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就要到了,大家打算怎麼過呢?是待在家裡陪家人聊聊天?還是去看一場新年的賀歲電影?又或者你已經有了出門旅遊度假的打算……
美麗的苗寨,你可曾來過?千年的鼓樓,你可曾來過?長桌宴不散,你怎捨得走?走遍神州大地,最美的還是黔東南!大自然用它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多少千姿百態的俏石靈璧,還有那山山水水串接起來的村村寨寨,無一不是黔東南的魅力所在。
這個春節,來黔東南體驗一場凈心之旅。享受這裡山山水水的美麗,感受當地苗族、侗族的淳樸人文,忘卻一切煩惱吧!
山水之美
如果你痴迷於自然的鬼斧神工,那你千萬不能錯過黔東南!
雷公山
雷公山景區是苗嶺山脈的主峰,位於雷山縣境內,海拔 2178.8 米。整個雷公山群峰山巒重疊、溝壑縱橫,原始森林遮天蔽日,林海一望無涯。
雷公山日出、霧凇、佛光早已蜚聲海內外,響水岩瀑布三級重疊,如同一道白練懸掛在蒼莽林海間。遊覽雷公山風景線,會讓你領略「回歸大自然」的真正含義。
龍泉山景區
龍泉山景區位於丹寨縣城西郊 1 公里,主峰海拔 1475 米,森林覆蓋率達 57%,年平均氣溫 14℃,冬暖夏涼。
圖源/丹寨縣政府辦
景區包括龍泉山寺、萬畝杜鵑、龍洞等自然景觀,以及寺廟、樓、台、亭、閣、碑刻和 999 級台階等人文景觀。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融合的龍泉山,一定會讓你不虛此行。
圖源/新華網 楊文斌 攝
香爐山
香爐山是凱里市著名的歷史文物景觀,山體景觀獨特,四面石崖嶄絕,勢如香爐狀。山上有觀音洞、觀音閣、玉星廟等古建築遺址,歷代文人墨客曾在此留下不少墨跡碑文和石刻摩崖,有「黔陽」第一山之稱。
圖源/凱里新聞網
這裡的花草樹木、潺潺細流、青煙細霧、寂靜寺廟……無一不令人沉迷。在這裡將煩惱拋卻,沉澱從城市喧囂脫離出來的心。
圖源/凱里新聞網
舞陽河
舞陽河以峽谷秀水為主體,有險峽、奇峰、怪石、溶洞、清泉、碧水、伏流、瀑布等令人叫絕的迷人勝景 40 余處,1988年8月經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風景名勝。
來到舞陽河,不夜遊一番絕對是一件憾事。想像一下,河中蕩漾的都是兩岸的七彩霓虹,頭上懸掛的是一輪明月,吹著河風,品位歷史,所有的煩惱都可以拋諸腦後。
龍鰲河
龍鰲河為國家級水利旅遊區,自然風光旖旎多姿、歷史文化沉澱深厚、民族風情古樸濃郁。東晉時傳入的思州儺技儺戲傳承至今,被譽為「東方的神秘」、「世界上最寶貴的文化遺產」。
圖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楊雲 攝
中木召古莊園遺址氣勢恢宏、神秘莫測,加之 3 個特大特長的萬米溶洞,使得龍鰲河風景名勝景區山水風光與歷史人文景觀形成絕妙組合,實為大家遊山玩水、尋幽訪古、旅遊休閒、度假娛樂的好去處。
圖源/新華網
八舟河風景區
八舟河風景區位於黎平縣高屯鎮境內,總面積約 40 平方公里。景區以高屯鎮為中心,高屯一面依山,兩面傍水,懸崖峭壁,秀麗險要,古為屯兵之所,
春夏青山碧水,秋冬紅葉映霞,景色綺麗,如詩如畫。
圖源/貴州文明網
遊覽八舟河,可以盡享迄今為止發現的世界最大天然石拱橋「天生橋」、三什江羊角溪峽谷、平湖飛瀑仙人岩、少寨溶洞群、灣寨古銀杏和墨門山水庫等震撼美景,自然之美在這裡被展現得淋漓盡致。
圖源/黎平縣委宣傳部
神秘村寨
若你喜歡探尋奇聞異事,那黔東南完全符合你的期待!
岜沙苗寨
大家都知道國家禁槍,但在岜沙苗寨里,每一位漢子都擁有一把自己的獵槍。這個被稱為「最後一個槍手部落」的村寨,難道你不想去一探究竟嗎?
就連未成年的小朋友都擁有自己的短槍。據悉,在以前的生活中,獵槍是用來狩獵的,而現在主要用於重要慶典活動時表演和展示。
圖源/黔東南新聞網
頓洞村
頓洞是黎平縣的一個小村寨,村裡有一口神奇的泉洞,據說過往行人只要對著泉洞喊一句:「羊老爺,放口水出來喝嘞」,不一會,泉水便會汨汨而出……
圖源/川行無疆百家號
相傳乾隆曾路過頓洞寨腳,口渴難忍時遇到當地羊龍化身的老人,喝下了整整三葫蘆水。於是口封龍公羊性善,可保寨安山。此後,羊公喊水泉更加靈驗,只要向「羊公」乞水,必有回應。如今,每年農曆 6-7 月,頓洞村的村民們都會舉行隆重的喊泉水節祭拜「龍羊公」,以求來年風調雨順。
圖源/360個人圖書館 我心自有明月在
地捫村
黎平縣地捫村以吳姓為主,全部為侗族。村寨以山為背、以水為基,與秋水、農田、山林及長天融為一體,形成一幅靜謐祥和的畫面。但藏在這片寧靜的村寨之下的,是家家戶戶吊腳樓下陳放的一具具棺材。
圖源/貴州都市報
在地捫,每個人從出生開始即與一棵被指定的樹木相連。從此人與樹木共同生長,待他或她年滿 40 歲時,這棵樹木即被砍來成為給他或她製作棺材的木料。他們面對死亡的態度,是那麼的令人印象深刻!知生死,而安天命,死亡不再具有恐怖的氣息,隨處可見的一具具棺木不過是靈魂擺渡的方舟。
圖源/多彩貴州網
世外桃源
若你嚮往世外桃源,這個春節來黔東南絕不後悔!
增沖侗寨
増沖侗寨地處從江縣,是一個隱藏在深山裡,一年四季山清水秀、禾香魚肥的自然村,自建寨至今已有 1000 多年歷史,有「隱藏著人類文明的侗寨」的美譽。
寨子四周青山環抱,棟棟吊腳樓依山傍水,似一幅恬靜的田園風光圖。「回歸自然,返璞歸真」,就是增沖侗寨的真實寫照。
加車村
從江縣加車村,是個被梯田層層環繞且至今還保留完整的苗族村落之一。村寨里建有錯落交叉的吊腳樓,樓與樓之間是光亮、古樸的石板路。
圖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吳德軍 攝
加車村的百畝梯田,組成了一幅絕美的梯田景致。古樸的吊腳樓與梯田和諧交融,清晨還可以看到一縷縷的青煙,那是村寨里生活的氣息,仿佛世外桃源。
堂安侗寨
堂安侗寨三面環山,山腰間的民居依山就勢,懸空吊腳、井然有序。寨中的鼓樓、戲樓、吊腳樓民居、石板路、古瓢井以及水碾、石碓、紡車等古樸典雅的實物,以及寨子的每個角落,都蘊藏著深厚的侗族文化。
圖源/黔東南州民委
從肇興前往堂安的路上,漫山遍野,除了茂密的森林,到處是風景入勝的梯田。這個梯田,就是傳說中「藏在深山中的堂安梯田」。
民俗風情
若你想過一個不一樣的年,來黔東南體驗不一樣的苗族、侗族春節吧!
苗族春節
黔東南苗族除過苗年外,也過除夕、春節和元宵。進入臘月,家家戶戶,無論貧富都為過年忙碌。初八日殺豬、腌臘肉、香腸、煮豆豉。隨後即磨糯米漿做粑果,蒸糯米作甜酒、米花,以飴糖做各色糖點,打糯米粑、蒸黃糕粑等等。
圖源/探秘黔東南
除夕日外出親人都須趕回,合家團聚。晚餐時以隆重禮節祭祖,燒盈尺大燭,放鞭炮,菜肴豐盛,舉家飲酒互祝,其樂融融。其夜全家淋浴,圍爐敘話,徹夜不睡,謂之守年。
初四五即開始玩花燈、獅燈,龍燈,十五稱為過大年,夜晚各鄉悉集於城競舞過市,有時通夜達旦,過此日則焚燈。十五夜多數人家以湯糰宵夜,以示團圓之意。
圖源/探秘黔東南
侗族春節
侗族過春節與黔東南境內各民族一樣,時間與漢族春節相同,但年節的形式與內容卻自有其特點。黎平縣侗族過春節,侗族諺語這樣描述:「二十七掃房角,二十八扯豬腳,二十九揉粑坨,三十晚上全家樂,大年初一『勞堂確』(多耶祭祖),初三過後『月戲賀』(做戲客)」。
圖源/當代先鋒網
吃過年夜飯之後,男人們便都到寨中鼓樓里的樓火邊「守歲」,子夜一過便擊響鼓樓上的「法鼓」,以此除舊迎新。大年初一清早,各家的姑娘和婦女都要到井邊挑一擔泉水,並用新年的第一擔泉水給家人煮油茶吃。中午,人們要扛著鳥槍、拿著鞭炮、鐵炮到村口土地祠和田壩上去,朝著西方鳴槍放炮。
圖源/當代先鋒網
溝溪一帶侗族,有敲鑼打鼓鬧新春的習俗。「鬧年」主要工具為鼓、鈸、鑼、號等,響器數量越多越好,響器音量越高越佳。諸多響器齊擊,聲音震耳欲聾、響徹雲霄。
圖源/當代先鋒網
美食誘惑
若你喜歡嘗試特色美食,黔東南幫你開啟一場美食誘惑之旅!
酸湯魚
苗族獨有菜品,入口酸味鮮美,令人胃口大開。一般以加入特製糟辣椒和本地中草藥,借番茄酸烹出自然酸湯,然後將清洗的活魚下鍋煮。
從江香豬
它是中國珍貴的微型地方豬種,具有瘦肉厚、纖維細、脂肪顆粒小、香味濃郁,僅產於「中國香豬之鄉」——黔東南從江縣。
牛、羊癟
這是黔東南非常奇特的一種食品,將牛和羊的胃液取出並過濾乾淨,再將牛羊肉烹制好,放入適量。此菜入口微苦,有健胃、祛熱和助消化的功效,被黔東南少數民族視為待客上品。
圖源/貴州旅遊在線
社飯
社飯是一種特製糯米飯,臘肉切成粒,加以蒿菜、花生、干豆腐、生抽等,拌入蒸好的糯米飯中,再蒸一次而成。
特色產品
若你想給一段旅程留下紀念,不如把黔東南的特產帶走吧!
丹寨縣靈芝
它具有很高的天然藥用價值和食用價值。近年來,丹寨縣大力發展靈芝特色種植業,為當地農民開闢創收新路徑。
圖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施秉縣太子參
施秉縣的太子參以色澤好、藥效佳、個體飽滿等優良品質,受到各地藥商青睞。2004年,施秉太子參獲得國家 GAP 認證和貴州省「十·一五」農業科技十大成就獎。
圖源/藥通網
岑鞏縣鐵皮石斛
它富含多糖、胺基酸等十多種生物鹼,鈣、鉀、鈉、鎂、鋅、鐵等幾十種營養元素,各方面營養成分都非常高。
圖源/中國林業新聞網
天柱縣鉤藤
鉤藤是一種藥材,種植技術含量低,只需簡單的除草、施肥就可以了。有清熱平肝、息風定驚的作用。
圖源/多彩貴州網
黎平縣青江天麻
黎平縣以山林為主,近年來,當地依託綠色山林優勢,持續發展黎平青江天麻產業,青江天麻的名氣已經打響。天麻種植也成為黎平縣主要脫貧產業、農戶增收的主要途徑。
圖源/康美中藥網
凱里平良貢米
平良貢米,生長於千米高山綠色梯田,米粒均勻整齊,米粒長型、晶瑩剔透,有光澤,含鋅、硒等微量元素。飯粒伸展均勻,油潤光亮,軟硬適中有彈性,冷飯不回生,味美清香,口感好。
這裡依山傍水、風景秀麗,這裡有飛檐翹角、古樸堅固千年鼓樓,這裡有壯觀的百里梯田、大氣的瀑布,這裡有熱情的居民、淳樸的民風。這裡是黔東南,曾被聯合國推薦的最值得去的地方之一,被譽為人類疲憊心靈最後的棲息地!
這個春節來黔東南旅遊,沒有外人的侵擾,沒有俗事的煩憂,沒有生存的雜念,只有滿滿的治癒!
圖源/黔東南州人民政府官網 禹俊濤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