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個6G白皮書出爐,各國提出6G方案,華為計劃發射10000顆衛星

2019-10-21     胖福的小木屋

儘管5G時代才剛剛到來,近日,芬蘭奧盧大學就已經聯合70多位專家發表了6G白皮書,介紹了6G時代的技術趨勢。不過,這也符合通信技術的發展趨勢。

在4G剛剛發展的時候,華為、諾基亞、愛立信等就已經在預研5G技術。每一代通信技術的研發周期都需要大概10年。其實早在4月份的時候,奧盧大學主辦的全球首個6G峰會。峰會主旨是「為6G到來鋪平道路」。

根據這個白皮書,6G網絡會在2030年左右問世,其願景就是泛在無線智能,意味著6G網絡會通過無線技術覆蓋全球各個角落,為人類社會提供更智能的感知服務和應用。

移動通信網絡每一代升級後,其性能都將提升10-100倍,6G性能當然也將在5G基礎上提升10-100倍,所以在具體的技術指標上,會產生以下新的變化:

•單用戶最高傳輸速率達1Tbps

5G由小於6GHz擴展到毫米波頻段,6G將邁進太赫茲(THz)時代,網絡容量將大幅提升。

•網絡時延達0.1ms(極端工業控制場景)

•定位精準度達厘米級

•設備同步時延在1μs內

•連接設備密度達每立方米數百個

而6G也將具備超安全和超可靠數據隱私保護、人工智慧與無線網絡融合等特性。


芬蘭大學Pouttu教授表示人與人之間已經互連了,因此,5G或6G的承諾將是連接更多對象。從延遲來看,5G的近乎實時連接仍未完全解決:對於某些「時間要求嚴格的」應用而言,毫秒(ms)級的延遲還不夠好,因此還有很大的潛力可以升級通訊能力。當您開始需要處理大量資料時,一開始就能達到TB/s級的通訊速率。而當增加數據速率時,需要同樣提高頻率——其範圍從100GHz直到Terahertz (THz)頻率。

而在6G時代,邊緣計算將會成為一種發展趨勢,面對龐大的物聯網節點數和海量的數據總量,只有通過提升邊緣側的數據計算處理能力才能滿足萬物互聯的智能化時代的需求。

而我們把把分布在網絡邊緣端,提供實時數處理、分析決策的小規模雲數據中心稱為邊緣雲,邊緣雲處於物聯網終端和中心雲之間,是邊緣計算的神經中樞。

在邊緣計算的發展下,通過廣泛分布的邊緣雲,用戶終端的計算和智能可上移到邊緣,從而可釋放終端的計算壓力,使之更加低功耗和更輕便,加速VR等應用繁榮。

也得益於邊緣計算等新技術的進一步發展,6G時代很多終端產品都會被重塑或者淘汰,隨著6G技術問世的時候,擴展現實(XR)將取代手機,XR是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混合現實(MR)技術的統稱。

在5G時代,VR(虛擬現實)、AR(增強現實)及MR(混合現實)等技術進一步發展,而到了6G時代,它們會變得更加成熟,不同類型的新設備會取代智慧型手機成為人類工作、娛樂的主要工具。

雖然奧盧大學發布的6G白皮書僅僅是對未來的一個展望,但其實許多國家已經對6G做出了一定的預判,想到時候提前拿下6G的主導權,從而成為6G時代全球經濟的領導者。

比如日本NTT DoCoMo對6G發展應該已經有明確的計劃,並已經開始著手實施。其將6G看作5G的進化版,即進一步提高傳輸速率和信息容量、擴展網絡覆蓋面。他們已經關注到6G大數據處理的能耗問題,更看重低能耗、低成本的應用。

而德國德國伍珀塔爾大學則拿出了非常具體的太赫茲通信技術。研究人員基於鍺化矽(SiGe)材料構建了完整的信號收發系統,能夠實現1米距離的260GHz頻段太赫茲通信。但他們經過計算認為,如果採用直徑6.5厘米的透鏡天線,通信距離能夠達到100米。

華為認為6G時代將超出5G時代「物聯網」,實現「萬物互聯」(Internet of Everything,簡稱IoE),即整個人文社會和外部物理世界實現緊密連接,因此6G的數據不是一個一個的大數據,很可能是無數的小數據匯成大數據。

華為提出,在通信維度方面,除了更高的速率、更寬的頻譜,6G應該拓展到海陸空甚至水下空間。硬體方面,天線的角色也更為重要。隨著通信頻率提高,天線將會越來越小,甚至可能做到每顆晶片都有屬於自己的天線,這對材料要求越來越高,對材料和加工精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軟體方面,人工智慧在6G通信中將扮演重要角色。此外華為甚至設想發射10000多顆小型低軌衛星,實現覆蓋全球6G通信的設想,並且估算了成本——99億美元。華為還計劃在2030年建成能夠容納1Tbps傳輸速率的無線通信網絡。


但是無論各國提出的6G方案有什麼樣的不同,都重點集中在寬頻譜、高速率、超低時延、超遠距離、超低功耗,和基於AI的應用方向上,可以預見,6G的未來發展趨勢也一定會集中在這些方面。

很多時候,技術的發展往往超出我們的預期,我們能否趕上時代的步伐,獲取時代的果實,則決定了我們能否成功搶占時代的風口,你期待6G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jcxn7m0BMH2_cNUgAuu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