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初三傑的人生經歷,給了我們哪些啟示,韓信就一個字「忍」

2019-11-15     謀士說

說到「漢初三傑」我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他們分別為「張良、蕭何、韓信」三位西漢開國功臣。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以後,在洛陽設置酒會宴請群臣,劉邦問在場的大臣,自己為什麼能奪得天下,而項羽為何失去了天下?

劉邦

在場的人,各抒己見,都沒有答到點子上。劉邦回答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因為劉邦的這段話,「漢初三傑」也因此而得名。劉邦能奪得天下,戰勝項羽就是任用了這三個豪傑,而項羽不懂得用人,所以失敗了。

在「漢初三傑」當中,韓信是三人當中最勵志的一個人,也是結局是最悲慘的一個。蕭何雖為人臣,卻因幫助呂后除掉韓信,而被後世詬病。而最完美的一個算張良了,不貪慕榮華富貴,最後功成身退,大隱於市。其實「漢初三傑」的人生經歷給了我們很多啟示,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公司,絕對發人深思!

韓信:學會忍耐,懂得報恩!

韓信江蘇淮陰人,他從一個無名小卒,成為漢朝大將。他憑藉個人的軍事從才能,一路攻城拔寨,為劉邦立下汗馬功勞。漢朝建立以後,由於功高蓋主,被劉邦猜忌,最後死於呂后之手。

根據《史記·淮陰侯列傳》的記載:韓信出生平民,家裡貧窮沒有好品行,不能選舉做官。經商又不能維持生計,經常寄宿在當地的一個亭長家裡吃閒飯,後遭到亭長老婆的厭惡,故意不給他飯吃。韓信迫於無奈,離開亭長家,去河邊釣魚為生。結果釣魚也釣不到,差點餓死。在河邊洗衣服的漂母,看他可憐,於是就施捨飯食給他,接連救濟了十多天。韓信非常感激,答應以後報答老人。在漂母看來韓信連自己都養不活了,還想著報答,如果韓信能把自己養活已經很不錯了。現在讓一個快餓死的人報答,簡直就是一個笑話,所以漂母還有些不高興。

韓信

俗話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韓信雖然窮,都快被餓死了,但是也不忘報答老人,這顆報恩的心值得肯定。總比,某些白眼狼要好吧!你救濟了他,他反過來陷害自己的救命恩人。比如南北朝時期的侯景,就是一個忘恩負義之人。北魏末年,北方大亂,侯景投靠北魏權臣爾朱榮。爾朱榮被誅滅以後,侯景投靠高歡,由於受到猜忌最後叛亂,逃到梁朝。梁武帝給了侯景高官厚祿,結果侯景不報恩,反而進行叛變,並將梁武帝囚禁,活活餓死。梁武帝死後,侯景專權並霸占了梁武帝的孫女溧陽公主,驅除滿朝文武官員,並屠殺了幾千人,其行徑簡直令人髮指,簡直豬狗不如。

反觀韓信,他不僅僅懂得報恩,其實他的忍耐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在淮陰的時候,當地有個屠夫羞辱他,讓韓信從其胯下爬過去,如果不爬就用劍刺死他。假如,韓信一時衝動,殺死了屠夫,可能世界上再沒有韓信了。而韓信,仔細思考了一番後,認為不值得,為了干一番大事業,所以就忍辱負重,從屠夫的胯下爬了過去。最後,韓信化屈辱為動力,在亂世之中,投靠了起義軍,並建功立業,最後還感謝了這個侮辱他的屠夫,讓他做了中尉。

韓信

也許很多人認為韓信懦弱,換做是我,早就把對方暴揍一頓。如果,換作是普通人,估計早就進了監獄了。你也不想想,當時的歷史背景,假如韓信把屠夫殺了,那麼韓信能跑掉嗎?說不定當場就會被憤怒的老百姓給打死。所以,韓信還是接受了屈辱,而避免了一時衝動出現人命。事實證明,他這一忍,為他找回了面子,漢朝建立以後,韓信以楚王的身份榮歸故里,這才是對屠夫最大的羞辱。

說實話,現在有韓信這種忍耐度的人真的很少,況且現實生活中,也沒有屠夫那麼過分的人。有的人,因為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最後因為打人被關了起來不說,還花重金出醫藥費。也許有的人不差錢,但是你有沒有想過,如果,把人打死了,你想過後果嗎?所以,面對他人的侮辱,你可以選擇報警,讓警察來解決。不要因為一時的衝動,而誤了自己的一生。你要做的,就是不要跟這些小人計較,完全無視他,就當他不存在。你忍他一次,他就得寸進尺,遲早有人去收拾他。

張良:做事要有耐心,懂得功成身退

張良,字子房,為韓國貴族,祖輩二代為韓相。在「漢初三傑」當中唯獨他有取字,說明韓信出生高貴。韓國滅亡以後,張良為了報仇,傾全家之財招募了一位大力士去刺殺秦始皇。張良與刺客在博浪沙埋伏襲擊秦始皇的車隊時,大力士用鐵錐誤中了副車。張良被通緝,於是隱姓埋名改為「張良」。

張良

張良逃到下邳,閒暇時在一座橋上散步。有一位穿著粗布衣的老人,走到張良的跟前,故意把鞋仍到橋下,並讓他撿起來。張良當時還有點生氣,想把他揍一頓,看他是個老人,於是強忍著怒氣,把老人的鞋撿了上來。當張良把鞋撿來後,老人竟然提出過分要求,讓張良拿著鞋子給自己穿上。

張良認為既然鞋子已經撿起來了,為對方穿上也無妨,他跪在地上為老人穿上了鞋。老人認為張良品性好,可以調教,於是讓他五天後在橋上等他。五天後,天剛亮,張良去橋上找老人,沒想到老人已經到了橋上。老人認為張良來太晚,很生氣,讓他五天後再來。五天後,雞一叫張良就起床前往。沒想到老人已經在橋上等他了,老人很生氣,讓他五天後再來。

又過了五天,張良半夜就去了,這一次,張良終於趕在了老人的前面。老人很高興,於是給了他一本書,並對他說:「讀了這本書,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師,十年以後你會得志,十三年後你小子到濟北來見我,谷城山下黃石就是我。」說完,老人離開了。等天亮的時候,張良看那本書,原來是一本《太公兵法》。

張良拾履

張良覺得這本書不平常,常常學習誦讀它。後來劉邦拜他為廄將,張良時常給劉邦講起《太公兵法》,劉邦很賞識他,經常採用他的計謀。當劉邦戰勝項羽後,建立漢朝,對大臣進行封賞,張良沒有戰功,但是劉邦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是子房的功勞。」劉邦給了三萬戶給張良,讓他自己選。張良為人低調,不敢接受三萬戶封邑,劉邦就封他為留侯。

留侯張良的人生經歷,給了我們哪些啟示呢?假如,張良沒有耐心,遇見老人的刁難,就將其暴揍一頓,也許張良就不會得到《太公兵法》。如果張良沒有這本兵法,張良就不會有那麼多的智慧,所以也會被淹沒於歷史的塵埃,不為人知。但是,張良的忍耐心很強,面對老人的刁難,他抱有一顆赤誠之心,大概是老人覺得張良有耐心,品行好,可以調教,所以把《太公兵法》給了他,最後幫助其成就了一番事業,名垂青史。張良成為劉邦的謀士以後,一直得到劉邦的信任,他不邀功,為人低調。在最輝煌的時候,功成身退,避免了劉邦和呂后的猜忌,最後完美謝幕。

蕭何:為人臣的楷模,以大局為重

蕭何是沛縣豐邑人,與劉邦是同鄉,因為通曉法令而任沛縣功曹(相當於獄吏主管)。從《史記》的記載來看,蕭何的家庭比劉邦的家庭要好。劉邦在做亭長的時候,去咸陽沒有錢,其他同事出三百錢,而蕭何給五百錢。蕭何做事也非常嚴謹,考慮周到,總是不出亂子。所以,蕭何被提拔為泗水郡卒史,考核公務時成績第一。這麼說,蕭何自始至終就是一個公務員。

蕭何

由於他業績優異,上級想把他調往咸陽做官,蕭何沒有同意,最後留在了沛縣。當劉邦起兵的時候,蕭何擔任沛縣縣丞,經常督察事務。從這件事可見,蕭何很有先見之明。他估計察覺到,秦國將亡,所以拒絕了上級將他調往咸陽的請求。如果,蕭何貪圖眼前的利益,沒有摸清當時的趨勢,估計迫不及待的去了咸陽。然而蕭何沒有被一時的貪婪所迷惑,最後留在了小小的沛縣,跟隨劉邦起兵,最後做到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相國之位。

此外,蕭何作為公務員,還時常為劉邦推薦人才。換做是其他人,估計就不會這麼做。很多人嫉妒比自己優秀的人,害怕搶了自己的飯碗,對其進行打壓。比如龐涓在魏國做將領的時候,因為嫉妒孫臏,不惜傷害同門兄弟。但是蕭何不這麼認為,他發現了韓信的才能,於是將他舉薦給劉邦。後來劉邦拜韓信為大將,助其打下了江山。蕭何因為舉薦韓信,也是功不可沒的。

蕭何追韓信

不過蕭何一生都在為統治階級服務,尤其為呂后除掉韓信,成為他人生最大的污點。不過,站在統治階級的立場上來說,蕭何盡到了一個人臣的本分,堪稱楷模。他以大局為重,沒有以私情而寬恕韓信。站在個人立場上來說,蕭何舉薦韓信為大將,韓信是個人才,應該為其求情。但是蕭何為了漢朝的社稷,卻沒有那麼做,而是幫助呂后除掉了韓信。所以,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話說回來,如果蕭何幫助韓信求情,韓信以後造反成功,劉氏家族遭殃,整個天下大亂,到那時死的人更多。作為統治者,也不希望看到這樣的結果。蕭何以失掉一個人的性命,換取漢朝長治久安,不念私情除掉韓信,才是最明智的選擇。總之,蕭何做人臣,堪稱楷模,盡到了為臣的責任。但是在個人感情上而言,他卻辜負了韓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j61_b24BMH2_cNUgooz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