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什麼班都可以不報,寫字班一定得報?|家長請別急

2019-07-30     東西兒童教育

硬筆書法可以說是近幾年培訓界的一匹黑馬了,之前也有,但總體來說沒現在這麼火。光我家附近的商城,今年暑假前就齊刷刷冒出了好幾家書法培訓機構。

凡事皆有因,「練字熱」主要還是因為教育部把書法納入了考試範疇。今年北京市中考《考試說明》里就寫了:

為突出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書法被納入語文學科考查。

練字的重要性,正隨著政策加持一路扶搖直上。

其實拋開政策不說,字寫得好確實有很多現實優勢,大點的孩子,有加分優勢。像千尋這種小齡段的孩子,最明顯的好處就是完成作業快一些,畢竟小學一年級開始每天就有好多抄寫作業啊。

於是,一個說法開始在家長群里廣為流傳:

暑假什麼班都可以不報,寫字班一定得報。

1

千尋今年也要上小學,作為一個「幼小銜接段」媽媽,從外界接收到的寫字焦慮,比小學生家長還要多。身邊很多同齡孩子的媽媽都在問我,暑假會不會給千尋報書法班。

我的答案是:暫時不報。

陪伴孩子成長的經驗告訴我,真正能幫助孩子學習的是內在動力,不是起跑點。

急著上練習,雖然眼下效率高,磨損的卻是娃的內驅力,尤其幼小銜接段的娃,很容易因為被動練習,導致還沒上學就開始討厭握筆、寫字。

我一朋友就是典型的過來人。孩子才上幼稚園大班,朋友聽了很多「字寫不好,上了小學壓力大」之類的焦慮信息,就匆匆忙忙給娃報了硬筆書法班。

剛開始效果還不錯,可是書法班每天都有作業,要求家長監督孩子完成,沒一個月孩子就受不了了,不是說手酸手指疼,就是找各種藉口磨蹭,朋友提前進入「咆哮模式」,家長痛苦娃也痛苦。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其實科學研究早就證明了,6歲前的孩子手眼協調、手部肌肉發育不夠成熟,提前練字有害於正常生長。

作為家長,應該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而不是揠苗助長。

除了關注孩子的生長規律,心理規律也很重要。即便孩子滿了6歲,我們最該做的也不是急著報班,而是放下焦慮,梳理思路:

當我們計劃讓孩子練字時,我們應該怎麼做?符合孩子心理規律的步驟又是什麼?

我自己的做法是先激發千尋寫字的內在動力,做好心理建設,再逐漸介入練習,這樣整個過程會更加柔和,而且從效果來看,孩子明顯後勁更強。

2

為了激發千尋寫字的內在動力,我用了兩個小方法。

讓孩子知道:寫字對我有什麼用?

我也曾試著陪千尋練字(前期已經養成了正確的坐姿和握筆習慣),一開始進行得並不順利,她覺得寫字好無聊,坐一會就不樂意了。

我開始思考怎樣才能讓她對寫字產生內在動力。

對孩子來說,做一件事的動力,關鍵點就在於「這件事和我有關,對我有用」。於是我想到了「做記錄」,記錄不就是文字最本質的用途嘛。當然,記錄的內容一定得和千尋相關,這樣才能引起她的興趣。

某天,我跟千尋講:「媽媽看天氣預報,下周就開始熱起來了,下個周末我們一起去玩水吧。」

千尋自然是歡喜雀躍,滿口答應。

忙忙碌碌過完一周後,周末我們像往常一樣起床,吃早餐,我故意不提玩水的事。

小丫頭終於忍不住了,一臉不爽地問:「媽媽,你不是答應我這個周末去玩水嘛?」

我便從房間拿出整理好的游泳包,得意地說:「我都準備好啦。」然後摸出一張便簽貼,趁熱打鐵強調寫字的好處:「還好當時寫下來了,不然事情一多,媽媽肯定就忘了。你看,能寫字多好,把對你重要的事記下來,就不會忘記。」

(圖片來源於pexels)

去超市前,我常常讓千尋把她計劃買的東西寫在購物清單上。(不會的字可以畫出來,或者由媽媽代勞)

在超市選購的時候,拿出清單看看,就不會漏掉她想買的東西。

如果沒寫下來,嘿嘿,就不好意思啦,健忘的媽媽很可能忽略某人最愛的冰淇淋系列哦。

就是這樣,抓住生活里的各種機會,把寫字的好處展現給娃,這些好處又都是和她緊密相關的。

漸漸地,孩子就領會到了寫字的妙處,理解了為什麼要學寫字。

我能感受到,千尋對寫字的興趣明顯增加了,排斥感在減少。

(圖片來源於unsplash)

讓孩子發現:寫字不是一件乏味的事

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練字對孩子來說,真的是一件蠻枯燥乏味的事。

先學習筆畫筆順,再從簡單的「一二三、天地人」練起來。

這一坐就是大半小時,也不知道"天地人"有什麼意思,總之就是反覆寫。

其實,漢字一點都不乏味啊。在中國悠遠的歷史長河中, 我們的人文始祖倉頡發明了漢字可是石破天驚的事情!

漢字最初是表示自然萬物的象形文字,幾乎每個字背後都有一個有趣的故事。當我們把故事與漢字結合起來,講給孩子聽,孩子的腦海里是不是一下子就蹦出了鮮活的畫面?

孩子帶著有趣的故事情節和鮮活畫面感去寫字,字,就被賦予了靈性。寫字,便不再是一件乏味的事。

(圖片來源於網絡)

我和千尋曾嘗試過一個比較複雜的字:「富」。

我跟她講,「咱們中國的古代,有房子有土地就意味著富裕,你看,上面這個「蓋子」是房頂,下面的「田」,就是土地……」

她在寫的時候,就會蠻有興致,「我要先蓋個房子,再畫一片田,然後我就成了最富裕的人,哈哈。」

再看看「人」字,它的背後也有故事:

很久以前,有兩個部落互相仇視,一場大戰後,只有2個人站了起來。他們互相看著,準備最後一搏。這時野獸出現了,於是兩個人背靠背互相依存,挨過了危機。

聽完故事後,孩子在寫「人」的時候,就不會覺得只是乾癟癟的一撇一捺,而是會聯想到人的兩條腿,還有人與人之間要互相支撐、互相幫助......

(圖片來源於網絡)


前幾天,千尋拿了張小卡片過來,說是寫給我的信。

卡片上,一行歪歪扭扭的小字:

媽媽,我們永遠都是好朋友。

好欣喜,也好感慨。

欣喜的是這個小丫頭,不知什麼時候起,悄悄學會了寫很多字。

感慨的是,曾經的我,像千尋這麼大的時候,正被父母逼著在田字格里,反覆寫那些不太懂的字呢,不敢不寫,卻也不知道為何寫,心裡只想著,要是什麼時候不用寫字就好了。

而如今的她,願意寫字來表達自己的心意,多好啊,這才是孩子本該有的樣子!

突然就想起了兒童心理學之父普萊爾說過的一句話:

做父母不要急,犧牲一點效率,換來的是孩子主動學習的能力!

我想說,今天我們身處的這個時代、這個環境,已經很急了。

不論學校還是外面的培訓班,受限於教學進度、師生比,很難給孩子一個有冗餘、有更多自主性的學習過程。

如果作為父母的我們也很著急,又如何指望孩子能寫出快樂的字、優美的字,又如何指望孩子能愛上寫字,領略文字背後的文明之光?

我不反對報班,

但我真的不贊成急著報班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kApTXmwBUcHTFCnfNWk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