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長面前沒有隱私怎能獨立,中國父母最可怕的行為是「不放手」

2020-07-13     貝貝豆育兒課堂

原標題:在家長面前沒有隱私怎能獨立,中國父母最可怕的行為是「不放手」

「文/小姐姐育兒日記(原創文章,歡迎轉載分享)」

周末給趙姐打電話,沒人接,一會她打過來說,剛剛在給彬彬擦背呢,我感到很詫異,彬彬都上小學五年級,自己不能獨立洗澡麼?趙姐說:「不行,他洗得不幹凈,隨便糊弄沖兩下。」天呢!他畢竟是男孩啊!我頓時無語了。

辦公室的人都知道,趙姐幾乎包攬了彬彬的一切,學習、生活事無巨細,都是趙姐在操心,她的聊天話題永遠離不開兒子。彬彬看上去很靦腆,也沒什麼朋友,似乎早就習慣了媽媽的「照顧」,每日按部就班的,根據媽媽的安排進行學習和生活。

我問了一下身邊有孩子的父母,答案幾乎出奇的一致:孩子的一切盡在父母「悉心」照料下,不用說衣食住行,連交什麼樣的朋友,學校表現如何,父母早就妥妥安排好了。在中國父母面前,孩子好似一個透明人。

還記得《虎媽貓爸》電視劇嗎,小茜茜開始學習寫字想買個日記本,爸爸建議買個帶鎖的,方便孩子記一些自己的小秘密,誰知媽媽說,孩子哪有什麼秘密,不僅如此,每天媽媽還要檢查茜茜的日記,在媽媽的悉心照顧下,上著自己不喜歡的興趣班,學一些燒腦的文化課,慢慢的,茜茜終於越來越沉默,直至走向抑鬱的邊緣。

直到此時,媽媽才後悔莫及。大家也反思一下自己對孩子的所謂「愛」,是孩子需要的?還是家長硬塞給孩子的!

面對越來越嚴重的競爭壓力 ,可以理解家長普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唯恐孩子走一點彎路,浪費一點時間。孩子在父母面前,沒有任何隱私,更談不上獨立的思考,一切按照父母預定的軌道來,這樣真的好麼?

一、父母所謂的愛是另一種自私,其實是在剝奪孩子成長得機會

毋庸置疑,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無私的,希望孩子一生順遂,可以彌補自身不完美的人生。但許多父母表達愛的方式錯了,關愛過了頭就成了過度保護和控制。

1、安排孩子生活,規劃人生方向

小到衣食住行,大到興趣交友、擇校就業,直至今天,仍有許多父母殫精竭慮,操心著孩子的一切。孩子的事,家長都要知道,孩子就是父母「畢生的事業。

成千上萬的父母們,重複這種錯誤的做法而不自知,可是,做父母的有沒有想一想,這樣的過度關愛、控制,是孩子想要的嗎?還是父母一廂情願,強加到孩子身上的?

2、不把孩子當成獨立於自己的個體

中國父母普遍認為,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財產,自己的孩子隨便打,至今仍在許多父母觀念中根深蒂固。

有的家長對孩子實行全天候的監視,孩子的自由活動、交友也要接受父母的詢問、允准,不得超出家長的保護視線,父母手中好似有根線,牽著自家孩子的一舉一動,有的家長還美其名曰:「悉心照料」。孩子生生變成了父母的附屬品,沒有了獨立思維。

3、替孩子擋風遮雨,解決所有困難

孩子小時候,中國父母就開始習慣性替孩子解決一切困難,直至孩子長大了,可仍有許多父母已經把替孩子遮風擋雨當成責任、義務,並樂此不疲。

家長們習慣性的認為,孩子離開父母的庇佑會吃苦受罪、上當受騙,哪怕只是一些孩子力所能及的小事,父母也要親力親為。

二、父母的過度關愛控制,其實是孩子獨立成長的毒藥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孩子也會有自己的小天地、小秘密。他們也不是什麼事都願意告訴別人,包括自己的父母。但是如果父母看清不到這一點,仍然事無巨細地關心、干涉孩子的生活,對孩子來講是一場災難,孩子的心理會慢慢扭曲,喪失獨立成長的最佳時期。

等孩子慢慢習慣家長的控制了,業已成年。家長卻又埋怨,孩子沒用,只會啃老,這難道能怨孩子?家長是該好好反思一下了。

1、家長的過度關愛、控制,影響孩子獨立生活的自理能力

有的孩子上高中了,等著媽媽給剝好雞蛋;《變形記》里的巨嬰劉思琪,16歲了,還要家長喂飯;孩子上大學,放假回家行李箱全是髒衣服、襪子;現在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差成了普遍現象,

2、極易扼殺孩子的創造力和自信心

孩子從呱呱墜地,需要不斷探索和實踐,才能培養自我認知能力和創造力;可是,這些寶貴的機會讓父母生生剝奪了。

中國家長出於心疼孩子,或節約時間、不弄髒環境為由,包辦了孩子一切生活事務。孩子被父母剝奪了鍛鍊的機會,何來創造力?做什麼都畏懼,何來自信心?

3、過度關愛下的孩子,責任感缺失

孩子從小被呵護照顧,在父母面前就是弱小、透明的,漸漸地孩子適應了這種生活模式,理所當然享受別人的照顧,父母的操勞,在孩子心目中也是熟視無睹,這樣的孩子即使走向社會,也缺乏責任感和反哺心。

【所以,奉勸這些認為孩子是附屬品,過度關愛控制的父母們,該放手了,孩子有自己的人生,有自由探索、自由生長的權利,做父母的,不應該是控制,而應該順應自然規律,還給孩子自由呼吸的空間。學會做明智的父母,在一旁靜靜關注孩子、協助孩子成長就好!】

三、做明智父母,適度放手,孩子的人生需自己主導

1、家長要尊重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不過線

家長隨著孩子的不斷成長,應該不斷調整心態,明白孩子終將離父母遠去,是獨立的個體,有獨立的尊嚴和人格。只有父母學會我們尊重孩子,不過線,保護孩子的隱私,他才能學會尊重別人融入社會,成長為個性獨立、有自我思想的個體。

2、保持一定距離,保留孩子自己的生長空間

家長要留給孩子自己的空間適當的放手,先從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入手,慢慢讓孩子學會規劃自己的生活和學習。讓孩子有足夠的自我空間,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作為家長,所做的只是引導和協助,不是控制和約束孩子。

3、家長只是導師,不能代替孩子完成人生

很多父母因為擔心孩子還小,不相信孩子,因而直接代替孩子做出各種選擇,完全不給孩子自主選擇的權利。家長需要明白,父母的角色是引導、是護佑,而不是越俎代庖,如果父母包辦一切,那還是孩子的人生嗎?

父母關愛孩子,首先要做到尊重孩子,給他自由成長的空間,從最基本的尊重孩子的隱私開始,培養一個可以獨立自主,有責任擔當孩子。

請父母們學會放手,從小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給他自由生長的空間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kfvVbnMBfGB4SiUwICP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