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保監會鼓勵儲蓄資金入市,明示「不要炒房,大膽炒股」?

2020-01-08   炒股跟Z走

銀保監會官網周六發布了關於銀行、保險業發展指導意見,給股民寒冬中一個溫暖的抱抱,其中最重要的兩條:

防止資金違規流入房地產,抑制居民槓桿率過快增長;

多渠道促進居民儲蓄有效轉化為資本市場長期資金。

財經媒體和股民都很興奮,簡單粗暴的將其解讀為:不要炒房,大膽炒股

禮拜一腎上腺素飆升的遊資,讓當天的融資餘額增加了105億,再次躍過萬億的門檻。

要知道,在過去幾個月裡面,融資餘額1周也未必能增加100億。

銀保監會感覺這似乎有點不太對,面對狂熱的市場,馬上又發布了一個官方解釋:

銀保監會辦公廳主任肖遠企表示,「多渠道促進居民儲蓄有效轉化為資本市場長期資金,核心是培育資本市場包括債券市場的機構投資者,不是讓儲蓄資金直接進入股市。」

在他看來,我國間接融資比例較高、直接融資占比較低,中央也多次提出要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對此,可以藉助機構投資者,讓居民儲蓄進入資本市場。

銀保監會政策研究局一級巡視員葉燕斐解釋稱,過去大部分居民儲蓄是以銀行存款的方式進入金融市場,這就形成了間接融資;未來居民儲蓄可能會加大對理財、信託、保險等其他金融產品的投資力度,這些資金進入金融市場就會形成直接融資,從而平衡間接融資和直接融資的占比。

很明顯,在市場解讀和銀保監會解釋之間存在著「預期差」,重大利好的成色瞬間被打了折扣

但在我看來,這樣的解釋,反而讓居民儲蓄資金入市有明確的渠道,是一個相當接地氣的官宣。

不然,在銀保監會的權責範圍之內,有具體什麼方法將儲蓄資金「趕」向投市呢?

可以推測,在未來銀保監會的政策指引之下,銀行的理財產品、保險理財品種,將大量出現偏股(混合)型產品的發行,成為引導居民儲蓄資金入市最重要兩個渠道之一。

居民對於銀行理財「固收為主」的無風險印象,以及對保險只「管控風險」的記憶,將被改寫,銀行與保險的產品將更加具有進取心。

相比之下,基金公司從此多了兩個強大的競爭對手,尤其是新基金髮行,對銀行地面渠道的依賴,一旦銀行主推自家理財產品,形成競爭之勢的基金,恐怕不會再被主推。

這對基金公司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畢竟是權益類產品,競爭核心並不是渠道和營銷,而是業績,基金的專業性提升將是贏得未來競爭的關鍵所在

另外,在渠道全面放開之後,散戶未來參與股市投資將主要通過機構渠道來實現,A股在「去散戶化」的道路上也更加堅定

事實上,經過去年一年的努力,中金公司統計數據顯示,自由流通市值中個人投資者持股比例已從2014年年末的72%下降至2018年年末的53%,A股的散戶化程度明顯下降。

機構資金開始更多的掌握「話語權」:

Wind數據顯示,全市場294隻普通股票型基金2019年平均收益率達41.27%,且均獲得正收益;2277隻混合型基金平均凈值增長率達34.13%,僅有7隻基金為負收益,占比不足0.5%;有184隻債券型基金凈值增長率超過10%,其中更是有14隻債券型基金全年凈值增長率超過30%。指數型、QDII基金在2019年也均有不錯的表現。

在投資業績亮眼的同時,基金公司也大方分紅。Wind數據顯示,2019年共有1879隻基金分紅,分紅總金額達1291.04億元,與2018年公募基金行業1050.71億元的分紅總額相比,同比增長23%,2019年公募基金行業的分紅總額也創下了近三年來的新高。

截至2019年12月31日,北向資金全年凈買入額定格在了3517.43億元,創互聯互通以來的年凈流入新高,較2018年增加了575.25億元。滬港通、深港通合計持有A股市值已經達到1.43萬億元,較三季度末的1.16萬億元增加2690億元。

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境外機構和個人持有國內股票總規模達1.77萬億元,占A股總市值2.9%,占A股流通市值4%,已非常接近公募(持股)和保險(持有股票+基金)的規模。

這就意味著,在貴州茅台、招商銀行、中國平安、格力電器之外,還會有更多核心資產,成為機構進一步搶籌的目標,價值投資的理念也將隨著機構力度的不斷壯大,而真正紮根中國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