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看到明星鄧超發了一條向廣大網友求助的微博。
他聲稱自己遇到大麻煩了:兩個孩子都需要自己陪,一個要運動,一個要畫畫,場面一度震撼到痛哭,問自己該怎麼辦?
作為一個父親,深受孩子的喜愛,擁有如此幸福的糾結,真是讓人感慨。
很多父親可能會覺得在育兒過程中自己的重要性不如母親,所以也懶得投入精力去帶娃。
其實,這樣的想法是不對的。
父親在養育的過程中有著和母親同等的作用,只是這樣的作用表現在不同的方面而已。
一般來說,母親在孩子生命的最初階段,承擔著情感溝通的任務。
所以,孩子和母親的親密關係影響著他們的獨立性,和未來婚姻的幸福程度。
而父親具有和媽媽不一樣的知識面、較強的動手能力、較深刻的理解和判斷能力以及勇於探索的精神等。
而這些,卻對孩子視野的開闊、認知能力的發展和創造能力起著關鍵的作用。
所以,我們絕不能說父親的作用不重要。
作為一名兒童及青少年心理諮詢師和一位父親,今天我想重點分享下父親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該做出哪些擔當。
爸爸缺席的原因
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父親在教育中缺位?
結合曾經的諮詢案例,我總結出以下3個原因:
少爸爸一直持有著一種觀點:父親就該工作賺錢養家,母親就該在家帶娃!
正是這種傳統觀念,使得不少父親把帶孩子的責任都交給母親,認為教育子女是母親的事。
有的父親甚至認為只要多花錢將子女送進名校,給孩子請名師輔導,進培訓班等,就是讓孩子受良好的教育了,他們的任務也就完成了。
殊不知有句話概括的好:一個好父親勝過十個好校長!
更嚴重的是,當孩子出現一些負面現象的時候,父親會將責任全推給母親,
「怎麼連個孩子都帶不好」,
「我天天辛苦在外面工作,帶孩子這麼簡單的事情都做不好,你還有什麼用」!
這是最影響夫妻關係和親子關係的錯誤觀念。
越來越多的父親因為工作,呆在家裡的時間明顯縮短,與孩子相處的時間自然越來越少。
即便在周末,孩子特別希望父親能陪伴自己,父親自己還想歇一歇,跟朋友小聚放鬆一下,把帶孩子本身當成了一項任務和負擔。
他們從來沒考慮過父親陪伴孩子是更重要的一種責任。
很多父親在孩子小的時候其實還是很願意帶娃的,可是由於母親過度干預、批評,讓父親逐漸遠離了孩子的教育,逐漸開始不再主動帶娃。
現在的家長會,幼兒園/學校的活動,基本都是母親在參與,每年的開學季,朋友圈就會出現對孩子父親的各種吐槽。
父親越來越缺乏帶孩子的知識與經驗,他們甚至不知道如何與孩子聊天,更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
媽媽管得過多,導致爸爸什麼都不會管,這也是育兒過程中的一大誤區。
爸爸的缺席對孩子的影響
作為父親,扮演著母親所無法取代的角色。
以3歲孩子為例,如果父親角色缺失的話,會有以下幾個重要的影響:
相對於母親,父親的動手能力更強,如鼓搗修理一些家裡的小東西等,使孩子對動手操作充滿興趣。
孩子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能夠激發探索欲、想像力和創造性。
孩子動手實踐能力越強,越能促進智力水平的發展。
父親和孩子玩遊戲,經常會用令人刺激和激動的方式進行,甚至會有一些看起來相對比較危險的行為,但是孩子喜歡這樣的方式。
這樣的互動,會讓孩子逐漸表現出自信和快樂,正是在這樣的潛移默化中,父親影響了孩子品質的形成。
在與孩子遊戲的過程中,父親會幫助孩子建立遊戲規則,培養規則意識。
這種規則意識能提高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
研究表明,自我控制水平越低,孩子的問題行為越多;自我控制水平越高,孩子社會化行為水平也會更高。
爸爸在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的不同擔當
在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父親的角色應該有所不同。
這個階段的父親主要是培養孩子的安全感。
如果在這個階段他們能感受父親的溫暖和關愛,未來他們通常能用安全而穩當的方式與其他人建立關係。
這個階段的父親可以跟孩子一起拆裝玩具等,孩子會逐漸懂得角色的定位,開始學會觀察和想像。
孩子稍大一點後,父親還可以和孩子一起做家務,一起閱讀、運動。
這個階段父親主要是規則示範者,父親應該替孩子樹立正確的規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以自信的態度面對人生。12歲以前的兒童希望「我是被愛的被關注的」。
同時,他們有自我價值實現的需求,希望得到別人的肯定和認可,希望「我能行」,希望在班級、家庭當中被接納。
這個階段的孩子處於青春期,父親不僅需要作為陪伴者而存在.
而且需要了解孩子心理的變化,並放下家長的架子,主動親近孩子。
這階段,父親應該協助孩子建立自我同一性,即讓孩子找到自己在學校中和社會中的位置,了解自己是誰,知道自己未來的方向。
父親可以採用情景體驗式溝通技巧,設計「家庭讀書會」、「家庭卡拉OK」、「親子同游大自然」等活動,創造與孩子交流的機會與話題。
另外,為了能跟上孩子成長的腳步,家長還要通過學習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營造良好的家庭學習氛圍……
以此來激活孩子強大的自信能量,幫助孩子獲得自信和堅毅的性格。
喜歡我們的文章記得點贊、轉發和收藏
有什麼想說、想問的都可以在評論區留言
果老師將及時為您回復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