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中的大腸刺身竟然真的存在 就隱藏在河北的這座小城
用羊腸做的美味小吃 河北滄州羊腸湯
標籤:美食餐飲肉食小吃、河北美食小吃、滄州羊腸湯、地方風物特產小吃、美食餐飲文化散文隨筆
身為一個土生土長的滄州人,羊腸湯一直是我的心頭好。其實羊腸湯在滄州並不這麼稱呼,而是取其食材名字直接喚作羊腸子,滄州話因為「zhi,chi」與「z,c」不分會把「腸子」二字變聲並拉長腔調,所以正宗的叫法是「羊藏----咋」。
羊腸湯不同於羊湯,因其食材全部自羊下水,主料為羊腸,有大腸、迴腸、盲腸、苦腸(十二指腸)、羊血腸等,其他有房子(胎盤),羊子(羊寶)、油碎(羊腹腔膜)等,成品香味獨特濃郁而造型粗獷不羈,擺上桌儼然一盤多汁的「大腸刺身」,所以對於初次來到滄州嘗試它的人來說是一個不小的心裡挑戰,但是當你嘗過一次之後其獨特的鮮香味道與豐富口感又會使你久久難忘,所以有人說,羊腸子第一次是閉著眼吃——怕膻;第二次是眯著眼吃——品味;第三次是瞪著眼吃——解饞,是越吃越有癮,越吃越愛吃。
這羊腸子的吃法也是有講究的。現在河北搞五城同創,街邊的小吃攤都搬進了屋裡,滄州的羊腸子也不例外,街道乾淨整潔了許多,但原來那種人情味道也隨之遠去了。記憶里羊腸子攤都是街邊支一口大鍋,熱氣騰騰的,裡面滾著羊湯,各種羊腸也在其中煮著,只不過被熱湯一浪一浪的翻到了鍋邊,鍋旁邊一般是手推車,上面放著個大盆裡面是煮好的各種腸,還有案板,來吃飯的客人們都圍在一旁,看老闆抓過一把腸,在案板上,嘁里喀嚓剁成寸段,放在笊籬里,在鍋中過一過,再收入碗中,一勺熱湯澆下去,遞到前面一位客人手裡。
說,好嘞,下一個。下一個如果是位懂得吃的會在老闆切腸的時候提出自己的要求「多來點拐子(盲腸),少來油碎,切點房子尖兒」,老闆會一一照做,然後同樣的動作,澆上熱湯遞再到客人手上,客人接過湯在一旁蓋著油乎乎棉蓋頭的笸籮里,掏出一隻燒餅,或窩頭,心滿意足的回到吃飯的桌上便開始大快朵頤。
這吃羊湯的桌也有意思,除去簡陋不說,一般是鋼筋隨便焊個支架,頂上鋪塊木板,擺上筷子還有鹽、味精、香菜、辣椒等調料任客人自取,還有一個特點就是高,而且不配椅子或凳子,客人只能站著吃。原因就是羊腸子本就是底層百姓的飯食,滄州歷史上運河航運發達,靠碼頭的地方,有河工拉縴搬運之類,都是窮人家乾的苦力活兒,趁休息時吃兩口富人們不要的下水,一有招呼馬上撂下筷子就去幹活了,哪有時間坐?
一碗羊腸子,紅綠相間,香菜葉是綠的,代表樸實,油辣子是紅的,看起來就引人食慾,代表豪放。就像滄州人一樣粗獷豪放,同時又勤勞樸實。
站在北風中喝著湯,吃著肉,咬一口窩窩頭,吃得熱火朝天,汗上額頭。什麼?湯喝完了!不怕,老闆,再加一勺!(1217字)
文|張賀(河北滄州人,青年男作家,生物工程學學士,蘇白傳媒旗下昆德拉傳媒第二事業部特邀編輯、合作作家。)
策劃組稿:蘇白傳媒旗下昆德拉傳媒編輯部 全媒體助理編輯 藍蟻
審讀:蘇白傳媒 總編審 鄒劍川
運營:蘇白傳媒 小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