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檔案:
張啟明,男,漢族,生於1969年2月,二級警督。
1987年參軍入伍;1996年3月,從原畢節市農機局考調到公安部門工作,先後在原畢節市公安局巡警大隊、市東派出所等部門工作,現為七星關區強制隔離戒毒所民警。
2005年,他英勇制止了一起尋釁滋事犯罪行為,貴州省公安廳授予其個人一等功;2006年,獲原畢節地委「全區政法系統人民滿意十佳政法幹警」榮譽稱號。
8月14日,陽光透過戒毒所洗衣房外的玻璃,張啟明做完手頭工作,站在洗衣房外習慣性地抬頭仰望……
這陽光的美好,張啟明最有體會。
14年前,他因公負傷,右眼失明,左眼視力受到嚴重影響,在康復休養一年後,他主動申請調換了工作崗位,繼續奮戰在公安一線;2018年,他又不幸罹患絕症,面對病魔,他依然選擇堅守,一邊努力工作,一邊與病魔抗爭。
家人心疼他、擔心他,他卻反過來安慰家人,「一個人喪失了理想信念才是絕症!」
而究竟是什麼樣的信念支撐著他?近日,我們走近這位平凡崗位上的民警,一同聆聽他對公安工作的擔當,對生命的敬畏。
從軍綠色到藏青色
肩扛一樣的責任
警察,是小時候種下的一個夢想。
張啟明的父親是一名南下幹部,祖籍陝西西安。從小,軍人出身的父親不僅教導張啟明兄妹幾人要努力學習,在生活中還常常教導他們做人要有正義感,與人為善,遇見不平事要敢於出手相助。
正是這樣的家庭氛圍,影響了他一生的選擇。
「我的父親和兩個哥哥都當過兵,聽父親講述過往,看他們英姿颯爽的樣子,讓我也十分嚮往軍營。那個時候就想,不管成為軍人還是成為警察,都能保一方平安。」1987年11月,年滿18周歲的張啟明應徵入伍,成為陸軍一員。
1990年,退伍後的張啟明到原畢節市農機局工作。1996年3月,原畢節市公安系統面向社會招考工作人員,通過努力,他如願進入公安隊伍。
「警察就要保護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服務群眾,除暴安良。」這是張啟明從警23年來一直恪守的職業素養,他不忘初心,用實際行動詮釋一名基層民警對「服務人民、執法公正、紀律嚴明」總要求的深刻含義。
在市東派出所工作期間,張啟明負責管轄麻園下段社區。當時轄區內有多家宵夜城、歌廳等娛樂場所,人員流量大、治安狀況較為複雜。對此,他經常深入責任區摸情況、查社情,宣傳法律知識等,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只要接到群眾的報案或求助,不論白天黑夜,颳風下雨,他總是第一時間趕到現場為群眾排憂解難。
期間,他先後為轄區群眾送證辦證達1200餘人次,親自組織和參與破獲了大批大案要案,抓獲數百名違法犯罪嫌疑人,收戒吸毒人員200餘人次,為轄區群眾挽回經濟損失數十萬元。
…………
從底色為軍綠色的肩章換成了藏青色,都扛著一樣的責任。不管是從軍還是從警,張啟明的選擇始終是維護正義,服務群眾。
一手捂住右眼
一手死死抓住犯罪分子
一聲槍響,打破了張啟明完整的世界。
2005年9月23日,張啟明下班回家,行至七星關區擁軍路時,一群人聚集在一起,不時發出污言穢語。走近,三四個人正在暴力毆打一名川路車司機。見狀,身著便裝的他沒來得及想太多,加快步伐向前跑去,一面疏散圍觀群眾,一面制止不法行為。
「我是警察,你們趕緊住手,趕緊停止毆打……」
豈料對方非但不聽,還口出狂言,甚至與張啟明發生肢體衝突。張啟明赤手與對方三四人搏擊,眼看快要制服對方。突然,其中一名黃髮青年掏出一把自製手槍,對準張啟明的頭部,並扣響了扳機……
「砰」的一聲,四下譁然,張啟明感受到外物猛烈一擊,瞬間鮮血嘩嘩地流著,他忍著強烈的劇痛,一手捂住右眼,一手死死抓住其中一個犯罪嫌疑人。
「不管是下班時間去管『閒』事,還是受傷後死活不放對方的手,都是當時的一種下意識行為,沒有想太多,一心就想把他們抓住,不能讓兇手逍遙法外,更不能讓兇手再去傷害無辜群眾。」張啟明說。
直到其他同事趕到現場,張啟明一下昏倒在地,但手仍死死拽著犯罪嫌疑人不鬆開。
「我聽到消息,衝到現場時,他的右眼晶體已經脫落了,當時我就知道他那隻眼睛保不住了。」張啟明的妻子王寧敏語氣低緩,「那是怎麼都想不到的事情,我忍著一路送他到醫院,直到他進了CT室,一聲就哭出來了,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
當時,張啟明年僅36歲,妻子下崗待業,孩子才上小學四年級。「感覺天都要塌了,現在想起,真不知道是怎麼熬過那段時間的。」王寧敏說。
手術後,張啟明昏迷了兩天後才逐漸有了點意識,家人懸著的心才放了下來。生命總算保住了,但卻永遠失去了寶貴的右眼。
在貴陽康復期間,一次,張啟明和妻子在路上看到一小群人發生矛盾,他又忍不住上前去勸導一番。妻子趕緊追了上去,生怕他再發生什麼意外。
「這是職業習慣。」對張啟明來說,那一槍並沒有動搖他繼續履職、履好職的信念。
用一顆火熱的心擦亮獎章
「要有一顆火熱的心才能把這份職業干好。」張啟明用行動擦亮了獎章。
那次案發後,參與作案的其餘幾名嫌疑人被迅速抓獲歸案,張啟明由於表現英勇,省公安廳授予其個人一等功。
面對榮譽,張啟明深感擔子又重了。康復一年後,他本可以在家繼續休養,但本著對職業的熱愛和工作的執著追求,他找到領導,申請調往戒毒所繼續工作。現在,他主要負責戒毒所後勤管理及20餘名在戒人員的管教任務。
由於視線嚴重受到影響,張啟明常常高一腳低一腳,穿涼鞋把腳趾頭打出血的事時常發生,開水也要試著慢慢倒。這極大影響了他的生活,但他從不因此推脫任何該做的工作。在所里,任何人提起「張伯」(大家這樣稱呼張啟明),都被他的精神感動著。
「他每天早上來個天不亮,晚上去個月亮上,不僅對人好,做事還特別精細。生病後,也跟沒事人一樣干工作,特別積極樂觀。和他這樣的人一起,很輕鬆。」共事近13年的同事李鋼糧中肯評價道。
「戒毒所後勤工作無小事,一出事就是大事。食堂伙食做好了,後勤工作充分了,不僅保障了在戒在押人員的身體健康,還能讓民警安心工作。」張啟明說。
目前,全所在戒在押人員有400多人,多的時候達700來人,全所生活用品的採購、飲食調整、設施管理都是煩瑣的任務,但張啟明從來不叫苦、不叫累。
但他這樣忘我的工作,家人心痛,同事擔心。因為——
2018年1月,張啟明在重慶被確診罹患肺腺癌中晚期。
堅守在公安基層一線
直到身體不允許
2018年1月,張啟明咳嗽得厲害,由於工作時間忙遲遲沒去醫院。妻子十分擔心,在其反覆督促下,他終於抽了個時間去醫院檢查,剛做完肺部檢查,接到單位電話,留下妻子一個人等結果,他隨即走了。
過了好一會,王寧敏拿到片子就趕緊拿去給醫生看。「當時,醫生先讓我做好心理準備,說情況不太樂觀,疑似癌,建議到貴陽或其他地區的醫院做進一步檢查。」王寧敏內心一度恐慌。
之後,他們在網上預約了重慶第三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的號,帶著極度複雜的心情到了醫院。經過各項檢查,被確診了。
當天,王寧敏一個人先去取結果,知道結果後的她手顫抖,心一下沉了……
「真是那個嗎?」看到妻子凝重的表情,張啟明似乎也明白了。
「嗯。」王寧敏勉強擠出一個字。
「我去上個廁所。」張啟明立即轉身,一向挺直的背影消失在熙熙攘攘的醫院走廊……
那一刻,張啟明內心翻騰,想到這輩子未盡的職責,想到還沒大學畢業的兒子,想到一直在為自己付出的妻子,他從未有過的壓抑湧上心頭,「如果我倒下了,家庭怎麼辦?孩子怎麼辦?」
張啟明不斷調整自己狀態,10多分鐘後,他回去找到妻子。夫妻倆沉默不語,向醫生辦公室走去。醫生建議他先採取藥物治療,定期複查身體各項指標。
從醫院回來後,張啟明選擇堅守崗位,他開導妻兒:「沒有多大點事,天垮不下來,說難聽點,2005年那一槍如果打偏點,我早死了。這幾年都是撿到活的!」
領導和同事們都勸他在家休養,他卻反駁道:「所里人手本來就少,我休息了,其他人就要承擔更多的工作。趁著身體還撐得住,應該努力多做點事。」該所副所長鍾巍介紹,張啟明生病以來,除了到醫院檢查、輸液時間外,從沒有請過假。
這是作為軍人和警察鐵一般的擔當。張啟明每天拖著服藥後浮腫的身體,依然樂觀地工作著。
軍功章上也有妻子的一半。去年11月以前,他每月醫藥費高達5萬餘萬,掏空了家底,「那段時間,真是吃了上頓焦下頓。」王寧敏說,好在他服用的藥進了醫保,現在每月只花三四千。
在王寧敏看來,「既然選擇了當警嫂,哪怕再艱難,也要全心全意支持他。」不僅支持丈夫帶病工作,也理解了丈夫延遲退休——
張啟明今年51歲,工齡33年,儘管身患重症,抑或是滿足退休條件,他依然忠於初心——堅守在公安基層一線,直到身體不允許。
記者手記:
心懷敬畏,每一個採訪對象都是記者「在路上」的一盞明燈。
在整個採訪中,能真切感受到張啟明對職業的熱情,對工作的擔當,對生活的熱愛和豁達。他爽朗的笑,及對自己工作的自信感染著我們。
當年失去右眼,他坦然面對,沒有掉過一滴淚。但談到自己確診罹患癌症時,錚錚漢子張啟明的話音有些許顫抖,眼角微微泛出淚水,我的喉嚨隨之一哽,眼淚也流了下來,深深覺得命運對張啟明非常不公平。
「既然這一切都發生了,不要想太多了,該做的工作還是要做,按時吃藥、複查,讓組織、讓家人都放心。」張啟明說。
張啟明心中的光和信念,不僅支撐他走過人生兩次重創,也給予身邊人一股強大的能量———真正的勇士,敢於直面人生所有困苦。
他把自己當成一個正常人活著,高質量地活著。戰勝病魔,也不是沒有可能。
加油,張伯!(來源/畢節日報 記者/王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