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店發布扶貧助農成果報告:為貧困地區農民創收超30億元

2019-10-18     聯商網

聯商網消息:10月17日,在國家扶貧日這一天,社交電商平台貝店發布「一縣一品」扶貧助農成果報告。報告顯示,目前貝店已經和150多個貧困縣域達成產地直供合作,並在全國建立了49個精準扶貧示範基地,累計銷售農特產品達800多種,銷量達7億斤,為農民創收超30億元。

據了解,「一縣一品」是貝店在2018年5月推出的扶貧助農項目,旨在將業務發展與扶貧工作深度結合,通過完善鮮活農產品的直供直銷體系等動作推動農產品上行,幫助農民實現脫貧增收。自成立以來,貝店「一縣一品」連續兩年入選國務院扶貧辦典型案例,成電商精準扶貧的中國樣本。

品質經濟帶動消費扶貧農特產品愈發受青睞

消費者對於綠色、健康、品質產品的需求日益增長,而貧困地區由於工礦企業少、污染少、自然環境好,所出產的農特產品恰恰符合有機、環保的要求,因而更加受到消費者的喜愛。

貝店「一縣一品」扶貧助農成果報告顯示,在貝店平台銷售的貧困地區的農產品中,有200多個農產品累計銷售額超過了100萬,其中32個農產品累計銷售額超過了1000萬,晉龍鮮雞蛋的銷售額更是達到了3400萬,充分體現了來自貧困地區綠色、有機農產品的受歡迎程度。


來自貧困地區的農特產品,深受城市居民的喜愛。其中廣東、江蘇、山東、浙江、安徽、湖北所占銷售額的比例最高,是對消費扶貧貢獻最多的省份,這些省份充分發揮了區域中心城市的優勢,覆蓋範圍大,覆蓋消費人群廣。


樂於購買貧困地區農特產品的人群,從年齡分布來看,30-40歲年齡段的用戶是購買貧困地區農產品的主力。30-40歲年齡段的用戶具有較強的經濟能力,對生活的品質對一定的追求,注重健康的生活方式,對貧困地區農產品的消費占比高達45%。從性別來看,消費扶貧女性用戶的貢獻占絕對的主導地位,貧困地區農產品的消費人群中女性比率高達92%。


社交賦能 孵化具有地域特色的新農貨品牌

社交電商的共同特點是以人為傳播核心,依託人與人分享的社交傳播,實現商品傳播自主化與用戶需求多元化。貝店的核心在於以KOL為關鍵節點進行多社群精細化運營,基於穩定的社群及熟人關係的裂變,降低了用戶發現商品成本,優化購物體驗,並以農產品直供模式讓用戶享受了高性價比,使之能夠快速聚集規模化的訂單量,將農產品打造成網紅爆款,孵化出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新農或品牌。

報告顯示,貝店平台上累計誕生了上百個爆款農產品,其中100多個農產品累計銷量超過10萬個,25個農產品銷量超過50萬個。

洪湖小龍蝦1小時銷售10000斤,福建琯溪紅心蜜柚11小時銷售突破140萬個,江西贛州贛南橙上線不到12小時50萬斤售罄,海南三亞貴妃芒果上線首日賣出368萬斤,雲南高原沃柑貝店開售,單日510噸售罄,四川黃心獼猴桃24小時賣出269萬顆等爆款數據不斷在貝店誕生,並迅速成為具有地域特色的新農或品牌。值得一提的是,湖北恩施硒土豆在貝店24小時銷售596659斤,成功創造「24小時單一網上平台銷售最多土豆」金氏世界紀錄,一舉打響了品牌知名度,成為了火爆一時的網紅土豆。


社交電商帶來扶貧助農新模式

中國是小農經濟為主導的農業大國。截至2018年底,中國仍有5.64億鄉村常住人口,中國農村的生產主體仍然是2.3億的小農戶。農村經濟發展向來是是全社會關注的焦點,無論是政府的工作報告,還是人大代表討論的焦點,也始終離不開「扶貧助農」這一話題。

由於地理條件複雜,貧困地區土地資源分散,以農戶為主導,產銷鏈條極長。由此形成一個常見的消費景象:城市居民覺得農產品越賣越貴,貧困地區的農產戶只能解決溫飽,甚至農作物經常爛在手裡賣不出去,時常出現「XX滯銷、幫幫我們」的新聞。

過去,農產品市場一直缺乏有效的解決方案,直到電商模式的興起,使得商品可以線上售賣,解決了農村地區交通和市場閉塞的問題。京東、天貓、蘇寧先後在平台中設立農產品特色館,推行「一縣一特色」計劃,解決農戶農產品的銷量問題。然而,當線上商品與日俱增,高昂廣告投入和運營成本,又再次抬高了農產品通向市場的門檻。在農村市場,傳統電商平台雖然解決了農產品銷售時空局限,但仍然是人找貨的傳統模式,始終無法激活消費端的主動性。

相較於傳統電商在農村市場的徒勞,社交電商在扶貧助農方面的優勢已經顯現。通過平台運營,匯聚數量龐大的用戶群,然後通過人與人之間的分享,在短時間內產生集聚效應,並通過熟人關係的裂變將人找貨變為貨找人。

貝店自成立以來,將創新的電商經營模式與脫貧攻堅工作相結合,助力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以KOL為核心節點的運營模式,能夠最為真實地了解C端用戶的需求,基於人際關係的推薦,不僅以去中心化的方式讓商品購買方式從主動搜索式轉變為被動誘髮式,突破了傳統電商模式的弊端,也滿足了消費者渴望高效發現心儀商品的需求,從而極大推動優質產品的社會流通,最終惠及消費者。

貝店的幫扶,不止於銷量,更通過技術和人才,為農戶提供生產加工、包裝、品牌營銷、快遞、物流等的一條龍服務,為當地探索出一條真正通過電商脫貧摘帽、走向致富增收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來源:聯商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isrk7G0BMH2_cNUg1Qg-.html