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我見證」食鹽的產品單一到種類豐富 鹽業發展見證生活變化

2019-12-17     伊州區微生活


鹽是人類延續生命的必需品,近幾十年來,隨著社會發展及人們生活水平提高,食鹽從單一顆粒加碘鹽發展到現今適應各種消費需求的綠色精製加碘鹽、低鈉鹽、天然硒鹽等幾十個品種,這些變化,鹽業人是最直觀的見證者。



近日,本報記者採訪了一位「鹽二代」,請他講述從產品單一到種類豐富,見證到的變化。


12月9日,鹽業公司副總經理宋振虎介紹目前生產的多個系列產品。


12月9日上午,在哈密鹽業有限責任公司(下稱鹽業公司)分裝車間裡,3名工作人員正在全自動封裝生產線旁巡視,整套生產線從稱重、封口、傳送、打包等工序全部實現了自動化,一袋袋300克包裝的「精製天山湖鹽」飛快地從傳送帶上掠過,工作人員只需隨機進行計量、分裝抽檢。「以前的分裝車間一個班組要24人,一天僅能分裝8噸食鹽,現在一個班組就5個人,一天能分裝21噸。這樣的全自動封裝生產線我們有3條。」鹽業公司副總經理宋振虎說。


上世紀90年代中期,哈密鹽業公司分裝車間,工人們正在手工操作封口機對袋裝鹽進行分裝。(鹽業公司提供)


今年40歲的宋振虎是個「鹽二代」,他的父親早在上世紀60年代就在哈密東鹽湖鹽礦從事鹽業工作,2000年起,宋振虎也成為了一名鹽業人。

「幾十年前哈密鹽業生產工藝簡單,技術落後,也非常辛苦。」宋振虎說,他的父輩們當年用十字鎬、漏鍬、漏耙等工具挖鹽、曬鹽,生產出粗顆粒鹽後,粉碎成細顆粒供應市場,零售時連包裝都沒有,「以前食鹽是散稱的,白色鹽好一點貴一些,黑色鹽雜質多但便宜,消費者那會只能憑顏色去分別。」


而食鹽的變化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1994年,為消除我國大部分地區的碘缺乏病,我國實行了食鹽加碘政策。1996年,國家出台食鹽專營制度(1996年5月27日國務院令第197號發布)後,食鹽的種類開始增多並朝精細化方向發展,哈密鹽業也隨著社會發展進入快車道。

「哈密湖鹽處於大漠深處,幾乎沒有任何污染,品質也高,在全國都非常有名。」宋振虎說,國家實施鹽業改革後,哈密鹽業公司利用本地湖鹽資源優勢,順應市場逐步開發出「西域湖鹽」「天山湖鹽」「天山貢鹽」「低鈉天山湖鹽」「天山雪精鹽」等8個大類、十多種規格包裝的中鹽牌系列食鹽產品,除了滿足本地銷售外,還遠銷內地多個省份。


12月9日上午,鹽業公司分裝車間,袋裝鹽在全自動封裝生產線傳送帶上快速掠過。

20多年來,人們對食鹽消費經歷了「鹽是鹹的,能吃就行」到「少吃鹽,吃好鹽」的轉變。科學食鹽、健康用鹽的生活理念已深入人心,而鹽業生產也從手工生產逐漸革新為機械化、自動化的現代生產工藝,對此宋振虎說,小小一代鹽,從產品單一到種類豐富,也能從一個側面見證了生活的巨大變化。



來源:哈密日報

文圖:李文龍

編輯:譚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kKmwFW8BMH2_cNUgCNqn.html


油價有大變化

2020-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