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221課,只講「步」部的一個漢字:「歲」,這個字,在現代漢語中,已於1986年《簡化字總表》簡化為「歲」,它是現代漢語常用字,因此需要詳細了解,此外,由於古籍中經常用到「歲星紀年法」,今天也順帶介紹一下,如果只想了解歲星紀年法,請看文末所附一章,其他無關興趣內容可以忽略。今天課程內容的詳情如下:
歲。讀suì。《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歳,木星也。越歷二十八宿,宣遍陰陽,十二月一次。從步戌聲。律曆書名五星為五步。」形聲字。本義是星名,即木星,引申為年。
郭沫若《金文叢考》:「就子和子<父下+缶>歳字以覘之,寔乃戉之象形文」,並說「左右二圓點之象形文變而為左右二止形之會意字,而上有政策字以成。是故歳本戉之異文。其用為木星之名者,乃第二段之演進」。又說「由歳星更孳乳為年歳字,由年歳字理孳乳為歳祫之祭名。經諸演進而歳與戉分化,歳失其本義而遂為形聲字矣。」
(郭沫若像)
顯然,郭沫若先生認為它是會意字與象形的孳乳字,與「戉」有親屬關係,是「戉」的象形文字。它然,他的觀察點來源於甲骨文和金文,我們看下字形:
(甲骨文與金文里的歳字)
古人認識到木星約十二年運行一周天,其軌道與黃道相近,因將周天分為十二分,稱十二次。木星每年行經一次,即以其所在星次來紀年,故稱歲星。
(木星在太陽系八大行星中的位置)
古人把木星當作「歳星」用以紀年,實際上,木星圍繞太陽的公轉周期為11.8622年,古人以地球為觀測點,以相對不動的恆星為背景來觀測歲星(當然也包括日、月及其他行星)在天空的運動,發現木星約十二年繞天一周,也就是說,木星每年要行經一個特定的星空區域,古人給每一星空區域起了一個特定的名稱,即「十二次」人們用「十二次」來紀年的方法,叫「歲星紀年法」,當然,這種紀年法是相對較簡單的。
「十二次」周而復始,時代永無停歇,早期典籍里的「歲在某某」(比如《左傳》)就是按這裡的「歲星紀年」來記載年份的。
(木星)
歳的本義是星名,即木星。即《說文》所說的「十二月一次」。比如《左傳·襄公二十八年》:「歳在星紀,而淫於玄枵。」杜預注稱:「歳,歳星也。」這看,這裡的紀年,就是說歲星應當在星紀位置,但已經過頭到了玄枵位置。這裡的「星紀、玄枵」都是「十二星次」的名稱。
周代以前,人們稱年為歳,這其實是歳的引申義了,取的就是木星運行一次的意思。到了周代以後,歳一般用為年的通稱。比如《書·堯典》:「期(期的異體字),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歳。」比如《漢書·陳湯傳》:「發民作城,日作五百人,二歳乃已。」又比如柳宗元《捕蛇者說》:「其始太醫以王命聚之,歳賦其二。」這兩例中的歳,指的就是年。
(柳宗元像)
歳又有其他用法,比如:(1)歲月;時光。比如《論語·陽貨》:「日月逝矣,歳不我與。」歲月流逝,時光不等人!又比如《楚辭·九辯》:「歳忽忽而遒盡兮,老冉冉而愈馳。」時光匆匆又將盡,衰老漸至人漸損。
(2)年齡。比如《北史·柳遐傳》:「遐幼而爽邁,神采嶷然,髫歲便有成人之量。」髫歲指童年,柳遐在很小的時候就有成人之量。又比如王安石《揚子三首》之二:「歳晚強顏天祿閣,只將奇字與人言。」天祿閣,是中國古代傳統建築名,屬於中國最早的國家圖書館。大意說他晚年就只讀書做學問了。歳也指一生。比如《史記·孔子世家》:「優哉游哉,維以卒歳。」悠閒自在地消磨一生。
(3)用作量詞。表示年齡的單位。比如:八歲的孩子。《莊子·漁父》:「(孔)丘少而修學,以至於今六十九歲矣。」(我)從小就研究學問,到現在,已經六十九歲了。
(4)一年的農事收成,年景。比如:豐歲;歉歲。《左傳·哀公十六年》:「國人望君,如望歳焉。」杜預注稱:「歳,年穀也。」國人們盼望您好像盼望豐收一樣。
(豐歲)
此外,歳還是姓氏,《續通志·氏族略七》:「歳,明河南鄧州有歳氏。」
歳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歳字的小篆寫法)
附:歲星紀年法
上面說了,因為木星每十二年運行一周,所以人們稱木星為「歲星」或「太歲」,它既是星辰,也是中國民間奉祀的神祇之一,人們給「十二次」又分別取了名字,它們分別是:「星紀、玄枵、娵訾、降婁、大梁、實沈、鶉首、鶉火、鶉尾、壽星、大火、析木」。這樣就可以用「歲在某某」紀年了,這種上古的紀年方法,即「歲星紀年法」,這「十二次」是將黃道附近的一周天按由西向東的方向平均劃分為十二等分:如歲星在某一年運行至星紀區域,這一年就記為「歲在星紀」。翌年歲星又運行至玄枵區域,該年就記為「歲在玄枵」,以下類推,十二年循環一次。比如《國語·晉語四》「君之行也,歲在大火」就是用歲星紀年的例子。
(天干地支對照表)
到後來,人們發現「歲星紀年法」有缺陷,比如記載「歲在某某」,十二年後,又會有一個同樣的年份,相對於漫長的歷史來說(甚至相對於一個人的一生來說),十二年並不是一個特別長的周期,因此,「歲星紀年法」的「歲在某某」會有準確年份指代不清的弊端。於是「歲星紀年法」被「干支紀年法」取代,因為人們又發現「歲星」(木星)實際上是以六十年為運轉大周期的,十二年只是一個小周期,於是又發明了「干支紀年法」,干支紀年以天干地支搭配,六十年一個周期,人的一生大致也不會經歷兩個以上的六十年,所以,干支紀年法相對「歲星紀年法」要科學得多了。
既然都是紀年方法,人們為了打通「歲星紀年法」和「干支紀年法」,又細細地給它們做了對應關係,《爾雅·釋天》里記載:
1、十天干:太歲在甲曰閼逢,在乙曰旃蒙,在丙曰柔兆,在丁曰強圉,在戊曰著雍,在己曰屠維,在庚曰上章,在辛曰重光,在壬曰玄黓,在癸曰昭陽;
2、十二地支:太歲在寅曰攝提格,在卯曰單閼,在辰曰執徐,在巳曰大荒落,在午曰敦牂,在未曰協洽,在申曰涒灘,在酉曰作噩,在戌曰閹茂,在亥曰大淵獻,在子曰困敦,在丑曰赤奮若。
是不是頭大,的確不好記。我們可以舉例子:比如《資治通鑑》是通史,為了避免以某一朝代的年號為紀年標誌的尷尬問題,他就用了這種歲星紀年與天干紀年法結合的紀年方法,比如開篇:起著雍攝提格,盡玄黓困敦,凡三十五年。意思是從戊寅年起,到壬子年止,共計35年。
(《資治通鑑》書影)
再比如,王福庵先生不止刻過一方「上章敦牂」的印章,實際上也是紀年印章,對照下來,其實就是庚午年(1930年):
(王福庵「上章敦牂」印兩方)
我們經常在典籍中看到「歲在某某」的說法,早期典籍是歲星紀年,對照歲星紀年即可,後期典籍的「歲在某某」是干支紀年法,比如著名的《蘭亭序》有「歲在癸丑」:
(《蘭亭序》里的「歳」字)
細心的人會發現,王羲之《蘭亭序》里的歳字,寫作「歲」,這並不是他寫錯了,而是因為歲實際上是歳的異體字,它的正體就是今天我們要講的「歳」字的寫法。
讀完今天的課程,當我們再遇到歲星紀年與干支紀年打通的紀年方法,我們就不至於一頭霧水,不知所云了。
(【說文解字】之221,部分圖片引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