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拋開表象,找尋正確的切入點,方能看透本質。
在繁華俗世之中,聰明與愚笨之間的最好區別,就是能否深度思考。
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愚笨之人只會站在自己的主觀角度去思考和評價,從不懂得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也不懂得拋開表象看本質,這就是最大的一種愚笨。
反之,精明之人則能夠在事物發生的時候,剖析最深度的東西。
我們不提倡小聰明,但是我們提倡的大智慧,而能夠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剖析最本質的事物就是大智慧。
莊子曾經說:文滅質,博溺心,然後民始惑亂,無以反其性情而復其初。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文飾毀滅了質樸,廣博淹沒了心靈,這樣以後人們的內心就會迷惑紛亂,無法返歸到一種恬淡的性情之中,無法恢復自然的初始。」
莊子的思想就是返璞歸真的一個道理,有的時候愚笨之人的心思,也會被世俗的一些外物迷惑了心智,掩蓋了內心的本質。
即便是面對一些人云亦云的「真理」時,也不可輕易的相信。
因為有的時候,眾人的觀念未必是對的,就好像現在很多人都在追求名利的一個思想,也未必是完全值得遵守和提倡的。
在《戰國策》之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曾參是孔子的弟子,道德高尚,他和母親住在費地,有一次有人告訴曾參的母親:「你兒子曾參殺了人。」
曾母相信兒子的品德,就鎮定的說:「我兒子不會殺人的,你們搞錯了。」
過了一會兒,又有一個人跑過來對她說:「曾參殺了人。」
他的母親依然很鎮定,還像原來那樣織布,沒理會。過了一會兒,第三個人又告訴她說:「曾參的確殺人了。」
這個時候曾參母親特別害怕,扔下織布的梭子就跑了,後來才知道,當地有一個和曾參同名的人殺了人。
而這一個故事就是「一人道虛,千人傳實」的成語來源。
流言是非常可怕的,如果一個人不懂得辨別真偽,冷靜的去分析和處理,就會被表象所迷惑。
當一個人說一件事情的時候不值得相信,如果很多人都在說的時候,很多人就誤以為真。
但是有的時候大眾的觀念也是錯的,在這種情況之下,學會拋開表象看本質,站在更深化的角度去理解,才能更好的去認知一件事情。
卓文君和司馬相如私奔之後,兩人回到成都,但家中貧困,卓文君的父親卓王孫也非常生氣,一文錢都不給卓文君。
相如和卓文君商量之後,又回到了臨邛,把馬和車輛都賣掉,買下了酒鋪賣酒。
相如自己穿著形狀像牤鼻的褲子,和酒保一起幹活,並且當街去洗酒器。卓王孫聽說之後覺得臉上無光,派100個奴僕去伺候卓文君和相如,並且給錢百萬,於是他們回到成都又成了富人。
卓王孫並不是真的喜歡司馬相如,他實際上是害怕有損自己富家豪門的顏面。於是,司馬相如就抓住了卓王孫最在乎的一個地方「面子」,然後以此為切入點,最後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我們並不提倡大家以狡詐的心思去達到自己的目的,但是司馬相如能夠看到卓王孫的弱點,卻是很高的智慧。
因為他能拋開表象看本質,抓住最本質的東西,這樣的人,一定能夠與成功為伍。
任何一件事情,表面呈現的與實際存在的都是有一定差別的,而很多人去認知一件事情的時候,都會摻雜著主觀情感的因素,會模糊了事物的本質。
更何況有的時候還會遇見別人以訛傳訛的謠言,所以更不可信。
我們對於任何事情都要探尋本質,找尋最合理的準確點,這才是一種正確思維。
本文由國學書舍原創,品讀古人智慧,以國學智慧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