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養鵝的模式和實例

2019-07-21   鄉村三農小書屋

一、鵝的生態放養

1.生態放養的特點

生態放養是指雛鵝在舍內飼養一段時間脫溫後,在外界溫度適宜、放養地有一定青草、野菜等生長時,將鵝散放飼養在樹林(圖1-1)、果園、山地中,鵝在白天自由活動、覓食、飲水,晚上在林地里的棚舍內休息、過夜。這種飼養方式既利用了林地、果園、山地等自然資源,使林地空間中的自然生態資源如林地里生存的青草、草籽、嫩葉等作為食物供鵝採食,又給鵝提供了自由活動、覓食、飲水的廣闊空間,放養場環境安靜、空氣新鮮、光照充足、有害氣體少、飼養密度小,能夠給鵝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使鵝只健康、生長發育良好,從而生產出更優質、安全、生態的產品。同時鵝糞可作為林地、果園等的優質有機肥,即解決養鵝產生的糞便對環境的污染問題,又可以促進林木、果樹生長。

圖1-1 林地放養的鵝

鵝是草食家禽,食草量大,每天每隻成年鵝可採食青草2千克左右。僅靠林地、果園自然生長的青草,不能滿足鵝的營養需要,須對林地、果園草地品種進行改良,人工種植優質牧草。利用林地、果園種草即可充分利用林下、果園空地,增加地面覆蓋度,減少林地水土流失,減少除草用工,同時牧草產量大,果園種植一年生多花黑麥草,每公頃(1公頃=1萬米2)可產鮮草65~75噸;種植苦蕒菜每公頃可產鮮草70~100噸。這些牧草營養豐富,作為鵝的優質飼草,可大大減少補喂的飼料數量,減少飼料成本,提高效益。

2.林地生態養鵝意義

(1)生產安全優質、放心的鵝肉及產品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消費者更加注重食品的質量,對鵝肉及鵝產品的質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林地生態養鵝,林地、果園鵝採用自然、健康的林地散放飼養方式,鵝的活動空間大,體質好,自由採食,並以天然、無污染的青草、草籽等為食,鵝肉味道鮮美,鵝蛋口味好。由於飼養過程中嚴格控制各種添加劑和藥物的使用,鵝肉和鵝蛋中無藥物和激素殘留,生產的產品綠色、優質,符合當今人們對食品質優、安全的需求,深受消費者青睞。

(2)飼養成本較低,經濟效益高 鵝是以食草為主的水禽,林地里鵝的食物資源豐富,鵝可以自由採食林地里的植物性飼料(草籽、嫩草等)和部分動物性飼料(昆蟲、蟲卵等),並且可利用林間、果園空地種草喂鵝,可以大大減少配合飼料的使用。

林地生活環境安靜、空氣新鮮、光照充足、飼養密度小、應激因素少,鵝到處覓食,活動量大,抗病力較強,傳染病的發生率低,用藥少,能節省藥物費用。

雛鵝在鵝舍內飼養,需要雛鵝舍。林地放養後夜間休息、過夜的鵝舍一般要求不高,可以視具體條件搭建簡易棚舍、塑料大棚等,也可以由人住的房舍加以改造利用,鵝舍建築費用少。

林地生態養鵝,由於飼養環境優越,主要飼料是純天然的,沒有任何激素,無藥物殘留,飼養過程按照無公害、綠色食品的生產要求進行飼養,生產出的鵝肉、鵝肥肝、鵝蛋品質好,無污染、無藥物殘留,味道鮮美,屬生態型綠色產品,在社會上深受歡迎,市場價格高於普通鵝肉、鵝蛋。

(3)增加生態效益 我國各地林地資源豐富,怎樣對現有林地資源進行開發利用,增加收益,是林地生產中的重要問題。利用各種林地、果園、山坡等閒置資源進行生態養鵝,使土地資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做到林牧結合,以林養牧,以牧促林。

放養期利用林地、果園養鵝,鵝自由採食青草、野菜、草籽,能有效清除林地的雜草,節省人工。鵝採食林地的害蟲,林地、果園害蟲減少,保護了林木、果樹,使病蟲害的發病率明顯減少,也減少了噴施農藥的次數。

鵝舍內飼養時,飼養密度大、糞便產生多,氨氣等有害氣體含量高,夏季招惹蚊蠅,對外界環境產生的污染日益突出。而林果地空間開闊,鵝的活動空間大,飼養密度較低,鵝的糞便產生的有害氣體如氨氣、灰塵等在空氣中的濃度相對降低,單位面積地面上糞便排泄量少,容易被消納和利用,解決了集約化養殖糞便、污水產生量大、易造成污染的問題。同時鵝排泄糞便於林地,鵝的糞便中含有大量有機物質和礦物質,含有豐富的氮、磷、鉀營養成分,是良好的有機肥,為林地提供大量肥料,可改良土壤品質,有利於保護林地生態環境,能促進林木的生長。一隻鵝每年所產的鵝糞中大約含有氮肥1000克、磷肥900克、鉀肥510克,果園養鵝不僅減少了化學肥料的施用量,還能提高果實的產量和品質。

二、種草養鵝的生態種養結合模式

鵝以食草為主,養鵝消耗的精飼料較少,一般飼養條件下,種鵝年僅需精飼料10千克,肉鵝的肉料比1:(0.75~1.5),養鵝的精飼料報酬高,節約能量飼料和蛋白質飼料。鵝生長發育和生產需要的營養主要來自青綠飼料。鵝食草量大,每天每隻成年鵝可採食青草2千克左右。鵝能否採食到足夠的優質青飼料,直接影響鵝的生長和生產性能。田間、灘涂的野青草產量低,易粗老,產量和品質的季節變化大,依靠野青草養鵝無法滿足規模化和產業化生產的要求。供給足量、優質的青綠飼料是規模養鵝的需要,也是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保證。人工種植高產優質牧草和飼料作物,滿足養鵝生產所需的優質青綠飼料,已成為發展養鵝和發揮養鵝效益的重要環節。利用林地、果園、休閒農田種草養鵝既可充分利用林下、果園空地,增加地面覆蓋度,減少林地水土流失,減少除草用工,同時牧草產量大,營養豐富,作為鵝的優質飼草,可大大減少補喂的飼料數量,減少飼料成本,做到了農業資源的合理利用。

種植黑麥草、白三葉、紫花苜蓿、苦蕒菜等優良牧草,每公頃產草量可達50~100噸,乾物質中含粗蛋白質13%~20%。如利用果園種植一年生多花黑麥草,每公頃可產鮮草65~75噸;種植苦蕒菜每公頃可產鮮草70~100噸。種植1公頃優良牧草,可養鵝1200~1800隻,並能滿足肉鵝生長發育和70天左右出欄的需要。據測算養鵝10000隻,需種植牧草7~8公頃,種鵝年利潤可達44.3萬元;肉鵝可創利25.8萬元。種草養鵝,符合我國當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是值得推廣的生態種養結合的模式。

1隻商品肉鵝從育雛到出欄一般飼養75~90天,平均體重3.5~4.0千克,需消耗新鮮青草30~41千克。種草養鵝可節約飼料,降低養殖成本。選擇適宜牧草種草養鵝,實現優質青綠飼料的持續穩定供給,而且由於優良牧草產量高、品質好,可以充分發揮養鵝的經濟效益。同時鵝以吃草為主,無污染,無藥物殘留,可以得到綠色、安全的鵝產品。

可以利用林間、果園、山地種草養鵝,也可以利用玉米地套種、冬閒農田種植牧草、小麥預留行中套作、稻麥套種等農田種草養鵝的方法。種草養鵝的牧草栽培和管理技術的詳細介紹見第四章「青飼料生產技術」相關內容。

三、鵝、魚混養的生態養殖模式

鵝、魚混養模式是利用魚池、魚塘和水庫養鵝,同時水邊及庫池周圍有充足的青草供鵝採食,利用鵝糞喂魚,可以少投或不投魚用飼料。一般每公頃水面可養鵝300~500隻,養草魚等食草的淡水魚類,效果更好。這種模式考慮了鵝的食草性、喜水性。鵝要在水中嬉戲、梳毛、交配,水源充足,可提高鵝的受精率和生長發育速度。

1.魚鵝混養的優點

鵝為食草性禽類,鵝糞內營養物質殘留多,是雜食性魚類的餌料,也是池塘浮游生物的優質肥料。將鵝糞撒入池塘,經微生物分解供魚進食,可節省飼料,降低養殖成本。成年種鵝在水中配種的成功率高於在地面配種。水面放養鵝在夏季可降低其體溫,使其保持良好的精神和食慾。同時魚鵝混養時,遇氣候變化,鵝會躍入水中洗澡追逐,水花翻騰,起到對魚池增氧的效果,解決不良天氣時水體缺氧的問題。

2.魚鵝混養的設施

鵝舍建在魚塘旁比較寬闊的堤岸上,使鵝群既有陸上活動場又有足夠的水面。陸上運動場到魚塘之間要有幾個斜坡供鵝群出入魚塘。

3.魚鵝混養的管理

在魚池的堤埂上建鵝舍,用部分堤面和池坡作為鵝的活動場,魚池一旁用網片圍一定面積的魚池作為鵝的游泳場,水中的拱網不拱到底,以供魚類從網底游入攝食,對魚乾擾較小,便於管理。一般上網高出水面40~50厘米,下網距離水底40厘米。養鵝的密度為鵝舍和活動場平均3~5隻/米2,游泳場2~3隻/米2。魚、鵝混養中鵝的配養數,主要決定於鵝的排糞量。一般一隻鵝年產糞為120~150千克,每畝可配養50~60隻鵝。

4.魚鵝混養的注意事項

(1)儘量選擇活水魚塘、大水面 如果鵝下水時間過長,水長時間混濁,易導致池內的成魚發病,甚至傷亡。活水的魚塘,水體自凈能力強,出現塘水渾濁、過肥缺氧的情況較少。如果魚塘不是活水,但面積比較大,水體的自凈化能力也會比較強,鵝下塘後不會導致水長時間混濁。

(2)魚的正常投餌喂食不變,給魚喂餌料時不讓鵝下水 定量、定質適時投喂,根據水溫、魚的生長和吃食情況不斷調整投餌數量。給魚喂餌料時(包括喂青綠飼料)不讓鵝下水。可防止鵝吃魚餌料,也可避免鵝長時間下塘戲水,擾亂魚的正常採食。

(3)控制鵝群下水活動時間 如果鵝群大,下水時間長,會造成鵝類排泄多,若水體小容易造成塘水過肥而影響魚的健康。

四、鵝—沼—果生態良性循環模式

運用沼氣厭氧發酵的原理,在養鵝場就地建造沼氣池,將鵝場的鵝糞和污水分別送入沼氣池進行發酵,通過厭氧發酵,能有效地殺滅病菌和寄生蟲卵,降解有機質,提高有機肥效,沼液、沼渣通過鋪設的管網用泵直接輸送到果園,產生的沼氣用作生活燃料,鵝吃果園的雜草生長,放養的鵝糞用作肥料,果園少用農藥、化肥,生產無公害果品,形成良性的農業生態循環,減輕鵝場糞便污水對周圍環境的污染。

鵝能除草、滅蟲。鵝有取食青草和草籽的習性,防除雜草。每667米2果園放養20隻鵝,雜草只有果園的10%左右,鵝數增加,雜草更少。鵝在果園覓食,可把果園地面上和草叢中的絕大部分害蟲吃掉,減輕害蟲對果樹的危害。鵝糞含有氮、磷、鉀等果樹生長所需要的元素。據分析,一隻鵝一年排泄的鵝糞相當於氮肥1000克,磷肥900克,鉀肥510克。如果按每667米2果園養20隻鵝計算,就相當於施入氮肥20千克,磷肥18千克,鉀肥10.2千克,可增強土壤的肥力,促進果樹生長,節約肥料。

五、草—鵝—魚綜合生產模式

1.模式特點

利用魚池(塘)和水庫養鵝,利用鵝糞喂魚,魚池(塘)的岸邊或臨近地種草。一般每公頃水面可養鵝300~500隻,水邊及水庫周圍有充足的青草供鵝、魚食用。可以少投或不投魚用飼料,具體視魚苗放養量而定,尤其是養草魚等食草的淡水魚類效果更好,因鵝吃青草後,糞便為綠色,與草色相似,魚喜食,魚吃鵝糞可減少直接投入的飼料量。

2.評價

鵝在魚塘中放養,可清潔羽毛,提高抗病力,鵝糞增加魚、蝦飼料,鵝在水面遊動還可以為魚塘增氧。鵝糞堆積發酵後可施入果園、牧草地和蔬菜園,減少肥料的使用量;果園種草,牧草養鵝。該模式形成種草養鵝、鵝糞肥地催果、鵝糞喂魚的生態鏈,做到鵝、魚、果、草多贏。

六、生態養鵝案例

1.林地生態養鵝

林地養鵝案例摘自國家林業局發展規劃與資金管理司編寫的《林地立體開發實務指南》(中國林業出版社,2012),案例包括林地生態養鵝的模式及各地的自然條件、林地條件、養殖與管理技術、經濟效益等情況,供參考。

案例一:

(1)地區 華中地區,河北遷安市。

(2)模式 楊樹+鵝。

(3)自然條件 年降水量600毫米,年日照2700小時,年均氣溫12.5℃,年最低溫-17.3℃,年最高溫38.6℃,全年無霜期187天。

(4)林地條件 養殖于海拔為217米、土壤為沙壤土、土層厚度40厘米、土壤pH值7.3的楊樹林下,楊樹的株行距為3米×4米,鬱閉度為0.6~0.7。

(5)養殖與管理技術 出生至5日齡的雛鵝舍溫應控制在27~29℃,6~10日齡為25~26℃,10~15日齡為23~24℃,16~21日齡為20~21℃,密度在600羽/畝(1畝≈667米2)左右。育雛室必須經常通風換氣,保持室內空氣新鮮。適時放牧和飲水,注意舍內衛生並防止鼠害,對病、弱雛及時隔離和治療。雛鵝出生1月齡後即為育成期,飼料自配。育成鵝到180日齡後進入產蛋期。

(6)經濟效益 投入面積為500畝,總投入500萬元,畝均1萬元。年出欄量12萬羽,總收入可達444萬元,年利潤達到2356萬元,每年畝均純收入約為4700元。

案例二:

(1)地區 華中地區,河北深澤縣西小豐村。

(2)模式 楊樹+鵝。

(3)自然條件 年降水量405.3毫米,年日照2534.7小時,年均氣溫13.8℃,年最低溫-12.9℃,年最高溫39.7℃,全年無霜期197天。養殖于海拔為27米、土壤為潮土、土層厚度40厘米、土壤pH值7.2的楊樹林下,楊樹的株行距為3米×4米,鬱閉度為0.8。

(4)養殖與管理技術 根據生產目的和經濟效益結合當地自然條件來選擇鵝種,如以生產肥肝及肥肝醬為主,應飼養獅頭鵝、漵浦鵝和法國的朗德鵝或其雜交種;如專門生產鵝肥肝出口,應以飼養朗德鵝為主;如以生產鵝肉為主,則應用雜交鵝種。在林地的高燥處,建設雛棚,林下散養。雛鵝絨毛已干並能站立時,便可給予第一次飲水。出殼後24~26小時內開食。開食飼料常用碎米和小米,青飼料常用苦蕒菜、青菜等。同時注意防寒保暖,預防疫情。

(5)經濟效益 投入面積為104畝,總投入152萬元,畝均1.5萬元。年出欄量1.6萬隻,每年畝均純收入約為3200元。

2.循環養殖模式

循環養殖案例摘自國家林業局發展規劃與資金管理司編寫的《林地立體開發實務指南》(中國林業出版社,2012),案例包括林地生態養鵝的模式及各地的自然條件、林地條件、養殖與管理技術、經濟效益等情況,供參考。

案例一:

(1)地區 安徽宿州市。

(2)模式 闊葉混交林+小麥、玉米、牧草+肉鵝、蚯蚓、食用蟬、水產品。

(3)自然條件 年降水量861毫米,年日照2400小時,年均氣溫14℃,年最低溫-13℃,年最高溫40℃,全年無霜天205天。

(4)林地條件 養殖于海拔為19~20米、土壤為砂姜黑土、土層溫度15℃、土壤pH7.5~8.5的闊葉混交林下,林內包含楊樹、法國梧桐和冬青,林內株行2米×3米,鬱閉度為0.64。

(5)種植、養殖與管理技術 林下種植小麥、玉米和牧草,以復合肥為肥料,小麥和玉米每年施2次肥,牧草每年施1次肥,對玉米、小麥進行病蟲害防治,每年2次,作物分夏季和秋季收割。同時林下建有肉鵝保溫棚和精養水面,肉鵝的養殖密度為11隻/米2,魚、泥鰍、黃鱔為1000尾/畝。肉鵝育雛期和育成期以玉米和草喂養。同時肉鵝的糞便可作為蚯蚓的飼料。

(6)經濟效益 各項收入如下。

小麥 間作面積800畝,總投入16萬元,年產量300000千克,畝均200元,利潤44萬元,平均收入46萬元,畝均收入550元,產品售價2元/千克。

玉米 間作面積800畝,總投入16萬元,年產量350000千克,畝均200元。

牧草 間作面積2100畝,總投入63萬元,年產量10500噸,畝均300元。

肉鵝 總投入750萬元,年產量900噸,畝均1500元,利潤350萬元,平均收入1260萬元,畝均收入2423元,產品售價42元/只。

食用蟬 總投入100萬元,年產量4000萬隻,利潤400萬元,平均總收入500萬元,產品售價0.2元/只。

水產品 面積700畝,總投入70萬元,年產量350000千克,畝均1000元,利潤210萬元,平均收入280萬元,畝均收入4000元,產品售價8元/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