔孫通的意思就是,你老爹是大漢的太祖,而這條道,是你老爹衣冠所走的,非常神聖,你怎麼能從它上面跨越??

咱們不管叔孫通這個看法是不是腐儒之見吧,反正漢惠帝一聽很惶恐,覺得自己錯了,就趕忙派人去拆已經修的部分。

沒想到叔孫通再次反對,他的理由是「人主無過舉。今已作,百姓皆知之,今壞此,則示有過舉。」就是作為天子,不該做錯事兒,你現在動工了,百姓都知曉此事,你再去拆,大家就知道你錯了呀!

這下子可真是進退兩難,我估計漢惠帝心裡都想揍叔孫通一頓,原本是一件利民的好事兒,讓他攪和成了這樣!叔孫通不急不慢,給了個建議,就是讓他在渭北的長陵附近再修一座廟,名曰原廟,以後月游衣冠就拿到原廟去,不用進長安城。那麼自然安門大街也就不神聖了,復道可以走了!

漢惠帝聽從了叔孫通的建議。


回顧一下,這事兒真是折騰,最後的結果,除了多修了一座原廟,好像也沒有改變漢惠帝初衷。可是從此後,西漢皇帝都在陵園旁多修一座專門的陵廟,空耗了不少財物。追溯起因,都是叔孫通的多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l9NrMWwB8g2yegNDnMP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