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很多公司能夠讓海外同行脫帽致敬,但從來沒有一家公司像華為這樣,讓西方世界心生畏懼。
美國人從沒見過這種公司,也不知道如何擊敗它,但當他們產生出像烏爾班巨炮一樣的恐懼和偏見時,昔日的眾生燈塔就變成了不擇手段。
現在中國還沒有能力生產7納米晶片的「芯技術」,中芯國際的14納米晶片工藝現在是國內巔峰,手機行業的「芯很痛」一直是企業面臨的痛苦難題。
10年前我們的導航定位都得依託GPS,但在不遠的將來我們將有自己的北斗系統,雖然精度遠沒有GPS高,但未來可期,中國「芯」也必將取得勝利,因為「除了勝利,我們無路可走!」
跟國內其他大型商業集團相比,華為有遼闊的疆域、不斷擴張、高新技術引入演化、全球資源調配,對外四處征伐,對內強勢鐵腕,在中國商業史上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這是中國式的密碼傳承,西方公司永遠弄不懂,弄懂了也無法推行。
我們自己有時候也無法理解華為,在社交媒體上,關於華為的討論時常陷入分歧和爭議,華為似乎一直有美國的影子。
1997年,任正非去美國考察了四家高科技公司,尤其是IBM,洋氣又高效的管理模式給任正非洗了腦。
回國後任正非發表了一篇文章名為《我們向美國人民學習什麼》的文章,這樣的標題要是在今天發表,恐怕會被罵親美的評論淹沒。
1998年,50多位西裝革履的IBM顧問空降華為,來手把手指導改革,前後花了20億人民幣和兩年時間,華為完成了蛻變。
產品上市時間縮短40%~60%,浪費減少50%~80%,生產力提高25%~30%。嘗到資本主義甜頭之後,供應鏈、市場、財務等項目陸續啟動。
通過向西方最頂尖的公司學習,華為的組織架構和管理模式早已是世界500強的級別,甚至有人評價道:華為是一家中國的美國公司。
但無論裹上多少層西方外衣,這家公司價值觀始終一如任正非的講話那般充滿革命氣息:忠誠,奮鬥,個人利益服從集體。
為了保證忠誠、奮鬥和服從,華為在營造「狼性文化」的同時,必須要設計出一套制度來讓員工認同它的價值觀,否則就會陷入「領導畫大餅」的窘境。
公司成立之初,任正非用每股1元的價格讓員工參股,股票的分紅非常高,長期維持在25%-50%之間,最高時甚至超過100%,打敗一切理財產品。
很多員工上午拿到工資,下午就去財務那裡排隊,爭相去交股權認購款這讓華為從90年代末開始,便長期雄踞中國民營企業個人所得稅納稅排行榜的第1名。
2011年,華為將下屬公司華為電氣以65億元的價格賣給艾默生,在清理員工股權時,華為最初提出每股1塊錢回購,但員工提出每股7塊錢,最終雙方以每股4塊錢分四年兌現。
這引起了任正非的反思,2001年後便不再派發每股1元的股票,員工持股改為虛擬受限股,沒有所有權和表決權。
老員工的股票也逐漸轉化為期股,不再有穩定的分紅,兌現的周期也被大幅拉長,在當時的環境下,華為這種搞法不乏違規,甚至違法。
即使認購價不再是1塊錢,華為的「虛擬受限股」也意味著巨大的財富,老員工之間逐漸有了「買房靠分紅,工資算零花」的說法。
而受損失的其實是不斷給出股權的任正非,2000年底任正非的股權單獨剝離出持股工會,只剩下1個多點(真實持股數量未知)。
2008年,華為進一步補漏,提出了「飽和配股」,規定每個級別的員工持股達到上限後就不再參與新的配股。
2013年,又推出TUP計劃,每年給員工配一定數量的期權,與虛擬受限股享有同等權利。隨著時間推移,虛擬股不斷被稀釋,「老員工」又不得不繼續奮鬥。
但2008年《勞動合同法》規定不能解聘工作超10年的員工,於是華為要求所有工作超過8年的員工上交一份辭職報告,將過往工齡清零,簽新的勞動協議或者帶著補償金離開華為。
集體大辭職在日後成為華為內部不成文的規定,工齡達到一定標準後,合乎標準的員工會重新簽一份新合同,喪失「奮鬥精神」的員工會逐漸離開隊伍。
華為的管理層為利潤的分配殫精竭慮,他們為員工開出高於市場的薪資和期權,又要時刻警惕員工的財富積累的太快,以至於喪失了「艱苦奮鬥精神」。
一系列持續至今的制度變革把華為變成了一個自我驅動的科技戰爭軍團,巧妙的制度設計讓員工的戰鬥力有增無減,他們永遠活在危機和憂患意識里,無法停下增長的腳步——擴張沒有極限,征伐永不停歇。
改革開放後,西方一直認為中國是廉價商品的製造中心,但華為卻讓西方看到了:中國人完全有能力向全球出售「深度技術」,比如作為通信基礎設施的5G網絡,這引發了西方的警惕。
在不少觀察家眼裡,5G就像是烏爾班的巨炮,它能將西方固守千年的優越感轟得粉碎。
2004年打擊李一男的港灣網絡,華為手段雷霆兇悍,而在同期與思科的官司里,華為又向美國人展現出了一副謹遵商業規則的成熟形象。
但與思科的官司之後,華為幾乎每年都會遭遇美國政府和媒體的攻擊,比如「與解放軍有密切聯繫」、「智慧財產權糾紛」、「威脅美國國家安全」這種罪名。
任正非試圖通過跟西方對話,消除這種敵意,他曾多次把5G比作高速公路——上面跑什麼車不是華為決定的。
過去幾十年里,西方公司扮演著修橋築路的角色,華為的崛起讓他們感到難以適應,因為華為有著迥然相異的體系與價值觀,和這些曾經的霸主格格不入。
美國不害怕中國成為商業強國,卻擔心中國變成一個技術強國。
除了對手的反制,擴張的邊界也是需要華為重點考慮的事情。在過去的三十多年,華為似乎沒有邊界:
從固話領域逆襲居上,到無線領域攻城拔寨,然後從通信設備攻入企業網,再殺入萬億規模的手機市場,華為的技術軍團從勝利走向勝利,兌現了豐厚的利潤。
華為的分配體系是華為成功的核心,但它運轉的前提是疆域可以不斷的擴張,不斷地獲得新的戰利品。
在手機這個規模超萬億的市場裡,華為只用了8年時間就坐到了接近全球第一的位置,國內市占率更是達到了令人咋舌的40%。
2020 年 5 月 15 日,美國對華為再次下手,全世界半導體企業,如果為華為生產晶片,就需要獲得美國許可。
也就是說華為從這一天開始:無論是生產手機晶片還是伺服器晶片;無論是採用前沿的7納米工藝,還是成熟的 0.18 微米工藝;無論是12英寸矽圓晶的生產線或是 8 英寸矽圓晶的代工廠。通通都要受到美國政府管制。
現在中國還沒有能力生產7納米晶片的「芯技術」,中芯國際的14納米晶片工藝現在是國內巔峰,手機行業的「芯很痛」一直是企業面臨的痛苦難題。
30年前因日本半導體世界第一,最後也就被美國廢掉了六成功力,形勢嚴峻,因為「芯」技術不是僅僅靠著精神和意志就能迅速重建的,甚至不是一個國家一年兩年就能自力更生的。
現代技術芯的建立,它不僅需要天才的思想,技術的實現,工藝的突破,也需要標準的制定、時間的沉澱,甚至還需要文化的認可。
這種「芯」一旦形成,它就是整個產業鏈最頂尖的存在,對整個行業具有生殺予奪之權。ARM公司都表示,它之所以受到川普政府禁令影響,是因為它很大部分包含美國原產技術。
而台積電這樣TOP1的全球晶片企業,基礎材料來自於美國AMAT、LAM公司,同樣操控於美國之手,這也是很多企業不得不屈服川普政府的原因。
而華為之所以成為川普的眼中釘,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華為想要成為一家全球化企業,它在5G方面的標準制定,在晶片底層的突破,在作業系統上的野心,都是在造「芯」。
川普為何寧肯「殺敵八百,自損一千」也要制裁華為?有人把美國對華為的制裁說成是意識之爭,美利堅不希望看到一個紅色基因的公司超過他們。
但在美國人眼裡,什麼民主、自由和人權,不過是維護霸權的障眼法而已。縱然美國媒體整天的批評川普政府抗疫失敗和撒謊,然而,至今有人出來為此負責嗎?所以美國現在強力打壓威脅到美國霸主地位的華為。
假如華為真的被美國打到了,對中國來說有什麼影響?華為與華為所在體系內的供應商產業鏈,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不僅華為這麼多年打下的技術積累毀於一旦,對於國內整條產業鏈更是毀滅性的打擊。對於我們,不僅是不能用自主品牌的產品了,很多關鍵技術更要受制於人。
華為這兩年經歷了一些風波,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遭到斷供,當然幸好華為提前做了充分準備,暫時還沒有受到嚴重打擊。
華為在公平競爭中取得領先,美國意識到威脅便立刻撕破臉皮用上一切手段阻撓,甚至要修改法律來使華為在美國的專利無法受到保護。
在這種非常時刻,最關鍵的一點是可靠可控,因為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產業鏈與產業鏈之間的競爭,在長遠看來,仍是國與國之間的競爭。
其實華為拿不拿得到這些美國供應商的產品,其實並不重要,就算拿得到,他們和華為都知道,我們未來不會是親密的合作夥伴。
華為只是中美科技戰爭中的一個符號,不要單獨看它是一個公司,而是中美科技高地的搏殺戰,現在完全是你死我活的階段。
「美帝國主義者很傲慢,凡是可以不講理的地方就一定不講理,要是講一點理的話,那是被逼得不得已了。」
當美國發現仍然無法讓華為屈服或者美國自身用戶無法擺脫對華為的依賴,美國就會用延期的辦法,羞答答的做出妥協。
面對美國的瘋狂打壓,只有丟掉幻想,立即戰鬥!
正如華為發的微博一樣:除了勝利,我們已經無路可走。
華為加油!中國加油!
參考資料:
圈小萌 聚商圈:如果華為被美國打倒了,會有什麼影響?.
魯不遜 量子學派:無「根」之痛.
遠川研究所 插座學院:華為被美國「全面封殺」,任正非:除了勝利,我們別無選擇.
注: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