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段歷史典故學習這位先賢的攻心說服術,將會使你人生受益不淺

2021-03-24   小懶貓yen

原標題:從這段歷史典故學習這位先賢的攻心說服術,將會使你人生受益不淺

許多人在自己生活中都有這樣的經歷,就是自己身邊的某位親友或者事業和工作中的合作者在面對一個需要抉擇的事物時,在關係到大家共同利益的緊要關頭,卻因其一葉障目,只從自己角度利益出發而忽略大局,頑固堅持自己錯誤的事情。

往往在這個時候,我們都是和對方爭論不休,試圖將對方說服,但事與願違,對方牴觸的心態使他根本聽不進去你所講述的道理,甚至搬出自己的理論和你對抗。當遇到這種情況,許多人都是一籌莫展,因為有時對方的身份甚至是自己的長輩或者上司,繼續爭論下去只會導致對立情緒更加激烈。

這種局面該如何應對解決呢?讓我們從先秦時代的一部著作中記載的歷史典故當中汲取先哲的過人智慧,當未來人生再碰到這樣的問題時,會讓你迎刃而解。

趙孝成王元年(即公元前266年),群雄爭霸,戰亂四起,強大的秦國發兵進攻趙國,此時的趙國面臨重大危機。而國君年幼,主持朝政的惠文太后問計於群臣,大家一致認為應向強鄰齊國求援。於是趙國派出使者,沒多久便收到回復,齊國考慮到唇亡齒寒,答應了趙國的請求,但顧慮趙國以後和秦國又和好,自己豈不是反被賣了?為了留一手,提出趙國要派出一人質到齊國,這一做法是當時各國經常使用的外交手段,並不為過。但問題是齊國提出的人質對象群臣犯了難,他們深知,這是要動太后的心尖尖啊。

齊國要的人質是誰呢?他們知道掌權的太后溺愛其小兒子長安君,就對症下藥,可謂是哪壺不開提哪壺。

果然,太后一聽此言,腦袋搖的跟撥浪鼓似的,無論任何人去勸誡,都被她一口否決,後來甚至直接翻臉。朝野上下,憂心忡忡,秦軍兵臨城下,生死存亡,在此一舉。就在這個關鍵時刻,一位充滿智慧的因病賦閒在家的元老觸龍出馬了,對這位功勳卓著的重臣求見,太后雖然明知其意,但也不好回絕,只是滿懷戒備之心。

沒想到,觸龍聊開的話題並非太后的預想,他和太后噓寒問暖,嘮起了家常,傾訴年邁後身體不便的苦水,這點自然深得太后共鳴,不知不覺中,牴觸和戒備的心態慢慢消失了。兩人有了共同點,感覺更近了。其實這一點就是投石問路,是觸龍的高明之處,當你想要說服一個人時,首先要尋找共同點,這樣才能讓對方把話聽進去。試問,一個對你充滿排斥牴觸心理的人怎麼可能聽進你的道理呢?

眼見太后神色和緩下來,觸龍話題一轉,提出請求太后給自己的小兒子謀一個宮中小官員的差事,拳拳父愛,溢於言表,這點更是讓太后如遇知音,笑道「你們男人也這麼疼愛小兒子啊?」 觸龍回道「其實男人疼愛兒子是要超過女兒的。」聞聽此言,太后笑著不認可,她可能想到了自己護兒心切,不讓對方離開自己當人質的事。但觸龍迅速拿出例子,「我私下認為,您疼愛燕後就超過了疼愛長安君。」太后說:"您錯了!不像疼愛長安君那樣厲害。"左師公說:"父母疼愛子女,就得為他們考慮長遠些。您送燕後出嫁的時候,拉著她的腳後跟為她哭泣,這是惦念並傷心她嫁到遠方,也夠可憐的了。她出嫁以後,您也並不是不想念她,可您祭祀時,一定為她祝告說:'千萬不要被趕回來啊。'難道這不是為她作長遠打算,希望她生育子孫,一代一代地做國君嗎?"太后聽了,承認道「是這樣的。」

觸龍進一步剖析入理,「從這一輩往上推到三代以前,甚至到趙國建立的時候,趙國君主的子孫被封侯的,他們的子孫還有能繼承爵位的嗎?"趙太后說:「沒有。」觸龍接著追問其他諸侯有無這種情況,太后想了想,回答說「沒聽說有。」觸龍知道時機已到,火候成熟,他分析道,「他們今後遲早會有禍患降臨在頭上,或者落在子孫頭上。為何國君子孫會出現這樣的境況?這都是因為他們位高卻無功,俸祿多卻沒有付出,占有多卻寸功未立難以服眾。您現在給長安君那麼優厚的待遇,倘若現在不抓緊時機讓他建功立業,若您百年之後,長安君又憑藉什麼在國內立住腳呢?豈不是要重蹈其他王侯覆轍?所以,從長遠角度來說,我認為您疼愛他比不上您的送出國門的女兒燕後。」

太后聽了,默然半晌,觸龍一步步的透析的道理分析讓她開始反思。終於,她開口道,「好吧,聽憑您的指派,讓他去吧。」

事情的結局終遂所願 ,在趙國派出長安君後,齊國如約發兵,解決了這場嚴重的危機,太后和長安君獲得空前的民望,可謂是皆大歡喜。

從這一個典故當中,我們可以汲取許多人生智慧,在選擇自己所要說服的對象時,一定要設身處地為對方的切身利益著想,不要正面強攻,而要懂得巧妙迂迴,通過實例一點點攻破對方內心的堡壘,讓對方清醒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這時候,經過反思後明理的對方,其心中的堅冰就會自己消融。這一高明的說服術和美國人際關係大師的卡內基的觀點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們古代先賢的思想智慧真是一座讓我們受益無窮的寶庫,掌握了這些技巧,不但可以提升你的素質能力,還會在某種程度改變你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