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避諱有多嚴格,稍有不慎就會遭來殺身之禍

2019-11-05     謀士說

在當今這個時代,給新生的嬰兒起名字算是一件相當不容易的事,也都大多不再遵循古代的規矩,或者家譜中傳下的輩分,而是翻翻字典或者是一些詩歌、經書。怎麼好聽、怎麼順口就用什麼名字。不過,在古代,取名字是個非常高級的「技術活」,絕對不是一般人能隨便取的,古代生產水平低下,文化素質普遍不高,大多花錢請個有名的讀書人或者風水師起名。在古代,對於取什麼名字也有很多的限制,並非所有的文字都可以用在人名上,為了保證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

秦始皇

名,最初的意思可能就是一個代號,但是經過時代發展,名的意義的進行無限的延伸,對於人的一生,起一個好聽的名字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取名是一件非常重視的事情。關於古人取名的規則,《左傳·桓公六年》曾寫道:「名有五,有信、有義、有象、有假、有類。」

所謂信,即以出生時與生俱來的身上的特殊標記為名,如果身上的胎記、特徵、遺傳疾病等;所謂義,古人通過對宇宙、星象的觀察和天地景象的環境,或是根據出生時的祥瑞現象來命名;所謂象,是以相似之物來命名;所謂假,是指假託萬物之名,比如以日月、山川為名;所謂類,是可以取與其父親和祖父相類似的名字。

此外,古人還提出了在取名時的六條禁忌,分別為:「不以國名,不以官名,不以山川為名,不以隱諱為稱,不以畜生,不以器幣為姓。」

避諱,有官諱與私諱(或家諱)之分,前者,是由官方(如皇家、地方的行政長官)所規定的名諱,例如,避開聖人的名諱,就屬於官諱。截至到民國,官諱就有不斷嚴苛化的趨勢,有些甚至距離最初的規定已經是分道揚鑣了。避諱是中國古代特有的一種歷史文化現象,一方面是為了層托出統治者至高無上的權威。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將社會等級通過姓氏分開。

孔子

所謂的「諱」指的是帝王、聖人、長官以及尊者的名字。人們在說話和書寫不能亂用文字,如皇帝的姓名,一般用聖上來代替,還有就是古代的先賢聖人,例如孔子,孔子原名孔丘,我們來稱呼的話,就要說是孔聖人,孔夫子等等。一旦觸及這些人物名字的時候,就要設法避開或者是改寫,這就是避諱。封建時代,避諱可以說是一般臣民不可不懂的學問,一旦觸犯可能招致大禍上門的。

秦始皇時期,為了防止六國的餘孽用巫術傷害他,也為了體現他的無上權威,為了避他的名「政」字,改「正月」為「端月」,或改「正」字的讀音為平聲,於是「正月」便被讀作「征月」了,直到現在,仍舊沿用這個讀法。唐太宗李世民時,為避諱「世」字,以「家」取替,唐代詩人杜甫有詩句:「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 。」為了避開李世民的名諱,為了躲開「世」這個字,杜甫將「世」換成「家」。

為了避開漢文帝劉恆的名諱,「姮娥」改名「嫦娥」。如若后羿活過來,聽到「嫦娥奔月」這個典故,肯定是一臉懵逼,因為認不出來媳婦的名字。到了東漢時期,為了避開東漢的建立者漢光武帝劉秀的名諱,東漢的「秀才」們集體改名叫「茂才」。對於當時的秀才來說絕對一臉無奈。

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

到了清朝,康熙年間,清聖祖康熙皇帝的全名是:愛新覺羅·玄燁,「玄」這個字,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都絕對是個常用字,為了避開康熙的名諱,可是把當時的大臣可難壞了,於是便規定在書寫「玄」字時要少寫最後一筆,甚至在說話時也要改為「元」字。

清代刊印的書籍,便把漢代著名的儒學家鄭玄印成「鄭元」,原因就在於此。再如,現代的邱姓,原來並沒有沒有「阝」旁邊,這是雍正時期為了避開孔子名諱而加上去的。例如現在北京故宮的玄武門,取古代「四神」中的玄武,代表北方之意,康熙帝名愛新覺羅·玄燁,為避皇帝的「玄」字名諱,「玄武門」被改為「神武門」。

除了要避開帝王的名諱,有時竟連朝中的大臣的名諱也要避開。如宋徽宗崇寧年間,蔡京出任宰相,此後幾起幾落,仍能死灰復燃,四次出任丞相,先後居相位之尊長達十七年之久。由於宋徽宗太依賴於蔡京,蔡京之名聲震朝野內外,從人名到店鋪,都需要避開蔡京的名諱。當時國都開封設京東、京西兩大區,只好改稱為畿左、畿右。宋徽宗政和年間,江西的一名臨川考生蔡經國考中進士,由於「京」跟「經」同音,遂向有關部門提出申請,改名為蔡純臣。

宋徽宗

避大臣名諱的相對要少很多,不過,百姓在為自己孩子取名的時候,還是對其敬而遠之,生怕招致災禍,再加上文化素質的限制,往往名字就起的比較隨便,也就是常說的「起個賤名好養活」的態度,名字往往都帶有侮辱性,比如狗剩、小狗等等。

大家熟知的「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主角田登,為了表現出自己作為州官的統治權威,因為「登」和「燈」同音,為了避開自己的名諱,連管轄區內每年元宵的燈會都諱了,把「燈」改為「火」!其實古人的避諱就是「只許州官放火,不需百姓點燈」普通老百姓在取名的時候,總是避開統治階級的名諱,如果不避諱,嚴重者可以遭來殺身之禍。所以,歷史上因為避諱的問題,出現了「文字獄」。

避諱對文化傳承的影響可以說是顯而易見,它的存在不僅造成大量的冤假錯案的發生,更對後人對於古人的文獻書籍出現嚴重的干擾,對於書上出現的陌生的人名,甚至可是說是雲里霧裡,更加糟糕的是沒有任何的說明和注釋,讓後人讀起來如坐雲霧,昏昏欲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XiVVvG4BMH2_cNUgWHB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