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唐清泰三年(公元936年)夏,太原留守、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勾結契丹,認契丹皇帝耶律德光為父,並以幽雲十六州為代價,在契丹扶持下於太原登基稱帝,國號為晉,史稱後晉。
不久攻入洛陽,滅後唐,石敬瑭割地稱兒的做法受到許多人的反對,包括他自己過去的親信。
石敬瑭,父名臬捩(niè liè)雞,歐陽修稱「其姓石氏,不知得其姓之始也」。薛居正編寫《舊五代史》則說石敬瑭是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人,而且是春秋時衛國大夫石碏、漢景帝時丞相石奮的後代,漢朝衰亡,關中京城動亂,其子孫後代流浪漂泊西部邊遠地區,定居甘州(今甘肅張掖)。
但歐陽修在他寫的《新五代史》中說他這個姓不知道最初的來歷。
景福元年(892年),石敬瑭生於太原汾陽里,家裡排行老二,從小就沉默寡言,喜歡讀兵法書,而且非常崇拜戰國時期趙國名將李牧和漢朝名將周亞夫。
時任代州刺史李嗣源對他很器重,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李存勖聽說他善於騎射,把他提拔到自己身邊,李嗣源請求將他調往軍中,李存勖同意了。
李嗣源讓他統領自己的親軍精銳騎兵「左射軍」,號稱「三討軍」,視他為自己的心腹之將。 此後,石敬瑭跟隨李嗣源轉戰各地,成為李存勖的一員驍將。
後梁貞明二年(916年),在和後梁大將劉鄩對陣交戰時,劉鄩襲擊還沒有列好陣勢的李存勖,軍情危急,石敬瑭立即率領十幾名親軍馳入敵陣,東擋西殺,左衝右突,遏止住了敵人的攻勢,掩護李存勖後撤。
事後李存勖稱讚他勇猛威武,撫摩著他的背脊說:「大將門下出強將,這話不錯啊」,並頒賜給他財物,又親自送給他酥食。
石敬瑭由此而名聲遠揚。除了救李存勖之外,石敬瑭還多次救過他的岳父李嗣源。
後梁貞明三年(917年)李存勖、李嗣源與劉鄩戰於莘城,李嗣源與石敬瑭陷於陣中,石敬瑭挺身揮劍,來回輾轉苦鬥,奔跑數十里,大敗劉鄩。
後梁貞明四年(918年)晉軍和後梁大將賀瑰激烈爭奪黃河沿岸時,晉軍先攻下了楊柳鎮(今山東東阿東北),李嗣源卻中了劉鄩的埋伏,危急時刻又是他這個愛婿率軍殿後,拚死掩護他撤退,才得以領兵突出重圍。
不久後,梁晉又大戰於胡柳陂,由於李存勖的冒險出戰,使大將周德威不幸戰死,石敬瑭又率領他的左射軍和李嗣源一起重整軍隊,將後梁軍隊殺得損失殆盡。
後梁龍德元年(921年),石敬瑭跟隨李嗣源在德勝渡擊敗後梁大將戴思遠,斬首兩萬多人。
後梁龍德二年(922年),在胡盧套作戰,後唐軍隊逐漸敗退,石敬瑭迎著敵軍精銳,拔出長劍,殺開血道,用身體保護李嗣源撤退,敵人干望著他,無人敢上前阻擊。
後梁龍德三年(923年),石敬瑭跟隨李嗣源觀察梁軍陣地楊村寨,部下都沒有披甲,突然敵軍出其不意,用武器掩襲李嗣源,兵刃將要刺到李嗣源背部,石敬瑭手持戰戟衝上前,用力一擊,幾個兇悍的敵人從馬上滾落下來,李嗣源才免於一死。
後唐同光元年(923年)四月,後唐莊宗李存勖稱帝,改年號同光。派李嗣源越過黃河,孤軍深入襲取鄆州。鄆人開始沒有發覺他們,石敬瑭率領五十個騎兵跟隨李嗣源渡過濟水,突襲東門進到了城內,鄆兵前來阻擊,石敬瑭被刀刺中,仍像羽翼那樣保護李嗣源,把士兵部署在大道上,堅守不移,等到後續騎兵接連不斷地到來,才攻取了鄆城的中心地帶,而占據了鄆城。接著平定汴水,滅掉了後梁宗室,成就了莊宗一統天下的局面,促成李嗣源建立不朽的功績,其中石敬瑭與李從珂功勞最大,莊宗時石敬瑭官位不顯赫是因為不喜歡自我誇讚的原因,這隻有李嗣源心裡明白。石敬瑭不僅在戰場上救岳父李嗣源,在遇到政治難題時又是他為李嗣源分析局勢,指點迷津。這方面最突出的就是勸李嗣源順應時勢,在兵亂時追求帝位。
同光四年(926年),在趙在禮兵變魏博時,朝廷派遣元行欽去招降而未成功,大家議論紛紛,認為非李嗣源不能招降趙在禮,李存勖於是任李嗣源為統帥,派去鎮壓,但到了魏州(今河北大名北)時,自己的軍隊也發生了兵變,請求李嗣源在河北稱帝。
李嗣源對李存勖沒有二心,但是接受了霍彥威的勸諫(挺矛盾的),這時就想隻身回去向李存勖言明真情。
石敬瑭極力反對他這種不明智的做法,他說:「豈有在外領兵,軍隊發生兵變後,其主將卻沒事的道理?況且猶豫不決是兵家大忌,不如趁勢迅速南下。
我願領騎兵三百先去攻下汴州,這是得天下的要害之處。得之則大事可成。」李嗣源這才醒悟過來,立即派他領兵先行,自己隨後跟進。
石敬瑭在黎陽(今河南浚縣)渡過黃河,占領汴州。等到李嗣源進入汴城,莊宗也親自率領軍隊到達離汴城五里路的西北部,莊宗登上高城嘆息說:「我不能成就大事了!」因此跟隨莊宗的士兵大量潰散,前來歸順李嗣源。
李嗣源馬上派遣石敬瑭率領士兵擔任前鋒,奔赴汜水關,不多久,莊宗遇內亂而亡。同月,李嗣源進入了洛陽,嘉獎石敬瑭的功勞,由總管府都校提拔為陝州府兵馬留後。最後終於李嗣源像石敬瑭預料的那樣登上帝位。石敬瑭也因功被加封光祿大夫、檢校司徒,授陝州(今河南三門峽市)保義軍節度使,還賜號「竭忠建策興復功臣」。
天成二年(927年)二月,石敬瑭加封檢校太傅兼六軍諸衛副使,進爵位封為開國伯。十月,任御營使,快速地平定汴州節度使朱守殷的叛亂。
因功擢升宣武軍節度使、侍衛親軍馬步軍總指揮使兼六軍諸衛副使,加封爵位為開國公,賜「耀忠匡定保節功臣」名號。
天成三年(928年),加封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興唐尹、鄴都留守、天雄軍節度使,又加封駙馬都尉。
長興元年(930年),加封檢校太尉。九月,東川節度使董璋叛亂,石敬瑭任東川行營都招討使,兼理東川行府事務。次年,因蜀道險要艱難,糧食運輸不能供上,明宗下令班師回朝。四月,又兼任六軍諸衛副使。六月,改任河陽節度使,仍兼握兵權。
長興四年(933年),秦王李從榮上奏北方契丹、吐渾、突厥犯邊,需要一名大將統帥邊軍,眾臣認為只有石敬瑭和康義誠能夠擔當。石敬瑭本來就不願做禁軍副帥,自願北上。
十一月四日,石敬瑭加封兼任侍中、太原尹、北京留守、河東節度使,另兼職大同、振武、彰國、威塞等地軍隊蕃漢馬步軍總管,改賜「竭忠匡運寧國功臣」名號,掌握了河東這塊後唐起源地區的軍政大權。第二天,在中興殿宴飲,石敬瑭捧杯為明宗祝壽,趁便上奏說「:我雖微小怯懦,想到邊陲大事,豈能不竭力盡忠,只是我遠離京都,長久見不到皇上,不能隨時申報。」石敬瑭再拜告辭,明宗流淚打濕了衣襟,左右近臣奇怪明宗過度悲傷,後來果然從此與石敬瑭永訣,沒能再度相見了。
後唐長興四年(933年)十二月,李嗣源病死後,石敬瑭聽到消息,如喪考妣,悲痛不止。
應順元年(934年),李從厚繼位,是為後唐閔帝。石敬瑭被加授中書令,調任鎮州(今河北正定)成德軍節度使,讓在陝西的李從珂任河東節度使。
李從珂因此發動了岐陽兵變,最後用眼淚使李從厚派去鎮壓他的將士歸降於他,然後領兵殺向洛陽。李從珂又讓石敬瑭去商議軍國大事,石敬瑭在路上遇到從洛陽逃出來的李從厚,李從厚的隨將嫌石敬瑭不保李從厚,短兵相接後,石敬瑭就將李從厚的隨從全都殺死,然後將李從厚幽禁起來,去向李從珂請功。
最後李從珂派人將李從厚殺死。 李從珂繼位以後,任石敬瑭為太原節度使、北京留守,充大同、振武、彰國、威塞等軍蕃漢馬步總管。
雖然石敬瑭幫他除掉了李從厚這個後患,但並沒有信任他,反而將石敬瑭當成最大的威脅來對待。想盡辦法要將他調離河東這塊根據地。在石敬瑭到首都參加完李嗣源的葬禮之後,也不敢提出要回去,害怕李從珂起疑心,所以整天愁眉不展,再加上他當時有病,最後竟瘦得皮包骨,不像個人樣。妻子李氏趕忙向母親曹太后求情,讓李從珂放石敬瑭回去。李從珂雖然不是曹太后的親生兒子,但曹太后從小對他如同親生一樣,又見石敬瑭病成這樣,估計難以構成什麼威脅,於是就順水推舟做個人情,讓石敬瑭回到了河東。
沒想到這次竟是縱虎歸山,後唐亡於他手。石敬瑭回去之後,更是小心防範,其妻李氏有次回去參加李從珂的生日宴會,想早點回來,李從珂卻醉醺醺地對她說:「這麼著急回去,是不是要和石郎造反呀?」李氏回來告訴了石敬瑭,這使石敬瑭更加相信李從珂對他疑心很重,因為酒後人常說些平時不想說的話。
從此石敬瑭就開始為以後做充分的準備。一方面在首都的來客面前裝出一副病態,說自己沒有精力治理地方政務,以此來麻痹李從珂;另一方面,他幾次以契丹侵擾邊境為名,向李從珂要大批軍糧,說是屯積以防敵入侵,實際是為以後打算。李從珂被他蒙在鼓裡,屢次上當,但石敬瑭的部下卻看了出來,在朝廷派人慰勞將士時,有的人就高呼萬歲,想擁立石敬瑭做皇帝以功邀賞。
石敬瑭害怕事情泄露,就將領頭的將士共三十六人殺死。為防止以後有變時措手不及,石敬瑭決定試探李從珂,就上書假裝辭去馬步兵總管的職務,讓他到別的地方任節度使,如果李從珂同意就證明懷疑自己,如果安撫讓他留任說明李從珂對他沒有加害之心。但李從珂卻聽從了大臣薛文通的主意,薛文通說:「河東調動也要反,不調動也會反,時間不會太長,不如先下手為強。」
後唐清泰三年(936年)五月,改任石敬瑭為鄆州節度使,進封趙國公,又改賜「扶天啟運中正功臣」名號。接著降詔催促石敬瑭前往鄆州就任,這下刺激得石敬瑭慌不擇路地派遣桑維翰勾結契丹做了兒皇帝,從此留下百世罵名。
石敬瑭先裝病不走,然後又要求李從珂讓位給李嗣源的親生兒子李從益,說李從珂是養子,不應該繼承皇位。李從珂就下令罷免石敬瑭的所有官職,然後派兵討伐,命張敬達領兵攻打太原。安重榮、安元信、安審信率軍來援,張萬迪等人率軍來降。這個月里,城外圍軍進攻得非常激烈,石敬瑭親自抵擋飛箭流石,人心雖然堅定,但倉里的糧食卻逐漸匱乏。石敬瑭早有計劃,見兵臨城下,自己又力量不足,就計劃向契丹皇帝耶律德光求救,並向其許諾:割讓幽雲十六州給契丹,每年進貢大批財物,以兒國自稱。 劉知遠(即後漢高祖)認為條件太屈辱,沒有必要許諾這麼多,但石敬瑭在桑維瀚的支持下一意孤行。正愁沒機會南下的耶律德光喜出望外,立即領兵從雁門關南下來救石敬瑭,最後偷襲大敗後唐軍隊,殺死一萬多人。
後晉天福元年(936年)十一月,遼太宗耶律德光冊石敬瑭為皇帝,改元天福,國號晉,契丹主自解衣冠授之。石敬瑭遂即位於柳林(今山西太原市東南)。 石敬瑭則將幽雲十六州,即今天的河北和山西北部的大片領土割讓給了契丹。十六州是:幽(今北京市)、薊(今天津薊縣)、瀛(今河北河間)、莫(今河北任丘)、涿(今河北涿縣)、檀(今北京密雲)、順(今北京順義)、新(今河北涿鹿)、媯(音歸,原屬北京懷來,今已被官廳水庫所淹)、儒(今北京延慶)、武(今河北宣化)、蔚(今山西靈丘)、雲(今山西大同)、應(今山西應縣)、寰(今山西朔縣東馬邑鎮)、朔(今山西朔縣)。
石敬瑭稱比他小十歲的耶律德光為父皇帝,再每年進奉帛三十萬匹。被後人所譴責的主要是割讓土地,不僅使中原失去大片領土,而且使契丹輕易占領了長城一帶的顯要地區,此後,契丹便可以長驅直入直到黃河流域,中間沒有了抵抗的天然屏障,為中原人民帶來了無窮的災難。
實際丟的不僅有16州,李嗣源統治時期丟了平州,寧州和營州在後唐滅後梁之戰時被契丹趁機奪取。
此外後晉杜重威投降後,耶律德光派耿崇美誘降,易州刺史郭固被殺,易州也被契丹占領。對此種認賊作父、賣國求榮的行徑,連其親信都押牙劉知遠也表示反對說:稱臣可矣,以父事之太過,厚以金帛賂之,自足致兵,不必許其土田,恐異日大為中國之患,悔之無及。然石敬瑭不從,仍一意孤行。
契丹主耶律德光得表大喜,以兵援之,大敗後唐張敬達。 石敬瑭稱帝後,很守「信用」,割幽雲十六州給契丹,承諾每年給契丹布帛30萬匹。
幽雲十六州乃北部天然屏障,至此中原完全暴露在契丹鐵蹄之下。石敬瑭在太原柳林(現太原市小店區劉家堡鄉西柳林村,俗稱柳林莊)稱帝伊始,盧龍節度使北平王趙德鈞,厚以金帛賄賂契丹,亦欲倚仗契丹以取中原,仍許石敬瑭鎮河東。契丹主因當時困難重重,欲許趙德鈞之請。
石敬瑭聞訊大為驚懼,急令掌書記官桑維翰見契丹主。桑維翰跪於契丹主帳前,自旦至暮,涕泣不立,苦苦哀求契丹放棄趙德鈞之請。契丹主從之,並說桑維翰對石敬瑭忠心不二,應該做宰相。石敬瑭遂以桑維翰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同月,石敬瑭攻入洛陽,後唐亡。
後晉天福二年(937年),車駕入汴州, 翌年(938年),升汴州為東京開封府。時晉朝新得天下,藩鎮多未服從,兵火甚多,府庫空虛,民間貧窮,但契丹仍貪求無厭。
為解決財政危機、鞏固政權,石敬瑭採納了桑維翰的建議,推誠棄怨,以撫藩鎮;訓卒繕兵,以修武備;務農桑,以實倉庫;通商賈,以事貨財;卑辭厚禮,以事契丹。石敬瑭對於契丹百依百順,非常謹慎,每次書信皆用表,以此表示君臣有別,稱太宗為「父皇帝」,自稱「臣」,為「兒皇帝」。
每當契丹使臣至,便拜受詔敕,除歲輸30萬布帛外,每逢吉凶慶弔之事便不時贈送好奇之物,以致贈送玩好奇異的車隊相繼以道。石敬瑭雖推誠以撫藩鎮,但藩鎮仍不服,尤恥臣於契丹。大同節度使判官吳巒,閉城不受契丹命。應州指揮使郭崇威,挺身南歸。
天福二年(937年),天雄節度使范廷光反於魏州,石敬瑭令東都巡檢張從賓討伐,但張從賓與之同反。繼而渭州也發生兵變。是年,契丹改國號「大遼」。
侍衛將軍楊光遠自恃重兵,干預朝政,屢有抗奏。石敬瑭常屈意服從之。
天福四年(940年),楊光遠擅殺范廷光,石敬瑭因畏懼楊光遠,以致不敢法問。天福六年(942年),成德節度使安重榮上表指斥石敬瑭父事契丹,困耗中原,並表示與契丹決一死戰。石敬瑭發兵斬安重榮,並將其頭送與契丹。
石敬瑭晚年尤為猜忌,不喜士人,專任宦官。由是宦官大盛。由於吏治腐敗,朝綱紊亂,以至民怨四起。遊牧在雁門以北的吐谷渾部,因不願降服契丹,酋長白承福帶人逃到了河東,歸劉知遠。
天福七年(942年),契丹遣使來問吐谷渾之鼎,石敬瑭既不敢得罪手握重兵的劉知遠,更不敢得罪「父皇帝」,由此,憂鬱成疾,於六月在屈辱中死去,時年51歲。
石敬瑭死後,石重貴承製即位及為後晉出帝。石重貴在叔父尚有嫡子在世時,能繼承大統,其間不乏宮中密謀。
石敬瑭生有七子,大多早夭,僅剩幼子石重睿一人。本來石敬瑭在病中託孤與宰臣馮道,意思要馮道輔立石重睿。
但他死後,馮道與當時掌握實權的侍衛親軍都指揮使景延廣卻擅立石重貴為帝。石重貴在位時間不長,前後不過五年。
五年中,生活的浪濤既把他湧上了頂峰,也把他無情地摔到了谷底,成為亡國之君。石重貴即位前,後晉的形勢並不樂觀。契丹憑扶立石敬瑭有功,挾制中原,虎視眈眈;後晉的南面有割據稱王的吳越、後蜀;後晉統治集團內部矛盾重重,加之連年的旱、蝗、澇、飢,餓殍遍野,民怨沸騰。
後晉的政權內外交困,危機四伏。石重貴一即位,就遇到一棘手問題,就是如何向契丹主耶律德光報告。景延廣傲氣十足,力主向契丹主稱孫不稱臣,結果給伺機南下的契丹主提供了機會。
恰逢青州節度使楊光遠這時外連契丹造反,於是將石敬瑭時與契丹稱臣修好,雖屈辱倒還大致和平的局面打破了。與契丹的戰爭時斷時續,一直到後晉的滅亡。
開運元年(944年)正月,契丹前鋒趙延壽、趙延昭引五萬騎入寇,兵分數路陷貝州、入雁門,長驅直入。
石重貴在眾將的簇擁下親征。這時他可能感到大禍臨頭,就遣人致書契丹主,求修舊好。契丹主正志得意滿,豈願中途罷兵。石重貴求和遭到拒絕,只好迎戰。
在這一年與第二年的抗擊契丹的戰爭中,儘管他指揮無能、用人不當、號令不靈,但賴中原軍民的英勇戰鬥,契丹兩次大規模的進攻都被挫敗了。
此後,契丹退兵,石重貴凱旋還朝,以為從此天下太平,又過起醉生夢死的生活。他本來就是個聲色犬馬之徒,視國事為兒戲。石敬瑭屍骨本寒,梓宮在殯,石重貴就納頗有美色的寡嬸馮夫人為妃,並恬不知恥地問左右說「我現今作新婿何如」。
開運元年,晉軍與契丹軍戰於戚城,他卻每天聽樂不止。他在宮中聽慣了「細聲女樂」。親征以來,只能召左右「淺藩軍校,奏三弦胡琴,和以羌笛,擊節鳴鼓,更舞送歌,以為娛樂」,所以他常給侍臣們抱怨說「此非音樂也」。宰臣馮道等投其所好,奏請舉樂,這時石重貴還算清醒了一點,沒有允許。
開運二年(945年)三月,後晉與契丹在陽城決戰前夕,石重貴仍出外遊獵。他不做戰守準備,反而大建宮室,裝飾後庭,廣置器玩。為鋪地毯,不惜用織工數百,費時一年。為玩樂盡興,他對優伶們賞賜無度。在國難當頭,百姓餓斃於道的時刻,石重貴還如此的揮霍,後果可想而知。石重貴在位期間,很少有惠民之舉,偶而殺上兩個貪官污吏,也是掩人耳目。身為一國之君,皇帝即國家,應有盡有,但他貪得無厭。為應付戰爭費用,為滿足自己濫耗,他甚至在大蝗大旱之年,還派出惡吏,分道刮民。
天福八年(943)六月,他遣「內外臣僚二十人分往諸道州府率借粟麥,時使臣希旨,立法甚峻,民間泥封之,隱其數者皆斃之。而這一月,「諸州郡大蝗,所至草木皆盡。」
開運元年(944)四月,他「命文武官僚三十六人往諸道括率錢帛」。石重貴昏昏噩噩,全靠一群將相扶持,但他所寵信重用之輩,很少有德才兼備,忠心為主之人。石重貴任命杜重威為北面行營部招討使,對此番出征,石重貴充滿了狂妄的信心。他在詔書中聲稱要「先取瀛莫,安定關南;次復幽燕、蕩平塞北」。可事實再次嘲弄了他。杜重威在前線投敵,另一將領張彥澤引兵南下,直趨汴梁。臘月十七日,張彥澤大兵壓城,包圍了皇宮,石重貴無以為計,欲縱火自焚,多虧了近侍一把拉住,他才免為灰燼。
張彥澤自作主張,強把石重貴一家遷到開封府派兵把守。次年正月初,契丹主到京。石重貴此前已派兒子石延煦、石延寶奉表、國寶、金印求降,這時欲與太后一起迎接,遭到拒絕。契丹主下制,降石重貴為光祿大夫、檢校太尉,封負義侯,封地偏僻,在渤海國界的黃龍府。石重貴一家北行時。有時飯也吃不上,只得殺畜而食。石重貴一行人風餐露宿,忍飢挨餓,倍受凌辱,好容易到了黃龍府,契丹國母又召往懷州。懷州在黃龍府西北千餘里,石重貴只得重新上路。幸逢契丹內部發生了王位之爭,新王永康王允許他們暫住遼陽,自此供給稍有保證。
後漢干信元年(948年),永康王至遼陽,石重貴著白衣紗帽拜之。石重貴有一幼女,永康王之妻兄求之,因年幼謝絕。不幾日,永康王就遣人奪走,送給妻兄。
乾祐二年(949),石重貴一家被允在建州(今遼寧朝陽西南)居住。行至中途,石重貴生母安妃病死。
到建州後,得土地50餘頃,石重貴令一行人建造房屋,分田耕種。這年,契丹述律王子又強娶石重貴寵姬趙氏、聶氏而去。
石重貴悲憤不已,但也無奈。石重貴墓志銘稱他於保寧六年(974年)六月十八日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