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農業是以生態學原理為依據,建立起來的一種新型農業生產方式

2019-10-19   鄉村三農小書屋

一 ,生態農業是以生態學原理為依據,建立起來的一種新型的農業生產方式。它是針對現代的「石油農業」生產方式存在的問題而提出的。明確地說,生態農業是在人類能動地、自覺地控制下,充分利用各種自然資源,尤其是提高太陽能的利用率和生物能的轉化率,發揮生態系統的總體功能效率,使自然界不斷地保持和改善生態平衡。在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統一的情況下,最大限度地提高農業生產及其加工業的生產力水平。因而,生態農業的生產既要符合經濟規律的要求,又要符合自然規律的要求。而「石油農業」是指一些經濟已開發國家生產力高度發展,生產工具高度機械化,農藝技術高度科學化,由封閉式農業轉向了開放式農業,大量的農業機械、能源、物質由農業外部(工業)來提供,極大地提高了農業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生產率,為人們提供了日益豐富的農產品。

但是由於現代農業使用的大量機械作業的燃料,以及所消耗的大量化學肥料、農藥、塑料薄膜和電力等,都是石油的直接或間接產品,所以把現代農業稱為「石油農業」。這是一種從農業外部向農業投入高能量換取高產量的農業生產經營方式。這種生產方式雖然能夠很快取得高產量,卻帶來了惡化生態環境、破壞生態平衡等嚴重後果。

隨著社會生產力不斷提高,人類的農業生產,已經經歷了原始農業、傳統農業和現代農業三個發展階段。

在漫長的「刀耕火種」原始農業和「鐵犁牛耕」傳統農業的生產過程中,人和自然界之間的關係只是單純地利用自然,甚至是掠奪自然界的物質和能源。雖然逐步形成了精耕細作,為土地澆水施肥,但是這只能是少量物質和能源在農業內部的返還和補償,來自農業以外的輸入極少,因此長期處於生產力低下,經濟效益低下的狀態,對自然界的破壞力並不大。但是,現代農業的情況就不同了。

有史以來,人類為了生存,必然要從自然界和環境體系中獲取所需要的糧食、蔬菜、魚肉、燃料、衣著、住房、工具,特別是清潔的水和空氣等。因而人類不可能離開自然界和一定的環境體系。人與自然環境之間不斷地進行著物質交換,進行著生活資料的再生產,種植五穀、放牧牛羊、飼養豬雞、栽桑養蠶等,都在逐步改變著自然界的生態系統。由於人口遞增,所需要的生活物資也隨之增加,為了增產糧食,過度開墾耕地,破壞了森林、草原,甚至破壞了原有的耕地土壤,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水旱災害增加,生態逐漸失去平衡。當前世界人口趨於爆炸之勢,1900年世界人口只有16億,到1987年世界人口猛增到50億,增加了2倍多。

人類的消費量也大大增加,這就必然導致對自然資源無節制的開發。羅馬俱樂部主席利歐·佩奇在他的《世界的未來》一書中指出:人類已從利用大自然變為濫用和破壞大自然。我們對於地球維持人類生存能力之有限無知得驚人,對資源貪得無厭,而且急不可待,因而產生了人口日益增加,而需要的資源卻不斷減少的局面。使得四大主要生物系統,即海洋生物、森林、牧場和農田,都已負擔過重。書中寫道「生命世界再也無力解決當代文明事業帶來的大量廢物和新的化學品所帶來的問題了。生命世界已沒有足夠的再生能力,來彌補人類活動造成的破壞」。另外,《縱觀世界全局》一書也指出,人類已開始「超支過活」「全世界都在推行全盤的生物和農業經濟的赤字財政」,即挪用將來的資源、借用子孫的生活資料來生活。

西方經濟已開發國家,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走上了片面發展「石油農業」的道路,現已產生嚴重的不良後果:「第一,自然資源急劇損耗。美國的農業一年要消耗6000萬噸以上石油,1970年美國人口僅占世界人口的1/17,但是消耗的石油量卻占世界石油總耗量的35%。從經濟效益上看,美國農業自1949年以來,產量只翻一番,而能源消耗量卻增加了三倍。第二,環境污染嚴重。在農業現代化過程中,由於大量使用化肥、農藥、除草劑等,造成大面積環境污染。」有的地方土壤肥力下降;有的地方大量石化製品流入江河湖海,污染水體,使漁業資源遭到嚴重破壞;有的地方污染了空氣,形成酸雨,落到水和田裡,土壤變質,土壤上生長的農作物再受污染。使有毒物通過空氣、水、農產品進入人體,危害人類健康。西方國家「石油農業」的模式,使我們認識到,這種無機農業雖然比有機農業見效快,產量高,但也具有本身的局限性和破壞性。農業已開發國家為克服「石油農業」的弊端,又在主張恢復傳統的有機農業,美國中西部實行現代有機農業的農民有3萬多戶,日本的現代有機農業發展也很快。

但是這種有機農業已經與傳統有機農業有了很大差別。傳統有機農業與較低的社會生產力水平相聯繫,專業化分工不發達,實行農業內部封閉式的物質能量循環轉化;而現代的有機農業已包括了生態農業的內容,是與較高的社會生產力相聯繫的,在專業化、社會化發達的情況下,與農業以外部門緊密相連,進行開放式的物質和能量的循環轉化,根據生態平衡的原理,實現有機農業與無機農業、機械技術現代化與生物技術現代化相結合,避免了「石油農業」產生的弊端,是具有更高的生產水平和經濟效益的生產方式。這是探求現代化農業發展的新途徑。因此,世界上許多國家都紛紛開展生態農業理論研究,並進行生態農業的試驗,已出現了生態農場和生態農業區等生產組織形式。

總之,當今世界農業的發展,已經進入了生態農業的新階段,它象徵著農業發展的未來。生態農業就是世界現代化農業的發展方向。

二,建立和發展生態農業,是我國現代化農業發展中的一個極其重要的任務,是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1.從全國的生態經濟問題,看發展生態農業的必要性

(1)我國森林面積減少,覆被率降低。據1976年統計,全國森林面積為18.28億畝,覆被率只有12.7%,比世界平均森林覆被率的22%低42%。而蘇聯為34%,美國為32%,瑞典為53%,日本高達64%。到1983年我國統計局統計,森林面積又減少近1億畝,覆被率下降到12%。據衛星圖片分析,我國森林覆被率只有8%,在世界160個國家中排在第120位。可是,至今破壞森林的現象仍然存在,有些地方亂砍濫伐十分嚴重。森林資源較多的福建省森林覆被率從1976年的49%降低到目前的37%;雲南省西雙版納地區1980年比1974年森林面積減少800萬畝,近六年時間覆被率從57.8%下降到30%。

(2)水土流失面積擴大,水旱災害日趨頻繁。解放初期水土流失面積是116萬平方公里,到1978年為140萬平方公里,目前水土流失面積已達150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16%。每年沖走泥沙約50億噸,其中肥沃表土層就衝掉5000多萬噸。衝下來的泥沙,淤積了河道湖底,暴雨一來,洪水泛濫,出現塌方、滑坡和泥石流等惡性災害。貴州省畢節地區20世紀60年代後,森林損毀,覆被率僅為5.6%。泥石流、滑坡等經常發生,1982年5月一場20分鐘的暴雨釀成泥石流,把34戶的木井村沖刷個精光,耕地、草山、草坡被沖刷後,蓄水能力極差,地下水位下降,降水少時,旱災也經常發生。

(3)草原退化,沙化嚴重,沙漠化速度加快。我國歷史上形成的沙漠有12萬平方公里,在近50年中沙漠化面積又增加了5萬平方公里,在最近的25年間增加3.9萬平方公里。此外,沙漠化的潛在土地達16萬平方公里,總計33萬平方公里。沙漠化速度快得驚人。沙漠區域的擴大,吞沒村莊、耕地和牧場,原來的綠洲變成了沙海,破壞著周圍的生態環境,威脅著鄰區農業生產的發展。

(4)城鄉水源缺乏。許多地區人、畜飲水不足,尤其特大城市人口眾多,成了難以解決的問題。天津市民很長時期飲用苦鹹水,引入灤河後才得以解決。1981年《人民日報》就報道「首都嚴重缺水,節約刻不容緩」。在我國北方都存在缺水問題,農田灌溉水靠打深井、水庫、超采地下水,有的地方地下水位下降,形成漏斗,地面下沉。

(5)污染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現代工業排放廢氣、廢水、廢渣「三廢」物質和垃圾日益增多,流入江河和溝渠。1985年全國廢水排放341.5億噸中,工業廢水有257.4億噸,占75.4%,經過處理的只有22%。目前我國僅鄉鎮企業中有污染的小企業約達20萬個,污染農田1500萬畝。1985年全國排放廢氣總量達73970億標準立方米,在長江以南的上海、重慶、貴陽、南寧等城市周圍形成了酸雨區。全國工業廢渣總量達52590萬噸,堆存占地56128萬平方米,其中占去農田6728萬平方米。再加上城市、工礦區的垃圾和糞便沒有處理,都嚴重污染著環境,威脅著人民的生活和生產。有的地方已成為肺心病、癌症高發區,有的地方中毒事故屢次發生。

(6)掠奪式生產經營,破壞了農業生態平衡。在農業生產中為了追求高效益,不顧生態平衡,不注意保護資源,進行掠奪式生產經營。由於實行以糧為綱,要求菜農、林農、牧民、漁民糧食自給,造成砍林毀草、圍湖攔海造田,破壞了農、林、牧、漁之間的比例關係和生態平衡。由於加速農業現代化,農民積極發展「石油農業」,種植業生產種地不養地,幾乎放棄有機肥料,普遍使用化肥、農藥、除草劑等石化產品,使土壤板結、肥力下降,為了再高產,形成逐年增加施用量的惡性循環。林業生產過量採伐,只伐不造,只造不管,存活率低,1949~1976年我國造林存活率僅為31%。牧業生產忽視草原建設,草場貧瘠,超載放牧,草場更加破壞,產草系統失調,整體生產力很低。我國內蒙古草原每畝草場只有生產0.65兩商品肉的能力。漁業生產對河湖海的水產品濫捕亂殺。捕撈過度,使資源趨向枯竭,已是有目共睹的嚴重惡果。生態平衡的破壞給人民帶來更大的災難。

三 ,發展生態農業是當務之急,刻不容緩。應當把保護生態環境,建立生態農業,視為挽救人類、挽救世界的最大任務,誰也不能等閒視之,必須用生態農業的思想,指導農村經濟建設和整個國民經濟發展。黨中央1983年一號文件,明確把「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保護良好的生態環境、嚴格控制人口增長」並列,作為我國發展農業和進行農村改革的「三大前提條件」。在制定我國「七五」計劃的「建議」中,又再次明確提出:「在一切生產建設中,都必須遵守保護環境和生態平衡的有關法律和規定,十分注意有效保護和節約使用水資源、土地資源、礦產資源和森林資源,嚴格控制非農業占用耕地,尤其要注意逐步解決北方地區的水資源問題。」但是,上述「三大前提條件」已提出四年,面對現實生態狀況應當說我們是理解不深,執行不力。要建立生態農業必須合理利用農業資源,保護生態環境,恢復生態平衡,使生態惡性環境變為良性環境。

1.提高對發展生態農業的思想認識,加強生態經濟理論的研究工作

提倡建立生態農業經濟,在我國還不到十年的歷史,中央和南方一些省市都開始重視起來,但我們大多數人和各級領導同志,對生態經濟的重大意義認識還不夠。無論城市、農村、工業、農業都陷入盲目發展現代化生產,追求經濟效益,忽視生態效益的狀態。目前遼寧省研究生態經濟問題的人很少,我國只有九個省沒有建立生態經濟學會,遼寧就是其一。上述遼寧生態污染和破壞之重,應當引起人民和各級領導的注意,要積極行動起來採取措施,爭取生態環境儘快好轉,逐步實現生態平衡。

2.實行有效措施,加速建立生態農業

例如在發展現代化農業的同時積極抓好植樹造林、草原建設、治理水土流失;在發展現代化工業的同時,加強治理污染,要增加對治理「三廢」的投資,儘快改善和消滅城市和工業產生的污染源;有效地採用農業科學技術,按生態經濟規律要求,利用自然資源,提高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掌握好生態經濟的適合度;正確合理地規劃,布局農業生產,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建立合理比例關係;加強林業、牧業、漁業生產,建立良性循環的農業經濟和生態系統,把生態村一個一個地建立起來;從多方面解決農村能源,發展沼氣和小水電,利用生物能、太陽能、風能等,代替木材、煤炭、石油等燃料;特別要在制定現代化經濟建設政策時,既符合經濟規律要求,又符合生態規律要求。

3.控制人口是改善生態環境、建立生態農業最關鍵、最重要的決策

人口膨脹對於自然資源、社會經濟狀況影響巨大。人類自身無度增加,將會面臨災難性的土地稀缺、物質短缺、資源不足、環境污染、威脅生命等問題,實際上是人類自相殘殺,自掘墳墓。我國人口最多,人均資源最少,而且社會、經濟、科學技術都比較落後,生產力水平較低,養活十億人口是非同小可的大事。在現代化建設中,不控制人口增長,不建立生態農業,又不注意保護生態環境,不僅難以實現現代化和國富民強,而且十億人民難以生存。

因此,我們要高度重視發展生態農業,必須加強生態經濟問題的研究工作,力爭在遼寧實現無污染、無殘留、高效益的生態農業,這是現代化農村經濟發展中的緊迫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