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用智慧拯救家國,錢鍾書將他和漢尼拔相比

2019-10-15     考古軍中馬前卒

公元前284年,燕、秦、楚、趙、魏、韓六國合縱攻齊(「諸侯害齊湣王之驕暴,皆爭合縱與燕伐齊」《史記·樂毅列傳》)。燕國上將軍樂毅大敗齊軍於濟西,攻入首都臨淄,「盡取齊之寶藏器」,齊湣王只得倉惶出逃至衛國。

好心的衛君不但管吃管住,還敬其為尊上,然而自大的齊湣王仍然拿出大國君主的架子挑三揀四,這般不知好歹的人自然被趕了出來。齊湣王先後投奔了鄒國和魯國,但那副找你幫忙是看得起你的樣子,讓他四處碰壁,只好繼續逃難,在莒城落了腳。(「湣王出亡,之衛。衛君辟宮舍之,稱臣而共具。湣王不遜,衛人侵之。湣王去,走鄒、魯,有驕色,鄒、魯君弗內,遂走莒。」《史記·田敬仲完世家》)

在都城被破,國君出逃之際,齊國的各個大城市自然是人心惶惶,但凡有點辦法的人都想辦法逃難。而在都城臨淄,一個不起眼的市政小官為了保全一家老小儘快撤離,對馬車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造,居然獲得奇效。

看過之前文章的朋友可能還記得,先秦時期的車輛大而沉重,適合開闊的平原地區,一旦遇到人多且慌亂的情況,車就很容易出狀況。晉楚邲(bì)之戰時,晉人逃跑途中戰車就陷在坑裡不能動了,馬還盤旋不能前進,還是追擊的楚國人教他們抽出車前橫木,拔掉大旗,扔掉車轅頭上的橫木,才逃了出去,(「晉人或以廣隊不能進,楚人惎(jì,教導之意)之脫扃,少進,馬還,又惎之拔旆投衡,乃出。」《左傳.宣公十二年》)

由此可見,駕車跑路的時候會有多少意外。這個聰明的「臨淄市掾」考慮到人們爭先搶路的時候,長而突出的車軸末端一定會彼此撞擊,導致損壞,於是讓他的族人把車軸兩端的突出部位全部鋸下,並安上鐵箍固定。

果然,逃跑時車輛擁擠不堪,很多人由於車軸被撞壞,無法撤離,紛紛被俘,只有他一家人成功撤退至即墨。由此可見,這位「發明家」真是很聰明的人了,追溯起來,這位小官員還是齊國宗室成員呢,只是到了他這裡已經比較遠,所以撈不著啥好處,跟漢室宗親劉備當年差不多。


燕國上將軍樂毅不虧是一代軍事家,用兵如神,半年內攻陷齊國七十餘城,全國上下只剩莒城即墨垂死掙扎。不僅如此,他對已攻占的地區實行減賦稅,廢苛政,尊重當地風俗習慣,保護齊國的固有文化,優待地方名流;對最後的莒城、即墨也採取了圍而不攻的方針,欲從根本上滅亡齊國。一圍三年,沒有了昏庸殘暴的齊湣王,已入籍燕國的絕大多數齊地人民過得越來越好,毫無抵抗意願,如無意外,再過上兩三年,齊國就會徹底消失,併入燕國。然而,歷史充滿了神轉折。公元前279年,樂毅入侵齊國的第五年,他的伯樂燕昭王去世,其子燕惠王即位,齊國的機會終於來了

此刻,即墨的守城將軍是誰?正是危急時用鐵箍保全全族的冷板凳宗親田單。田單深知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燕昭王已死,樂毅圍城五年而不攻,新王怎能不心生猜疑?於是,他派人去燕國四處散布謠言,說樂毅要自立為齊王。這是多簡單的反間計啊!不過計不在新,好用就行。很快燕惠王換帥騎劫,召回樂毅,為了保命的樂毅直接逃往趙國。

一鼓作氣,田單又耍了幾個簡單的把戲,聚神鳥立神師(用飯菜引飛鳥聚集冒充奇觀,又宣稱上天派來一位神師助齊國獲勝),從而「愚士卒之耳目」(《孫子兵法》),讓全軍士氣大振,惟命是從;本來樂毅的懷柔政策讓齊人無心反抗,田單用計讓士兵們「怒也,能殺敵」,他激燕將割俘虜鼻子,挖齊國人祖墳,導致齊國人同仇敵愾。

這下戰前準備工作就都搞定了。在放出即將投降的煙霧彈後,田單使出了著名的「火牛陣」。他從城裡收集了一千多頭牛,給它們披上有龍紋的紅布,在它們的角上綁好鋒利的刀,然後把漬滿油脂的蘆葦綁在牛尾上點燃。黑燈瞎火的夜裡,一千多頭燒紅了眼的牛沖向燕軍陣地,緊隨其後的是五千精銳。而城裡的人乘機擂鼓吶喊,聲動天地。燕軍大亂潰敗,根本來不及搞清楚狀況。燕國主將騎劫死於亂軍,齊軍不斷反攻,一路收復失地,終於迎接齊襄王(齊湣王之子法章)回都,正式復國。(「田單乃收城中得千餘牛,為絳繒衣,畫以五彩龍文,束兵刃於其角,而灌脂束葦於尾,燒其端…而齊七十餘城皆復為齊。乃迎襄王於莒,入臨淄而聽政。」《史記.田單列傳》)

可能是英雄所見略同吧,在與田單同時代的羅馬和迦太基的戰場上,出現了幾乎一樣的火牛陣。錢鍾書先生在《管錐編》中,曾經把田單的智謀跟漢尼拔相比較,他寫道:

「漢尼拔為羅馬師所困,悉索軍中牛,得二千頭,以乾柴為火把,束角上,入夜燃之,牛駭且痛,狂奔,過處無不著火,羅馬師驚潰,圍遂解。額火與尻火孰優,必有能言之者。」

老爺子提出疑問,在牛角上或牛尾巴上點火,哪個更有效呢?這麼多年了,反正我也沒敢做這個實驗,等著哪個有緣人試過了再告訴我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A76O5m0BMH2_cNUgND9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