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椒優良品種有哪些?這裡來解答

作者:聶海強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魏安智教授在工作中

花椒原產於我國,有野生和栽培兩種,花椒自然分布較廣,現在我國除少數地區外均廣泛栽培。經多年的選育和栽培,形成了三大體系:紅花椒、青花椒和無刺花椒;按地域分布形成八大區域:雲南魯甸青椒,貴州頂壇花椒,四川金陽、江津青椒,漢源、茂漢花椒,陝西韓城、鳳縣大紅袍,甘肅秦安、武都花椒,河北涉縣花椒,山東萊蕪花椒等。

經過長期的人工選育和自然選擇,目前我國栽培的花椒麵積已達160多萬公頃,有近60多個花椒品種(包括變種),主要栽培優良品種有7種:大紅袍、大紅椒、九葉青、南強一號、秦安一號、貢椒、無刺花椒等。

大紅袍


喜光性強,樹形緊湊,長勢強旺,分枝角度小,樹姿半開張。適宜溫暖濕潤及土層深厚肥沃壤土、沙壤土,萌櫱性強,生長快,結果早,穩產性好,隱芽壽命長,故耐強修剪。此品種栽培面積最大,因產地不同,表現的性狀也會不同。如韓城大紅袍、武都大紅袍、鳳縣大紅袍。

韓城大紅袍花椒,以「穗大粒多、皮厚肉豐、色澤鮮艷、香味濃郁、麻味適中」而獲「中華名椒」之盛譽,但抗寒和抗旱性較差,若立地條件差,易生長不良,,形成「小老樹」。

武都大紅袍武都地方品種,當地稱為二紅袍。生長勢強,樹姿直立,枝條開張角度小。枝幹灰色或灰綠色,皮刺小而稀疏,葉柄及葉脈均無刺。葉片蠟質層較厚、葉色深綠。果柄短,果穗緊實,果粒較大,腺點大而稠密,果實深紫色,成熟果皮不易開裂。6年生樹平均株產3.4kg,較梅花椒味淡,抗澇抗病性較差。武都她區7月中旬至8月上旬成熟。武都大紅袍於2013年通過甘肅省林業廳第七次林木良種審

鳳縣大紅袍:樹勢強健,分枝夾角小。新生枝條的皮及皮刺呈宗紅色,刺寬大,刺較密;多年生枝棕褐色,具白色、大而稀的皮孔。果粒大,形成「雙耳」。果面油腺發達,麻香味濃郁,藥用價值高,適宜在乾旱山區和丘陵區海拔300∽1800米種植,但不耐水濕不耐寒,喜肥抗旱。

大紅椒

又名二性子、二紅袍、油椒。樹勢中庸,分枝角度大,樹姿開張。皮刺基部寬扁、尖端短鈍。枝齡增加,皮刺常從基部脫落。為中熟品種,該品種抗逆性強,豐產、穩產性好,麻香味濃,品質上乘。以四川漢源、滬定、宜賓、重慶等地栽培較多。

九葉青

江津市科技人員培育的優良花椒品種,花椒屬花椒的優育品種,產量大、價值高、品質好,青花椒屬芸香科花椒植物,是我國栽培歷史悠久的食用調料、香料、油料、藥材及保健品化妝品等多用途經濟樹種。針對國際、國內對天然綠色香料食品市場的緊缺、需求,利用閒置土地,荒山斜坡大規模種植青花椒。九葉青花椒屬最優良品種之一,繁殖容易,栽種簡便,生長快,結果早,結果年限長,栽培條件不嚴,耐乾旱脊薄,在山地、丘陵、河灘、宅旁等地均可種植。果實清香,麻味醇正,該品種易受凍害。

南強一號

2005年由陝西省林業技術推廣總站與韓城市花椒研究所從大紅袍種群中選育成功。樹型緊湊,枝條粗壯,尖削度梢大,果柄較長,果穗較鬆散,平均每穗結實50~80粒,最多可達120粒,果粒中等大,鮮果濃紅色,干制後深紅色,直徑5.0~6.5毫米,鮮果千粒重80~90克。果實成熟較大紅袍晚5~10天。較一般大紅袍增產12.5%左右。南強一號花椒樹多生長在海拔2500米的坡地,有的也生長在海拔很高的山地或平原中,南強一號花椒樹具有很強的耐旱能力,對水分的需求量不高。南強一號花椒樹適應力很強,對環境的要求不高,我國南北方都有栽培。

秦安一號

俗稱「串串椒」和「葡萄椒」,它由甘肅省秦安縣20世紀90年代新培育出來的優良短枝型新品種。它具有早熟、豐產、優質、性狀穩定、抗逆性強、採摘容易、適生範圍廣等特點。葉片濃綠較厚,光合能力很強。不同於其他椒樹的顯著特點是果實緊湊,果穗大,球形果集中成串,果柄極短,很容易採摘。每果穗一般有121~171粒,平均穗粒數在120粒以上。果實顆粒大,鮮果千粒重88g左右,成熟時鮮紅色,曬乾後椒皮濃紅色,色澤鮮艷,麻香味濃,品質上乘。秦安1號喜在土壤肥沃、有灌溉條件的地方生長。不怕澇,耐寒、耐早性強是其他花椒樹不及的優點。它克服了大紅袍怕澇,積水易死,壽命短,僅適宜於旱地栽培;油椒怕凍;豆椒品質不佳等局限性,拓寬了花椒的種植區域。


貢椒


亦稱為「娃娃椒」或「子母枝」。產於四川漢源亞熱帶氣候區,株高2m左右,全樹多皮刺。此品種結果早,豐產性強,一般2-3年開始開花結實,5-7年進入盛果期。實生繁殖變異小,品質優,果實粒大色丹紅,芳香麻味足,居花椒之冠。在栽培中改為嫁接,則適應性更強而變異更小,還能提高產量、品質。它是正路花椒品種的實生變昇品種,兩者區別僅是附生小椒粒的有無。品種特點:種性穩定,早熟、豐產性好、抗逆性強、適應性廣。果大、肉厚,芳香味濃倍,品質上乘,為古時作為皇宮帝王及朝廷的佳肴調料,故亦稱「貢椒」。

無刺花椒

普通優良花椒品種帶刺,因此,其除草、施肥、採摘等各環節都較為費時費力。近些年,花椒收購價沒有明顯提升,勞動力成本又大幅攀升,使花椒種植的純收益越來越低。因此,在保證品質的情況下,花椒的無刺化是發展區勢。該品種長勢建壯,結果早、果穗大、果粒緊湊、果色鮮艷、豐產穩、適應性強。目前,以嫁接為主,由於技術性和操作性較強,正在進一步做小面積試驗和推廣。據有關科研種植技術報告,已有院校培育出南方九葉青無刺花椒新品種,每畝花椒採收時間僅需4—5天,效率是傳統採收器械的3—4倍。通過品種改良和使用高效率採收器械,雙管齊下,在小規模試種的情況下,花椒種植成本已由2000元/畝降低至500—600元/畝。

最後提醒椒農,每一種花椒品種都有自己的生物學特性和適應區域,切盲目引種該地區新品種,花椒種植要因地制宜,因氣候合理選擇品種,必須掌握好種植技術,如:種子處理、種植深度、移栽時間、田間管理等關鍵步驟,再加上合理施肥、適時澆水、除草、打藥等措施,最終實現高效、規模化種植。 從而為椒農豐產、豐收奠定基礎。



註:此文在寫作中參考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魏安智教授、薛智德、劉永紅研究員等編著的《花椒產業持續經營技術》一書,在此深表感謝。



編輯:王心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joi0OXABjYh_GJGV1fw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