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親子專家劉志雄講過一個故事:
他去朋友家做客,一進門就看見朋友7歲的兒子在沙發上跳來跳去,家中大人完全無視。即使他和朋友在客廳聊天,小男孩依舊吵吵鬧鬧,還不時地拍他的腦袋進行惡作劇,朋友家人也完全沒有阻攔的意思,甚至還笑意盈盈地看著孩子胡鬧。
更讓劉志雄震驚的是,男孩鬧著鬧著突然停下來大喊:「我要尿尿!」
大人們仿佛聽到了軍令,一窩蜂地全往洗手間沖,搶著去拿便盆。
最終爺爺勝利「凱旋」,只見這位老人用雙手把便盆舉高,喊著:「好孫孫,快尿快尿!」
7歲的男孩就這樣,在家人熱切的期盼下,站在沙發上撒尿,尿完還被誇贊尿得好。
劉志雄目瞪口呆。
男孩在家裡無上的地位,不難想像,他在平時的生活中一定是有求必應的。
有求必應,要什麼都毫不費吹灰之力的孩子,會怎樣呢?
電視劇《都挺好》中,二兒子蘇明成就是媽媽最寵愛的孩子。
小時候,他打蘇明玉,媽媽不僅不會攔著,還反過來數落蘇明玉,幫著蘇明成。
他從來不知道,做錯事是要負責任的,更不知道如何成熟處理問題。
在他的概念里,他很好,他沒錯。萬一出問題了呢?那一定是對方的錯,一定是對方很壞,故意攻擊自己,陷害自己。
這些自小被溺愛的孩子,長大後特別容易遭遇挫敗。因為等他們獨自去面對外部世界的時候,會發現,沒人能夠一直滿足他、認可他,隨時都有人拒絕他。
作家李月亮曾說:被溺愛的孩子,他的幸福很可能僅限於童年。
去年有一則新聞很讓人唏噓。
丁某是一名海歸碩士,從小就是父母的驕傲。2012年學成回國,母親本以為可以安享清福,卻沒想到兒子從來沒有出去找工作的想法,白天在家裡睡覺,晚上熬夜打遊戲。
就這樣,他一直啃老啃了7年。48歲的他,有手有腳有學歷,卻靠著82歲,患有尿毒症的老母親養活。
老人每個月3000多退休金,2000留給自己做透析,剩下的要養活兩個人。老母親走投無路,以不養老的名義狀告兒子,想藉此逼他去找工作,結果最終自己又撤訴。
在記者上門採訪時,海歸碩士對自己的母親咆哮:都怪你從小給我事事包辦,什麼都是弄現成的,除了依賴你們我什麼都不會,是你親手毀了我!
盧梭在《愛彌兒》一書中說:你知道運用什麼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這個方法就是對他百依百順。
愛是一把雙刃劍,用得好了,會讓孩子心裡結出自信的果實;用得過頭,會滋養孩子內心無止境的貪慾。
被溺愛喂大的孩子,可能會讓父母用悲劇,甚至生命買單。
美國心理學家埃里克·弗羅姆說,愛孩子同我們掌握其他藝術一樣,它是需要不斷學習掌握的。
很多父母不是不愛孩子,是不懂愛。學會「無條件的愛」,這也是每位父母應該修習的課題。
無條件的愛,真正的含義在於:無條件地接納孩子的情緒,但有條件地接納孩子的行為。
1歲半或2歲以後,就需要給孩子立規矩了
立規矩,是讓孩子清楚明白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不可以做的。但要特別注意的是,這個立規矩並不只是限制孩子「不能做什麼」,更重要的是給孩子更多能做什麼的選擇,即明確告訴孩子,他還可以做什麼。
比如,你不允許孩子看電視(不可以),那麼你就應該同時提供給孩子更多別的好玩兒的活動(可以)。
這樣孩子才不會感到:因為這個規矩,我喪失了所有的樂趣。孩子才能心甘情願地去遵守規矩。在你立的規矩里,他能享受到最大的自由。有了自由的孩子,他不會變得「無法無天」。
請無條件接納孩子的情緒
「無條件接納」是「接納孩子的情緒」,允許孩子有情緒,允許孩子表達情緒,但並不代表要無條件滿足孩子的所有要求。
孩子因為得不到某樣東西而大發脾氣、大聲哭鬧,眾目睽睽之下,會讓家長覺得顏面盡失,迫切想要制止孩子的行為。
這時,不接納孩子的家長會氣急敗壞地想:「丟死人了,還不快給我起來!這孩子真難管教!說了不能買就不能買!再哭鬧就揍你!」
接納孩子的做法則是,理解孩子當下的情緒,明白孩子想要某東西但被拒絕是很大的挫折,孩子需要的是理解,而非二度懲罰。因此「共情」是第一步,抱抱他、拍拍他,告訴他你能明白他的感受。等他情緒稍微平復再跟他溝通。
孩子總會有各種各樣的要求,一定不可能都「滿足」、馬上滿足。孩子即使暫時不能接受,也要用溫和而堅定的態度,讓他知道父母會堅持原則,他就會知難而退。這樣,他以後就不會以哭鬧為手段,脅迫父母讓步。
在這種家庭長大的孩子,內心有足夠的愛和足夠的溫暖,自然就有足夠的底氣和安全感。
這樣的家,不僅僅是孩子的避風港,更是孩子一生幸福的底色。
而這種幸福感,能讓孩子對生活充滿熱情,不辜負自己。同時,在經歷困難和挫折時,孩子也會保持樂觀向上的態度,積極地去面對。
溺愛不能養出幸福快樂的孩子,但無條件且有規則的愛可以。愛孩子,父母需要做到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