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流泉與北京城

2023-08-04     Lens

原標題:歷史上的流泉與北京城

這個夏天,北京出現了一場140多年未見的大暴雨,永定河流域的門頭溝區受災嚴重。

在歷史上,永定河有過很多名字:浴水、盧溝河、小黃河、渾河、無定河……屬海河水系的永定河在歷史上造成過不少水患,這是因為它出山的位置較高,水性暴烈,經常暴漲暴落,夏季經常會突發大洪水,泥沙俱下。

圖源地球知識局

「永定河」是清代時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的賜名,但是,「永定」這個名字,並沒有讓它永定。直到1954年,官廳水庫建成,截斷了永定河,才根除了永定河下游水患,保證了首都的安全,也為首都的發展儲存了大量水資源。

北京在歷史上是一個水網密布、河湖眾多的城市,因水而生、因水而興。

北京地區有五大水系:泃河、潮白河、永定河、拒馬河。然而,因為北京城的位置相對較高,這五條大河並不能給北京城提供地表水,歷史上便於北京城市利用的穩定的地表水,主要來自西部的地理位置較高的流泉。整個北京城的歷史都跟這些流泉緊密相連。

官廳水庫

《歷史上的流泉與北京城》

本文根據唐曉峰「名城保護·大家談」活動演講整理。

唐曉峰,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本科、歷史地理學研究生,師從我國著名歷史地理學家侯仁之院士。美國雪城大學地理學博士。主要從事城市歷史地理、中國先秦歷史地理、地理學思想史方面的研究。著有《人文地理隨筆》《文化地理學釋義》《給孩子的歷史地理》等。

首先來看地圖,這是北京地區的地形圖。中間的紅色部分是北京城所在的位置,圖上表現了北京地區的五大水系。

從東邊,也就是從圖的右邊看,第一個是泃河水系,流經平谷,在北京境內的段落不是很長,所以名氣不大,但其實也很重要,泃河流域有很重要的考古學的遺址,比如上宅遺址;泃河的西邊是潮白河,潮白河的西邊是溫榆河;往左下方看,北京城的西邊是著名的永定河;圖的最左下方是拒馬河,拒馬河在北京地區同樣段落不長,但在拒馬河流域也有很重要的考古學遺址發現,就是琉璃河遺址,這是燕國最早的都城。

在了解了五條大河之後,我們要提出一個問題, 為什麼北京城在歷史上的發展,並不是主要靠這五條大河所提供的地表水?

一個最基本的原因是北京城的位置相對較高,這些河流的水上不來。還有一個原因是水勢不穩定。

有一條河——永定河,它出山的位置比較高,有可能把水引向北京城,但這條河流的水性有問題,暴漲暴落,夏季會突發大洪水,連帶著泥沙和水患都來了,這是很麻煩的事情。歷史上人們確實想試著利用永定河的水,金代和元代都曾試著實現這個想法,但都以失敗告終。

今永定河峽谷

那麼北京城的地表水怎麼辦?歷史上便於北京城市利用的穩定的地表水,主要來自西部的地理位置較高的流泉。原來北京城的地表水是靠泉水來供給的。

一起來看下面這張地圖。這張地圖上,山前有一片海拔高於北京城的淺綠色地帶,這些淺綠的地帶就是泉水溢出帶,泉水出來以後流成了小河,所以說是流泉。流泉到了一個低洼的地方會形成湖泊,湖泊滿了以後再接著往下流,這樣的水系就叫做流泉水系。

我在這些淺綠的地帶畫了兩個紅圈,紅圈部位的泉水在歷史上對北京城的意義最重要。一個是北京的西邊,具體講就是北京西山玉泉山一帶,那裡泉水特別旺盛,北京城主要依賴它而發展。再往北邊比較遠的是昌平地區,昌平地區也有一些泉水在關鍵時候發揮作用。

歷史時期北京地區流泉很多,與城市歷史發展關係密切的主要流泉水系有:

蓮花池流泉水系、高梁河流泉水系、玉泉山流泉水系、萬泉河流泉水系、白浮泉流泉水系。

它們到底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沒有蓮花池

就沒有北京城

首先說蓮花池流泉水系與薊城。薊城是北京城的前身,我們今天講北京城有三千年的建城史,800多年的建都史,所謂的三千年建城史就是從薊城開始的。薊城的位置剛好在小河的旁邊,這條小河就屬於蓮花池流泉水系。

蓮花池雖說叫池,其實它是一個天然湖泊。從蓮花池出來流向東南方向的一條河,古代叫洗馬溝,蓮花池水通過洗馬溝流入薊城的護城河。因此,薊城所需要的地表水就是從蓮花池獲得的。

薊城和蓮花池的關係,在著名的歷史文獻《水經注》中有記載:

在薊城西邊有「大湖,湖有二源,水倶出縣西北,平地導泉,流結西湖。湖東西二里,南北三里,蓋燕之舊池也。」

此書的作者酈道元感慨,這個湖泊在戰國時代就已經與薊城建立了聯繫。

今蓮花池公園,對面是北京西站

關於蓮花池,有一個直接關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重要例子。蓮花池旁邊的大樓現在是西客站,當時西客站在修建的時候,原本的設計是要把蓮花池填掉,然後在上面修建西客站的一部分。

在推土機已經開始推土作業,蓮花池就要被填埋之時,有一位非常關心北京城歷史遺產保護問題的老先生,著名歷史地理學家——侯仁之,聽到這個消息後立即明確表示反對。他給北京市領導講述蓮花池的歷史意義:

它是北京城最初依賴的水源,沒有蓮花池也就沒有北京城,我們對這個小湖泊要儘可能的愛護,不能抹去這樣一個帶有歷史印記的遺蹟。

北京市領導接受了侯先生的建議,下令修改建設圖紙,把蓮花池保留下來。於是推土機開始反著推土,把填埋的部分再推出來,繼而又把這個地方改造成蓮花池公園。蓮花池公園是北京城三千年歷史的一個重要見證,也是當時薊城人居環境生態系統的有力證明。

1946年,侯仁之在利物浦大學宿舍大樓前

在蓮花池流泉水系上建立的城市,從周代的薊城,一直發展到金代的中都城。金朝開始把這座城市作為都城,這是一個劃時代的事情。

金元時期:

從高梁河到通惠河

北京城800多年的建都史,就是從金朝開始的。

金中都是蓮花池流泉水系最後一座,也是最大的一座城市。由於是一個大王朝的都城,圍繞金中都城產生了漕運的需求。建立漕運系統,開挖漕渠不難,但漕渠對水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漕運的渠道幾乎每日都有船運,所以需要有穩定的水量保留在渠道里,才能維持漕運的功能。

怎樣擴充漕渠的水源?原來金中都利用的是蓮花池的地表水,其水穿城而過。後來隨著對水量需求的增大,特別是人工漕河——閘河的修建,需要有更多的地表水源滿足漕運的需求,金代開始向城的北面尋找新的水源。比較近便的地表水源地就是上面提到的高梁河流泉水系,金代開引了人工水渠把它連接到金中都的北護城河。

金朝人進而發現,更北的地方還有一處旺盛的水源,就是玉泉山流泉水系。這個地方有一個天然的湖泊,是這個流泉集結起來的湖泊,它就是今天頤和園昆明湖的前身,在古代叫瓮山泊。於是金朝開了一條人工的渠道,從瓮山泊引水南下,接上了高梁河,進一步解決了水源的問題。可以看出,金代做了一個從遠處尋找更多水源的努力,而尋找到的適合水源都是泉水。

歷史再翻過一頁,北京城又進一步壯大,這次的壯大使北京城成為版圖極其遼闊的大王朝即元朝的都城,它要管理的範圍不但包括原來的中原地區,還包括北方很遠的蒙古地區。我們都知道這座大城是在忽必烈時代建立起來的,當時叫元大都。

元大都城並不是建在原來的蓮花池水繫上,而是向東北方向移動了一段距離,改建在高梁河流泉水繫上,並將流泉湖泊納入城區、大內。這些湖泊就是我們非常熟悉的積水潭、後海、什剎海、北海、中海的前身,它們原來是高梁河流泉水系在低洼地聚集而成的天然湖泊。

這樣,在元代,北京地區有兩座城池,一座是蓮花池水系上的舊城,主要為社會底層百姓的居住;另一座是高梁河水系上的龐大的大都城,皇宮、官府、上流人物都在這裡。

我們在元大都城規劃中看到了一個新的情況,在城市的中心,甚至在皇宮大內的中心,有了一片遼闊的水面,皇宮裡最主要的三個宮殿都布置在湖的兩岸。

這種情況在此前中原都城裡面是基本沒有的,體現了來自乾旱地帶的蒙古民族對水的特別喜愛。從這件事情上,我們看到了一個以大都城(包括後來繼承了這個位置的明清北京城)為中心的新的生態系統的誕生,除了城市周邊水源系統的變化,即從以蓮花池水係為主轉移到了以高梁河水係為主,在城區範圍內,也出現了廣闊的地表水面,這在改善城區小環境方面具有不可忽略的意義。

元大都是全國都城,所需漕運規模遠大於金中都。這個時候怎麼辦?我們都知道在元大都建設的時候,有兩個人物是值得紀念的,一個是劉秉忠,他是這座都城的規劃設計者。歷史上西方人的都城發展大多是走一步建設一步,最後的城市模樣是不規則的。而元大都城是一次規劃,一份圖紙,一次建設。

另一個人物是郭守敬,他受命解決水的問題,當時建設都城最緊迫的問題之一就是解決漕運渠道的水源問題。漕運渠道的水從哪裡來?元朝的人也想到了永定河,實驗之後失敗了。

郭守敬後來沿著西山邊緣進行了仔細的實地考察,發現沿著西山的山腳有許許多多的流泉,所以他決定從最北部的比較大的白浮泉開始修建人工渠道。這條人工的水渠,避開低洼地婉轉延伸,把西山腳下大大小小的流泉全部匯聚其中,然後流入瓮山泊,瓮山泊水可沿著金代的水道流入大都城,最終經過三海注入東邊的運河,這條運河在元朝有一個著名的名字——通惠河。

從白浮泉到通惠河,這個水利系統的建立在歷史上是了不起的水利工程,在元代,基本上解決了通惠河用水的問題,可以保證漕運的暢通。

水系對村落形成

及生態環境的影響

水系的重新建立也引起了環境的變化,原本流向低洼地的泉水被截斷以後,那些低洼的地方開始變得乾燥,於是人們來到這裡開發農田,建立村落。

研究北京古村落的人發現,北京西北方的村落不少都是元朝開始建立的。北京其他地方發現的古村落時代可以很早,有唐代的村落,但這個地區的村落都是元代的。因此,可以看到由於水利工程引起了地方生態的變化,促進了一些新的發展,包括村莊的發展。

我們今天所說的中國大運河,實際上最後形成於元代。而這個大運河北面的一段,也就是大都城到通州的這段,是依靠西山泉水的支撐才最後完成了大運河體系的完整運轉。

今天的大運河是世界文化遺產,當我們紀念世界文化遺產的時候,不能忘了西郊泉水的功勞,不能忘了白浮泉等流泉對大運河體系的完成起到的關鍵作用,它應該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一個值得紀念的有機組成部分。

位於北京市昌平區的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裡的「白浮之泉」碑亭和九龍池。新華社記者 陳鍾昊 攝

生態思想讓我們把一件事情變成一個大的體系,一個地區里的各種因素一同發揮作用,才能完成歷史的發展。我們今天必須得有這樣的認識:

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工作要有系統性的保護意識,而不是對孤立的一樁事物、一件東西的保護與紀念,需要有整體感。現在強調北京城的整體保護規劃,實際上也應該包括這樣的內容。

元朝以後是明朝,明朝基本上沒有什麼大動作。到了清朝,開始大規模治理西郊水系,修建皇家園林區——三山五園,開挖水庫(侯仁之先生說昆明湖是北京歷史上第一座真正的水庫),完善對西郊流泉的治理與利用。

今天去香山植物園,可以看到一條保護下來的清代引用西山小泉水所開鑿的石質水槽遺存,它非常小,說明十分微小的泉水在清代也被搜集起來彙集到大的水系裡去,加以利用,說明當時清朝人已經到了如此渴求水源的地步。

昆明湖是這個地區的一個巨大水庫,水要按照計劃使用。具體是怎麼使用的呢?昆明湖的南邊有一個閘,這個閘控制著向北京城內的流量。湖北面有一個出口,是在水量過多的時候排水。

此外還有一些小的出水閘口,是供應昆明湖和玉泉山這一帶的皇家稻田,稻田用水因時而變,要人工控制,所以昆明湖水還有灌溉周圍稻田的用處。皇家稻田在當時是非常重要的景觀,我們今天在恢復西郊傳統文化景觀的時候,也在努力恢復稻田。稻田也是利用泉水的一個重要側面。

泉水的意義和保護

清代的舉措一方面是把泉水進行搜集,另外一方面也認識到泉水的重要性,所以清朝對於流泉表示了一種尊重——修建泉宗廟。

泉宗廟位於原萬泉莊村西南,清乾隆年間這裡有泉眼31處,廟內28眼,廟外的3眼,故有「萬泉」之譽。乾隆皇帝下令給泉水修廟,可見當時的人們充分意識到了泉水的重要意義。

據說泉宗廟修建的圖紙——樣式雷的規劃圖至今還保存著。今天,雖然泉宗廟已經不存在了,但地名記憶猶在。歷史地名可以幫助我們記住很多重要的歷史事件,《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也包括對歷史地名的保護。(地名)

考察流泉與北京城的關係,我們會意識到,生態建設是北京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今天進行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中需要認真做好的部分。

近些年,北京西部的流泉數量大為減少,我們應該積極開展保護流泉的工作。為了保護甚至是恢復古代的泉水,我們要努力做好一些生態方面的工作:

比如加強地表植被保護,增大地表含水量及地下水補給量;禁止山地隨意採石,維護山區地下水文的通暢;宣傳流泉的歷史價值,認真保護古代渠道遺址等。

現在的通惠河非常好看,也非常壯觀,有的地段很動人。大家到原來二閘那個地段,站在橋上,可以看到水下的船閘,那是當年通惠河的船閘,現在由於地表高度的變化和水面高度的變化,當年在地面的船閘現在已經沉到水下了,但依然在原來的位置。

現在,北京市提出了藍綠交織、水城共融、碧水藍天的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的建設目標。那麼,在建設今天的北京城生態環境的時候不能忘記歷史,我們應該繼承歷史中優秀的寶貴遺產,讓這座城市在新的環境中依然順利地發展壯大。

如今有了南水北調的巨大工程,古人想不到的新水源已經連接到北京城,從環境生態上來講,一個新的時代正在開始,但我們不能忘記歷史時期北京城走過的道路。

文中圖片來自唐曉峰演講PPT,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僅作交流使用,如有侵權,請聯繫平台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666a517b478ac5101772ab9d81f3519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