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世界……和我有什麼關係嗎?

2019-09-25     Lens

我們之前寫過一個很酷的遊戲:只有一人,一艘飛船,和無窮無盡的宇宙……

寫出這個遊戲的人,是一個俄羅斯的程式設計師羅曼耶克。(詳見:每當內心消沉時,我就繞著太陽系走一圈)

他一個人完成了從搭建引擎、編寫行星生成算法、到優化遊戲體驗所有這些工作。

因為喜歡,就動手去創造一個世界,這是程式設計師故事裡很迷人的一點。

你可能覺得這離你很遠,是專屬於那些「格子衫」們的能力。但羅曼耶克其實也是半路出家,自學的編程。

只因為他對原來的一些遊戲體驗很不滿。於是,自己動手,說干就干。

83歲的若宮雅子在這方面也不遑多讓。

她發現沒有多少給老年人玩的遊戲,給開發商提了建議也石沉大海,於是,81歲自學Swift,83 歲時成功開發了iOS 應用。

「隨著年齡增長,你會失去很多東西,你的丈夫,你的工作,你的頭髮,你的視力。但當你開始學習新東西時,不管是編程還是彈鋼琴,這些都是一種加分,是一種激勵。」她說。

生活里,我們也都在隨著年齡增長,失去很多東西,遇到不少困惑,覺得許多可能性正在離自己遠去。

年輕時,或許想過改變世界,迷茫時發現連自己也改變不了。

你可能看過很多榜樣的故事,突破困境的法門都沒什麼稀奇的,就是去解決問題:條件越苛刻,問題越是層出不窮,思考和解決它的過程,越是可能把你帶到更新的世界。

一個人如此,一個企業、一項新技術也是這樣。要解決的問題越難,要幫助的人越多,越可能讓你走得更遠。

阿里雲的故事就是如此。

10年前,它「生於疼痛」——在應對阿里內部的業務需求時,發現了「雲計算」的新世界。

但在內部,討伐的聲音不斷。

在外部,技術出身的行業大佬們都斷定它太過超前,認為雲計算就是個烏托邦思想,要變成基礎設施可能要等到阿凡達那個時代。

但如今,10年過去,雲計算的發展遠超人們的想像,阿里雲成為公有雲市場的亞洲第一、全球第三。

在解決問題中成就自己,又在幫助別人時強大自己。

除了面向企業的各種應用,阿里雲還不斷「後退」,幫助政府和很多行業解決底層需求,提升效率,「用科技做有情有義的事。比如:

通過算法技術,讓再偏遠國家的孩子,也分到一份屬於他的食物;

通過遠程技術,讓頂尖的醫療和教育,都不再是大城市的特權;

通過強大的實時計算,使人類得以發現宇宙深處的星芒。

……

技術可以把每個人都連接在一起:你不僅是它的使用者,也可以是它的某種能量。

前段時間,有很多人分享一個幫助盲人的應用程式,註冊成為志願者後,就可能接到盲人打來的視頻求助電話,比如他正在超市,希望你幫他挑選食物;或者是幫他從藥瓶上念出醫生的求助電話

印象很深的是那些接到電話的人,幫助完盲人後激動不已,仿佛自己才是那個被幫助的人。

這是因為我們內心都有這種向善的願望,如果得以實現,反而是對自己最好的獎賞。

雲計算就像水電煤,已經是悄無聲息的一種資源了。加速了技術的普惠,技術更有效地把大家的時間和才智彙集起來——它們就成了世界上一種最特殊的燃料。

就像半個月前,馬雲在正式退休的告別演講里說的,「阿里雲、達摩院,阿里所有的技術人員,都在用自己的想像力給世界帶來機會。技術必須向善……只有擔當起這些真正的重要的事情,我們才能走102年。」

下面這張長圖裡,分享的就是阿里雲正在做的一些很重要「小事兒」。

看完後在評論區分享一下:讓你印象很深的「有溫度的科技」。

你可以親手寫下一行代碼

這一個個字符

就像一行行溫暖世界的「工程詩」

當微小的能量聚集一處

你就成為了一名

能溫暖世界的

工程詩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jCyiem0BJleJMoPMwS5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