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這張照片,攝於1961年。
這是在中國共產黨成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一位83歲的老太太經過主席台,在座的毛主席、周總理、朱老總、鄧小平立刻起立迎接。
這位老太太,不僅深受毛主席、周總理等中共領導人敬重,還是國民黨最早的一批元老,是孫中山的親密戰友。
1925年3月11日凌晨一點,孫中山先生自知已時日不多,鄭重地請來了她,將愛妻宋慶齡託付於她,並再三囑託到「吾死後望善視之」。
這份囑託,即是公事,也是私情,只有最信任的人能夠委以重任。
這位被孫先生如此信任、受中共領導人如此敬重的人,就是一代女傑何香凝。
年少果敢非凡,不被世俗束縛
每個時代都有千千萬萬的人,而這千千萬萬的人中,有人流於平庸,也有人在主流和別人的期待之外,找到了最精彩的自我。
何香凝的非凡,從她小時候起,就可見一斑。
1878年出生於豪門大家的何香凝,父母對於她的期待是,成為遊走於「上流社會」優雅又精緻的名媛淑女。
當時的大家千金,各個都纏著小腳,那個時代,小腳才是千金小姐優雅美麗的代表。
可何香凝從小就性格剛毅有主見,還特別愛聽太平天國女兵的故事。這樣的她,怎麼可能會忍受腳上一圈一圈的捆綁,身心從此的不自由!
於是,她與母親開始了拉鋸戰。
白天,母親給她纏上小腳。晚上,香凝就用剪刀把裹腳布剪斷,將那束得緊緊的、長長密密的裹腳布剪成飛花蝴蝶。
母親打她、罵她,搜走剪刀,再把她的腳纏上。
她不哭不鬧,拿出自己平時積攢下來的錢,再買一把剪刀,並藏起來,繼續把裹腳布剪斷。
何香凝面對困境頑強不屈的精神,在那時,初見端倪。
多次下來,父母也拿「執拗」的香凝沒有辦法,只得由她去,放任她長成一雙天足。
解放了雙腳,可以自由自在跑跑跳跳的香凝還是不滿意。她不樂意像一般的富家千金,整日的打牌穿戴,她愛讀書。
在「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社會氛圍里,她不能進私塾讀書。於是天天對父親軟磨硬泡,終於進「女館」讀了幾個月書。後來,她又找來哥哥們的讀本自學。
就這樣,她認識了不少字,並接觸到一些資產階級維新派宣傳的婦女解放等新知識。
《明朝那些事兒》中有這樣一句話:成功只有一種,就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
年少的何香凝早早地就明白這個道理,在混亂的時代里,憑藉著不屈的意志和果敢,逆流而上。
年輕時的何香凝
自愛者,方能為人所愛
年少時展示出的非凡讓香凝在眾多兄弟姐妹中脫穎而出。17歲時,父親就讓她擔任自己的經濟助手,承擔起管理家庭財務的工作。
然而另一方面,父母也在為香凝的婚事憂心忡忡。
在以小腳為美的年代,一雙精緻的小腳就是通往一段好婚姻的敲門磚。
而何香凝的一雙大腳早已傳遍大街小巷,人們甚至稱她為「大腳婆」。這對當時的大家閨秀來說,無疑是一種「污點」。
縱然家庭甚好,一雙天足,也只能讓媒人和豪門公子們望而卻步。
不過,因為一雙天足就望而卻步的豪門公子,也配不上何香凝。上天將她的優秀看在眼裡,必會讓她擁有一位靈魂伴侶。
這位靈魂伴侶,就是剛從舊金山回國的廖家公子,廖仲愷。
廖仲愷的父親廖竹賓是客家後代,僑居舊金山多年。親身經歷了旅美華僑所遭受的種種歧視,深知小腳女人是中國的一種恥辱,所以曾留下遺囑:兒子必須娶個大腳婦女作媳婦。
這一年,19歲的何香凝遇上20歲的廖仲愷,正是天生一對。
何香凝、廖仲愷
新婚之初,何香凝有些惴惴不安,但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和接觸,她發現廖仲愷是一個心地善良、誠摯忠厚,有著耿直性格和強烈的進取心的青年。
廖仲愷設法搜羅各種新書刊給她閱讀,為她指點疑難;何香凝愛好美術,廖仲愷就耐心教她繪畫。
所以,何香凝很快就對自己的婚姻慶幸起來。夫婦二人都羨慕太平天國的革命人物,又都喜愛畫畫和學習詩詞,志趣相同,情投意合。
當時,清貧的廖仲愷在經濟上窘迫,成親後只能修整兄嫂家屋頂曬台上的破屋作為「新房」。
這間房子矮小簡陋,是一間名副其實的斗室,但它高處獨居,完全不受樓下侄兒侄女們嬉笑打鬧的干擾。
何香凝和廖仲愷白天在這裡研讀詩文、談論時事,夜晚一起觀賞清凈明澈的月色。
中秋佳節,皎潔的月光照進小屋,夫妻二人就一邊賞月,一邊吟詩作賦,頗有當初李清照趙明誠「賭書消得潑茶香」的情趣意味。
月色清澈透亮,身邊有與自己志趣相投的愛人,何香凝觸景生情,提筆寫下:
「願年年此夜,人月雙清。」
他倆自得其樂,為了紀念這種既可讀書又便賞月的幽靜愜意的讀書環境,把這間小屋命名為「雙清樓」。兩人的詩畫集也取名《雙清詩畫》,以此來紀念這段美好的時光。
有人評價他們的婚姻,是「天下無巧不成書」的天足緣,何香凝的一雙大腳讓她收穫了知己愛人和美滿的婚姻。
其實,真正意義上,讓何香凝遇到廖仲愷的不僅僅是那一雙未經纏足的大腳,更是她超脫一般女子的思想格局。
自愛者,方能為人所愛,出類拔萃者,必有良人相識。
以廖仲愷、何香凝為圖案作成的紀念郵票
人生最苦的時候,也是最堅強的時候
19世紀末,清政府走向腐朽、衰敗,民族危機也進一步加深。
1898年,也就是廖仲愷和何香凝婚後第二年,戊戌變法失敗,許多青年便紛把目光轉向西方,希望到國外去尋求救國之路,一股「留日熱」隨之興起,廖仲愷也產生了去日本留學的念頭。
可是,出國留學需要不少花費,廖仲愷這時根本無力負擔。
為了湊齊廖仲愷日本留學的資費,何香凝變賣掉自己大部分的珠寶、首飾等嫁妝。
她非常支持丈夫,甚至追隨著丈夫走上了這條布滿荊棘的革命之路。因為,這不僅僅是廖仲愷的理想,更是她一生的追求抱負。
在日本,夫妻二人結識了孫中山,並與之建立了同盟會,一路追隨著他的革命救國事業。
同盟會聯絡通訊、商討革命之事都是在何廖夫妻在東京的寓所里進行的。
他們的房子,成為了同盟會日常工作的聚集地。
這也意味著,他們一家人,包括寶貝女兒,時時刻刻都處在於巨大的危險當中。
但為了落後、愚昧、封建脫離這片土地,為了祖國能如雄獅般覺醒,再苦再難、甚至是有生命危險的生活,何香凝都「甘心忍受,樂之不倦」。
左四為宋慶齡、左五為孫中山(懷中者為廖承志)、右三為何香凝、後排左二為廖仲愷
1922年,留守廣州的粵軍總司令陳炯明叛變,扣押囚禁了廖仲愷。
何香凝四處奔走,向人打探丈夫的下落。
幾經周折,她終於在石井兵工廠見到了被囚禁中的廖仲愷。
廖仲愷衣著凌亂,手、腰和腳都被鐵鏈捆住在了一張鐵床上。一道道被鐵鏈磨出的傷痕,還有被汗污浸透的衣衫。
看到丈夫這個樣子,何香凝心如刀割,曾經一向堅強的女子,也忍不住悲痛的情愫。
回來之後,她到處向人求助,想營救出自己的丈夫。但能求的人都求了,卻只有冷冰冰的「沒辦法」。
一個月的奔波,何香凝心力交猝,甚至患上痢疾,不得不住進醫院治療。
丈夫尚在獄中飽受折磨,加之身體上的疼痛,此時的她,幾近崩潰。
當得知陳炯明要殺害廖仲愷的時候,她再顧不上自己的身體,立馬從病床上起來,再打探消息和想辦法。
在何香凝第三次看望廖仲愷的時候,廖仲愷將一張紙條遞給香凝。
紙條上是一封關於生死的訣別信,廖仲愷在上面對香凝寫道:「後事憑君獨任勞,莫教辜負女中豪。」
這是何香凝一生中最苦的時候,也是她一生中最堅強的時候。
幾經輾轉打聽,何香凝終於得到了8月陳炯明要在白雲山主持會議的消息。
1922年8月18日,大雨滂沱中,何香凝一身濕衣,衝進陳炯明的會場。
陳炯明心中一驚,立馬為何香凝倒上一杯白蘭地,香凝拿起來一飲而盡。
陳炯明又叫來人帶香凝去換衣服,何香凝看穿了他的虛情假意,瞪著眼睛對他吼道:「衣濕有什麼要緊,我今天來,做好了血濕的準備!」
面對在場冷肅的軍官們,何香凝毫不畏懼,厲聲道來陳炯明扣押廖仲愷的無理無據和不仁不義。
我今天上山就沒打算全身而退,至於廖先生,隨便你們讓他活讓他死,但我一定要你們給我一個答覆:究竟是放,還是殺!要殺,就隨你們便;要放,就叫他跟我一同回家。
何香凝的氣場震懾住了在場的所有人,陳炯明擔心把事情鬧大,只好放人。
後來,當何香凝回憶起這件事,她說,這是她一生中取得的最大的勝利。
令人悲痛的是,1925年,廖仲愷在廣州中央黨部門口遭右派刺殺。那時,何香凝就在身邊,丈夫的鮮血灑滿了她的衣衫。
她強忍悲痛,把思念深埋心中,繼承廖仲愷未竟的事業,不曾有絲毫的動搖和妥協。
宋慶齡、何香凝
獨立的靈魂里有著不屈的自我
何香凝還有一個常為人稱道的身份——畫家。
她第一次正式學習畫畫時,是和丈夫在日本留學的時候,在女子美術大學習日本畫。
後來,她追隨孫中山參加辛亥革命,為革命的需要繪製和刺繡軍旗、符號、告示和軍用票圖案等。
她最喜愛畫獅子和老虎,「以示各族人民應如睡獅之覺醒,如猛虎之雄偉。」
她也為女兒取名為夢醒,寓意祖國如雄獅覺醒。
何香凝畫作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蔣介石卻不打算抵抗。
正旅居於德國的何香凝聽到這個消息,馬上趕回國內,呼籲國人啟動自救的行動,甚至,還將自己多年的畫作和珍藏的書畫拿來義賣,組織了「救濟國難書畫展」。
1932年淞滬抗戰時期,第十九路軍跟日軍在上海血戰,蔣介石卻明令拒絕支援十九路軍。何香凝義憤填膺,給蔣介石寄去了一套自己的衣服,還有一首詩:
枉自稱男兒,甘受倭奴氣。不戰送山河,萬世同羞恥。吾儕婦女們,願赴沙場死。將我巾幗裳,換你征衣去!
何香凝說到做到。
戰火燃起之時,已60歲高齡的何香凝站了出來,和宋慶齡一起冒著危險趕到前線,攜手創立了中國婦女抗敵後援會,自任主席,成為抗戰時期最大的婦女抗戰團體。
此時的何香凝為了支援抗日戰爭花掉了大半的積蓄,加之又要照顧三個孩子,日子過得十分艱苦。
在她最難的時候,蔣介石派人送來100萬元。她將錢退回,並附上一句詩:
閒來寫畫謀生活,不用人間造孽錢。
在民國時期,何香凝有很多創舉,比如「三八」國際婦女節,就是何香凝最早引進中國的,堪稱近代婦女解放事業最偉大的先驅。
抗戰勝利後,何香凝又聯合李濟深、宋慶齡、馮玉祥等人發起成立了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簡稱「民革」。
新中國建立前夕,何香凝應周恩來之邀,北上參加新政協會議,當選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成為新中國的重要領導人之一。
建國後,何香凝擔任過民革主席、全國婦聯名譽主席,甚至當選為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副主席,成為新中國不多的女性副國級之一。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何香凝的兒子廖承志也擔任過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孫子廖暉也擔任過全國政協副主席,一家三代出了三位副國級幹部,非常了不起。
1972年9月1日,何香凝在北京醫院與世長辭,終年94歲。
按照她臨終前的遺願,葬於中山陵的廖仲愷墓中,與丈夫合墓,完成了兩人「生則同衾,死則同穴」的約定。
何香凝的一生,既能在柴米油鹽中尋得美滿婚姻,也能在事業上奮不顧身,並於民族的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她面對了許許多多的艱難險阻,但無論前路如何坎坷,她都未曾放棄,也從不向命運屈服。
她在混亂的時代里,活成了最真實的自己。
何香凝,一位被歷史大寫的女子,堪稱一代女俠,也是上個世紀永不落幕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