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唯雷佳音,雙雙都不行

2019-12-12     第十放映室

說起前段時間的撤檔風波,中秋檔由薛曉路導演,湯唯、雷佳音主演的《吹哨人》,在臨上映前三天突然撤檔,也是一次令人印象頗深的操作。


時隔三個月,重新定檔的《吹哨人》終於在12月6日正式「解鎖」。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除卻「技術原因」無從可考,一般會主動撤檔的影片大都容易在質量上「一言難盡」。


像《吹哨人》,也沒逃過此款定律。


作為上周的新片,《吹哨人》上映的檔期並不算擁擠。


與它同台的也只有《勇敢者遊戲2:再戰巔峰》《南方車站的聚會》。


原本周六還有一部《蘭心大劇院》。


但該片已於早些時候官宣撤檔。


可即便如此,算上周末,《吹哨人》上映6日,票房也才剛過4100萬


成績遠不如擂台上的另外兩家。


且僅與薛曉路的前兩部作品——《北京遇上西雅圖》《北京遇上西雅圖之不二情書》分獲5.2億、7.8億票房相比,它也是大幅落後水平線。


兩部前作都由湯唯擔綱女主


票房失利,似乎已是等待著《吹哨人》的定局。


但其實在正式解鎖前,這部影片留給觀眾與票房的潛在爆點並不少。


當中最奪人眼球的,無疑是雷佳音與湯唯的CP新組


距離上一次在大銀幕上欣賞兩人的solo表演,還要追溯到去年。


一邊是《超時空同居》里,東北味兒十足的笑點擔當;



一邊是《地球最後的夜晚》中,小資派夠味兒的文藝女郎。



此番攜手出鏡,氣質混搭,也稱得上新鮮感十足。


其次,要數女性導演薛曉路的類型片新嘗試


國慶檔獻禮爆款《我和我的祖國》中,薛曉路剛交完《回歸篇》答卷。


這回又觸碰到了懸疑犯罪題材。


可見三年前純聊愛情的時代已經翻篇,眼下她正試圖向更複雜的商業片過渡。



最後,則是落在了國內題材新呈現上。


「吹哨人」這個名詞,相信很多人都是第一次見。


作為舶來詞彙,它最早所特指的其實是英國警察。


因為他們在發現罪案發生時,會吹哨子引起同僚及民眾的注意。

後來,由這一背景逐漸引申出的「吹哨人制度」,沿用在了各行各業。


有關這一制度的具體定義,成段的教科書式說法看上去頗為複雜。


換一個本土近義詞也許更便於理解,那就是內部舉報


早在2016年,韓國著名車企現代汽車和起亞汽車突然向外界宣布,應韓國交通部要求將在韓國召回24萬輛已售汽車。



其背後的原因,正是一位工齡超過25年的工程師,大玩「無間道」的結果。


這位名叫金光浩的現代管理層,舉報了現代汽車引擎存在多處設計隱患。


經由韓國交通部認定,這才強制要求相關車企召回修復相關車輛。


個體員工對陣不良企業的博弈。


期間免不了還要附帶灰色收益、黑色現實以及法律與道德的糾結徘徊。


而這在國內院線尚算少見。


如果僅憑第一印象,涉及這一題材的《吹哨人》完全可以成為一個銳利深刻的「先鋒片」。



而最終成片139分鐘的時長,也讓人覺得會是圍繞這一主題走量大實惠的親民路線。


然而懷抱這樣的期待走進影院,結果卻只能是遺憾二字。


因為CP、類型、題材三大看點的糅合,並沒有使它達到一個預期的效果。


反倒是最終落入了冗長的話癆電影行列


之所以這麼說,需要聲明的是與片中台詞的數量無關。


主要是源自編劇及導演的薛曉路,一直在自說自話的生產劇情。


在影片結構上,《吹哨人》並不似隔壁《南方車站的聚會》,採用多人物多線索的敘事。


故事的展開,起自澳洲某跨國集團中層管理人馬珂(雷佳音飾),被任命接待作為中國國企代表的周雯(湯唯飾)。


本該是合作夥伴的正常會面,卻同時被賦予了老情人再聚首的曖昧設定。



與此同時,周雯身上似乎還背負著某個秘密。


為了這個秘密,使她在異國他鄉亦不停遭遇追殺。


而馬珂出於前男友的「責任」,一直幫助她。


在二人攜手逃亡的過程中,逐漸發現了隱藏在跨國集團和國企間的商業陰謀。


最後,他們成為代表正義的吹哨人,揭發了真相。



以上,便是電影《吹哨人》貫穿全片的主線。


梗概簡單無新意不打緊,只看這個故事以何種方式去講。


按理說,有犯罪、懸疑兩頂高帽作為保障,只要邏輯基本在線,稍加腦洞修飾都不會趨於無聊。


然而在《吹哨人》里,高帽保障全都淪為了對教科書的淺層複製


故事對犯罪片的理解,即效仿美式特工片——


一定要有飆車戲、槍戰戲、爆破戲。


所以,以上元素便作為兩人亡命天涯的背景板統統安排上。



對懸疑片的定義,即開題必備的離奇死亡、背叛、反轉,也全部加進去。


至於怎麼消解這些懸念帶來的問號,影片用的則是入門級的手法。


通過對人物、設定的降智處理,一路推著主角前進。


當劇情需要背叛反轉,女主周雯便在兩人亡命天涯的過程中離奇消失。


事後再輔以一段浮於表面的哭泣吶喊,對其拙劣的欺騙手段予以說明。



當劇情需要解謎真相,一票外國人飾演的反派就一定會各種露出馬腳。


有意無意間留下諸多線索,等待著主角去探索發現。


而在探索發現的路上,男女主每走一步都一定會遇上導演事先設計好的障礙。


即順著開端、中段、結局,在每個情節的推進,必會產生一個或多個衝突。


你追我趕,街頭逃亡,人在囧途。


使影片一度從緊張的懸疑犯罪,跑題到秀裝甲道具的公路片。


最終呈現出來的效果,是忽略了人物真正的動機,亂七八糟塞了一堆劇情。


累贅不說,還毫無新意。



同時,想到哪拍到哪的起伏轉折也使「吹哨人」這個title並沒有在影片中引導敘事。


什麼是吹哨人?


影片到最後也沒有給出明確的角色、劇情詮釋。


這對於沒有做過功課的觀眾來說,僅僅片尾一個名詞定義再配以幾張故事外的圖片示例是遠遠不夠的。


大篇幅的游離敘事,更將一個本該充滿懸念、層層揭開迷障的故事說得太滿。


犯罪、懸疑該有的氛圍被破壞殆盡。


全程無驚喜已不算什麼。


關鍵是在觀眾苦等了兩個小時後,好不容易迎來了最後一幕——


當馬珂失去了人證、物證,自己又深陷信用危機,他要如何才能讓邪惡的資本主義認罪伏誅?


採用的居然是最原始的方式:


一場電話現場直播,誘騙幕後始作俑者在權威面前說出真相。



看到這一幕的出現,老實說作為觀眾其實是崩潰的。


畢竟這老套的橋段,原以為只能在小成本國產職場劇里找到了。


卻沒成想能在一部大製作、跨國拍攝的電影中,仍能作為高潮隆重登場。


按照導演在採訪中的話來理解:


《吹哨人》對標的是90年代好萊塢經典敘事的犯罪懸疑片,而現在連好萊塢都已不太拍這樣的電影。


這也側面為影片的老套橋段鋪設了理由。


然而之前熱映的《利刃出鞘》,同樣是運用了好萊塢經典推理懸疑的手法。



現在也很少見同類作品,它一樣可以口碑票房雙豐收。


其實真正讓《吹哨人》翻車的主謀,並不在於敘事太「經典」。


而在於導演雖然想要轉型,但還是沒有捨得放棄的愛情片元素。


花重筆墨描寫了馬珂與周雯之間的感情,想像《晝顏》一樣把出軌拍成純愛。


這是我在故事背後隱隱嗅到的動機。



馬珂、周雯、以及齊溪扮演的Judy三人。


一個是丈夫,一個是前任,一個是妻子。


用懸疑犯罪的外殼,企圖包裹兩性關係的情感糾葛。


這點本無可厚非。


但《吹哨人》里,馬珂與周雯婚內出軌的感情貫徹始終。


以一種娓娓道來的方式,戲份重到已經與揭露真相持平。



且不說擁有道德瑕疵的感情線,在國內院線本就不夠「討好」觀眾。


它也使得正常的、應當緊張刺激的懸疑犯罪變得無法提速。


可以想像,影片整體的節奏建立在這樣一個基調上——


前一秒,兩人還在彼此凝視、悼念美好、遺憾錯過,感情慢熱;



後一秒,就忙著亡命天涯、生死關頭,場面激烈。



139分鐘的時長內,影片就在不停地重複著這個過程。


混亂的節奏,把觀眾的觀感連同整個故事一併撕裂


當影片的重點,從「誰是吹哨人、要不要吹哨,又是為了何而吹」,一度轉移到「我背著老婆出軌了前任,我該怎麼辦」之上。


原以為是主角兩人攜手擊潰賺黑心錢的資本,但又總是突然被轉台到中年男主與初戀的斷舍離。


觀眾對於影片看點的期待自然也就落空。


而這在我們看來非常不友好的體驗,卻是導演「有意為之」的堅持。


因為在她看來:


當下商業片普遍對人物進行簡單化塑造,追求單純的感官刺激,這是一種後退。


所以,她想要兼顧一男兩女間關於愛情、家庭的羈絆,使人物形象更為豐富。



但問題是,卻忽略了影片的標題——「吹哨人」。


139分鐘,如果題目都沒整明白,又讓觀眾怎麼有心情去探索他們的私生活?


說到底,不論是片中的馬珂,還是周雯,他們既然選擇成為吹哨人,背後必定有深厚的故事可以挖掘。


並且過程中出於角色內心的搖擺,人性的遲疑而暗潮湧動。


而在這部電影里,雷佳音的表現全被牽絆在如諜戰冒險的動作硬戲中;


湯唯的氣質和情緒,則因為降智又矯情的情節被消磨殆盡;


唯一看得過去的,居然是齊溪飾演的被出軌的妻子。



儘管戲份不多,但卻詮釋出了角色的隱忍與大愛,而被公認為影片為數不多的亮點。


這模糊了焦點又缺乏分量的安利,想想也覺可惜。


只能說「吹哨人」這個題材落於尷尬三角戀的背景,實在是浪費了。


- END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jHWP-G4BMH2_cNUgRIA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